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附15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1550例SAH病人的病因进行总结分析,重点对近3年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颅内动脉瘤(1106例,71.35%)为SAH的主要病因,其次为颅内动静脉畸形(63例,4.06%)、硬脑膜动静脉瘘(56例,3.61%)和Moyamoya病(包括烟雾样综合征,41例,2.65%),其他病因25例(1.61%)。首次DSA检查阴性259例(16.7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病人的2次造影阳性率为0oDSA检查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SAH后不同时期造影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的符合率为84.13%。结论SAH病因复杂,需根据不同病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DSA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首次DSA不能明确病因者,再次造影仍有价值。与DSA相比,CTA对SAH的病因诊断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2.
SAH超早期DSA检查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SAH超早期(48小时内)行DSA检查,探讨其病因诊断价值及降低病死率的措施。方法:选择急性SAH住院病人100例,随机分为DSA和腰穿两组,各50例病人,均行脑CT和腰穿检查明确诊断。DSA组48小时内行DSA检查,依据不同DSA结果,采取外科手术或内科治疗两种方法。腰穿组仅作腰穿、脑CT检查以及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结果:DSA组病因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12例,手术治疗10例;脑动脉瘤16例,手术治疗10例;烟雾病6例,手术治疗2例;动脉炎3例;原因不明13例;共死亡6例,病死率8.3%。腰穿组共死亡10例,病死率35.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SAH患者超早期行DSA检查,可及时明确病因诊断,从而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显著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该方法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CT的推广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诊断已不成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早期进行病因学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杜绝SAH的再发,减少死亡和残疾。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不仅能明确病因,为SAH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而且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我们于1999~2003年对23例SAH患者进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例病因及CT估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影像所见与临床对照分析,明确SAH的病因及CT对其估价的方法。方法 本组对1000例患者于发病后3天内行CT检查,并证实为SAH,均在发病后3天~2周内行DSA检查,明确SAH的病因与病变的位置,与CT所见对照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SAH的病因:(1)动脉瘤55%;(2)动静脉畸形21%;(3)高血压动脉硬化13%;(4)其它8%;(5)原因不明3%。CT对SAH病因及病变位置的估价正确率平均为80.52%。结论 明确SAH的病因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CT能对SAH的病因及位置进行估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节。CT对SAK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人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常规行3D-DSA的SAH病例,其中31例同步行3D-CTA检查,2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比较DSA与CTA在上述患者中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DSA与CTA对SAH病人病因诊断的优缺点;并探讨介入治疗在SAH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治疗中的优缺点。结果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DSA与CTA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状,动脉瘤瘤颈显示情况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DSA检查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证实明显优于CTA检查;28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1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在SAH的病因诊断中DSA优于CTA检查,但CTA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动脉瘤筛选手段,DSA检查对要求进一步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是不可替代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SAH合并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造影最佳时机和治疗选择。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SAH并行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1015例.回顾性分析总结造影时机、出血原发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发病24h以内造影者50例,1~3d造影者429例,3~7d造影者396例,7d-2周造影者77例,2周~1月造影者63例。动脉瘤768例,脑动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15例,自发性中脑周围出血5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1例,不明原因SAH 155例,MoyaMoya4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92例,开颅夹闭67例,因多发动脉瘤等放弃病因治疗5例,术前再次出血死亡4例。脑动脉瘤中GOS评分5分730例.4分13例,3分10例,2分1例,1分14例。非动脉瘤性SAH中GOS评分均为5分。GOS评分4分以下的38例患者中,7d以后初次造影的为30例。结论 对暂无生命威胁的SAH患者.尽早行DSA检查是尽快明确病因,正确选择治疗方法,获得良好转归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检查及治疗结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DSA检查和病因治疗的意义。方法将170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造影组和对照组,造影组64例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行血管内治疗、开颅夹闭动脉瘤和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106例仅作内科保守治疗。结果DSA组显示脑动脉瘤47例,其中手术治疗1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烟雾病1例,原因不明15例。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0.9%。死亡5例,死亡率为7、8%。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29.2%,死亡21例,死亡率19.8%。两组比较复发率、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和P〈0.05)。结论SAH患者早期行DSA检查,可及时明确病因,从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29例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1例予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经再次DSA,头颅MRI或MRA检查及手术探查后发现阳性结果8例,其中经开颅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后好转6例,伴有脑神经功能损害1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首次DSA阴性的自发性SAH的患者,其病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诊治过程中应予足够重视,有条件应复查头颅MRI或MRA以及再次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