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IN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宫颈锥切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对相关影响因素(年龄、孕次、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行单因素分析,并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病变残留3例(5%);复发6例(10%)。单因素分析显示,CIN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与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因素存在相关性(均P0.05);而与年龄、孕次因素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颈管腺体累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术后HPV持续感染均不属于CIN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宫颈锥切术的CIN患者出现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因素多样,临床可行针对性干预,降低术后病变残留率及复发率,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切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病中心就诊并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的CINⅡ~Ⅲ且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术后4~6周均行阴道镜检查(接受活检或颈管掻刮),其中未发现异常者71例(研究组),9例≥CINⅠ病变残留;切缘阴性者137例(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于LEEP术后6个月复诊以评估病变残留。结果:(1)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中,锥切术后初次阴道镜检查发现9例≥CINⅠ病变残留,接受再次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最终发现3例CINⅠ、5例CINⅡ~Ⅲ及1例宫颈浸润癌。(2)术后6个月HR-HPV检测阳性47例中,病变残留6例;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 18例中,病变残留3例;HR-HPV、宫颈细胞学检测病变残留的敏感性分别为100%、50%,特异性为79.70%、91.35%。(3)对照组、研究组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19%(3/137)、4.23%(3/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锥切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对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的阴性预测值为95.77%(68/71),且无一例病理升级或浸润癌的发现。结论: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锥切切缘阳性者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不仅能及时发现病变残留并得以及时处理,且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检查结果阴性者随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论Widrich等的回顾性分析1980年~1994年在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治疗的46例宫颈原位腺癌(ACIS)的病例,认为如锥切边缘无ACIS,单用外科手术刀做宫颈锥切术,适用于欲保留生育力的年轻妇女。因较大的环状电切不可靠,Widrich建议在腺体结构不良妇女不采用这种技术。这与减少损伤性处理宫颈ACIS的趋势一致。以往认为该病可能有多发病灶或宫颈内病灶向上蔓延而看不见浸润癌危险,因此将筋膜外子宫切除甚至根治术作为ACIS基本治疗手段。但仔细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宫颈ACIS病变通常局限在移行带区,临近宫颈管内受累。当ACIS累及宫颈上皮区域并延伸时,真正遗漏的病变不到15%。如诊断性锥切活检的边缘未受累,则能行筋膜外子宫切除。锥切边缘阴性者在以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补充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2014-01-01—2017-01-31因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住院行宫颈锥切术的病例共766例,根据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统计首次锥切切缘阳性率及补充手术术后病灶残留率(术后病理为HSIL及以上),分析补充手术术后病灶残留组(11例)和无病灶残留组(41例)的病例特征。结果 (1)切缘阳性102例(13.3%)。(2)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切缘阳性补充手术52例,术后病理为宫颈癌5例,HSIL 6例,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2例,慢性宫颈炎39例。术后病灶残留率21.2%(11/52)。(3)病灶残留组和无病灶残留组年龄45岁、HPV16阳性、内切缘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点切缘阳性、内外切缘皆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后因切缘阳性补充手术的术后病理多为炎性改变,多点切缘阳性、内外切缘均阳性为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诊疗需个体化,切缘阳性且有病灶残留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建议患者补充手术治疗;无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首选随访观察,避免过度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锥切标本行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和评估锥切组织边缘是否有残留病灶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阴道镜下活检取材诊断为CINⅢ的患者行宫颈锥切术、保留的宫颈组织取材和子宫切除术,并对锥切标本和保留的宫颈取材组织术中行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分析比较冰冻病理检查结果与所有标本的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及组织切缘病灶残留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的锥切标本冰冻病理检查结果与宫颈石蜡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合,均诊断宫颈浸润癌3例,CINⅢ25例,CINⅡ2例。②锥切标本、锥切后宫颈取材组织的冰冻病理检查和术后宫颈和子宫石蜡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4例患者切缘阳性(CIN患者3例,宫颈浸润癌患者1例),4例切缘阳性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后其宫颈均发现有残留病灶。26例切缘阴性的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后宫颈均没有发现残留病灶。结论:冰冻病理检查能有效诊断CINⅢ并评估锥切组织边缘是否有病灶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冷刀锥切术切缘阴性的重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266例冷刀锥切手术切缘阴性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随访治疗结局。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20例,CIN11246例(包括原位癌82例);腺体累及者40例,无腺体累及者226例;257例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患者中,高危型HPV阳性244例,阴性13例。结果中位数随访时间46个月,总复发率为8.6%(23/266),无浸润癌发生。CINⅡ患者中1例(5.0%,1/20)复发,CINⅢ患者(不包括原位癌)中9例(5.5%,9/164)复发,而82例原位癌中13例(15.8%,13/82)复发,原位癌与CINⅡ及CINⅢ(不包括原位癌)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体累及者中7例(17.5%,7/40)复发,无腺体累及者中16例(6.0%,16/226)复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阳性者中21例(8.6%,21/244)复发,而13例高危型HPV阴性者中无一例复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刀锥切术切缘阴性的HSIL复发率低;病理分级高和腺体受累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患宫颈原位腺癌(ACIS)的妇女接受子宫切除术或保守外科手术治疗后疾病复发率的问题,对100例组织病理学证明是ACIS或腺体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学研究。其中67例为接受保守性的病灶切除术组(包括冷刀锥切术、激光锥切术或环形电切术),平均随访59(1-222)个月,33例为初次治疗时接受子宫切除术组.平均随访88(1-248)个月。如治疗1年后出现组织学证明ACIS或浸润性腺癌认为是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MIC)ⅠA1期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切缘状态及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为HSIL及MICⅠA1期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生育情况、绝经状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种类、锥切方式、病变级别、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病变范围(累及象限)等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性。其中65例患者锥切术后行子宫切除术,采用同样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及切缘状态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与切缘阳性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切缘状态及病变级别与病变残留有相关性,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HR-HPV感染及病变级别是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绝经状态、多重HR-HPV感染、病变级别及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宫颈锥切手术中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术前充分评估,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宫颈微浸癌占宫颈癌4.5%~9%,其淋巴转移率低,长期生存率高。对其治疗从锥切直至根治性子宫切除形式不一。锥切可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适于年轻、肿瘤浸润深度<1mm,无脉管浸润,锥切缘无残存病变的患者。本文评估与微浸癌锥切术后宫颈残留病变相关的病理因素。 选择163例经复审确诊为宫颈微浸癌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随访59.5月。病理检查包括①肿瘤浸润深度;②最大扩散宽度;③病灶散在或广泛;④微小脉管浸润;⑤HPV感染形态学表现;⑥锥切缘受累情况。微小脉管浸润指毛细血管内发现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及其下一步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并行二次手术的166例高级别C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6例患者二次手术后病理提示炎性改变112例,病灶残留54例,残留率32.5%(54/166)。年龄、绝经状态、初次宫颈锥切宽度及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为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初次锥切宽度和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与病灶残留高度相关。结论术前高危HPV DNA负荷量1000 RLU/PC,初次锥切体积1.93 cm3的患者发生病灶残留可能性大,切缘阳性患者有必要行二次手术,手术方式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初次锥切后切缘阳性病例,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对病变残留和复发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随访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CIN2及以上高级别病变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宫颈冷刀锥切术患者,宫颈锥切切缘阳性的病理分级提示为CIN2者需重新阅片、调取相应病理组织蜡块重新切片,进行P16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判读,对结果进行相应分析。结果 85例锥切切缘病理诊断均为HSIL及以上病变,发现有病变残留或复发者33例(38.8%),未发现者52例。对锥切切缘阳性的CIN患者病变复发或残留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HPV持续阳性、切缘位置、产次等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的锥切切缘阳性的CIN患者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更高(P〈0.05);术后HPV阳性和锥切标本内外切缘均为阳性亦提示CIN病变残留或复发高危。术后以p16染色情况作为提示病变残留或复发的指标,则可计算其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0.83。年龄(P〈0.001)、病变级别(P=0.042)、产次(P=0.009)、绝经状态(P=0.010),再手术治疗病变残留及复发者所占比例更大(P〈0.001)。结论多产,内、外切缘均阳性,切缘阳性的病变级别高,持续HPV感染,是宫颈锥切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高危因素;p16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可用作锥切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阳性预测较为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初次锥切后切缘阳性病例,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对病变残留和复发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随访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CIN2及以上高级别病变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宫颈冷刀锥切术患者,宫颈锥切切缘阳性的病理分级提示为CIN2者需重新阅片、调取相应病理组织蜡块重新切片,进行P16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判读,对结果进行相应分析。结果 85例锥切切缘病理诊断均为HSIL及以上病变,发现有病变残留或复发者33例(38.8%),未发现者52例。对锥切切缘阳性的CIN患者病变复发或残留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HPV持续阳性、切缘位置、产次等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2次的锥切切缘阳性的CIN患者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更高(P0.05);术后HPV阳性和锥切标本内外切缘均为阳性亦提示CIN病变残留或复发高危。术后以p16染色情况作为提示病变残留或复发的指标,则可计算其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0.83。年龄(P0.001)、病变级别(P=0.042)、产次(P=0.009)、绝经状态(P=0.010),再手术治疗病变残留及复发者所占比例更大(P0.001)。结论多产,内、外切缘均阳性,切缘阳性的病变级别高,持续HPV感染,是宫颈锥切切缘阳性患者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高危因素;p16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可用作锥切阳性患者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阳性预测较为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与微小浸润癌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因宫颈HSIL或微小浸润癌行宫颈锥切术,术后再行子宫切除术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绝经状态、产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种类、锥切方式、病变级别、病变是否累及腺体、病变范围、切缘状态等因素与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相关性。结果:122例患者中30.3%(37/122)在切除的子宫标本中发现病变残留。单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χ~2=10.669,P=0.001)、微小浸润癌(χ~2=6.052,P=0.014)、切缘阳性(χ~2=15.006,P=0.000)与锥切术后病变残留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重HR-HPV感染(OR=4.282,95%CI 1.674~10.949,P=0.002)和切缘阳性(OR=4.505,95%CI 1.823~11.138,P=0.001)是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重HR-HPV感染和切缘阳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变残留风险高,应加强管理,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病变残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能否被阴道镜多点活检所代替以及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早期宫颈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妇产科因宫颈病变同时行阴道镜多点活检和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和电圈环切术即LEEP术)的患者12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比研究宫颈锥切术和阴道镜多点活检的病检结果的差异。结果宫颈锥切术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符合者59例(49.17%);不符合者61例(50.83%),宫颈锥切术后病理诊断加重者35例(占29.17%),浸润癌漏诊率达10.00%。宫颈锥切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结论宫颈锥切术在诊断CIN和早期宫颈癌具有重要价值,不能被阴道镜多点活检所取代。要重视切缘是否阳性和加强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宫颈LEEP锥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市密云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门诊接受LEEP治疗CIN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后病理与术前阴道镜下活检病理,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EEP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者占65.5%,术后级别下降者占24%,上升者占10.5%。22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为CIN2,20例为CIN3,镜下早期宫颈浸润癌1例。随访的192例中有7例未愈患者,6例CIN3持续存在,1例进展早期浸润宫颈癌,7例中5例切缘阳性,2例切缘阴性,7例均是HPV持续感染。结论 LEEP锥切术是诊治CIN的理想手段,但对于术后有病变残留、复发的患者应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对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CINⅢ的患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冷刀锥切术治疗的328例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CINⅢ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锥切术后病理检查发现263例(80.2%)有CINⅢ病灶存在;12例(3.7%)有癌灶浸润.切缘阳性22例(7.0%),其中2例切缘CINⅢ患者行再次手术;1例切缘CIN Ⅲ患者随访30个月发生浸润癌;另4例切缘CINⅢ、3例切缘CINⅡ和12例切缘CIN Ⅰ要求观察,随访CIN病灶自然消退.切缘阴性患者294例(93.0%),6例(1.9%)复发,其中2例复发CINⅢ的患者接受再次手术;另1例复发CINⅡ和3例复发CIN Ⅰ未处理,随访CIN病灶消退.结论:宫颈冷刀锥切术能提高宫颈病变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宫颈浸润癌;也是治疗CINⅢ的有效方法,但对切缘阳性的处理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50岁患者子宫颈锥切术后子宫颈高级别(high 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以上病变(HSIL+)残留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龄≥50岁行子宫颈锥切术的3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子宫颈锥切术后HSIL+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结果395例患者锥切术后HSIL残留39例(9.87%, 39/395)。单因素分析发现,细胞学高级别异常(P=0.008)、阴道镜印象HSIL(P=0.000)、基于筛查及阴道镜印象评估的高风险(P=0.000)、锥切后病理结果 HSIL(P=0.000)、切缘阳性(P=0.000)、锥切术后ECC阳性(P=0.000)对锥切术后HSIL+病变残留的评估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仅锥切术后ECC阳性是子宫颈锥切术后HSIL+病变残留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571, 95%CI:5.208~52.732)。结论年龄≥50岁女性宫颈锥切术后HSIL+病变残留的风险较高,锥切术后ECC阳性的患者是重点关注人群,应加强这部分女性锥切术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切缘状态3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后切缘状态相关因素,评价切缘阳性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且接受LEEP的患者350例,分析术后切缘阳性及预后的有关因素。结果:①350例患者,切缘阳性89例,其中CINⅡ87例,切缘阳性6例(6.90%);CINⅢ250例,切缘阳性77例(30.80%);宫颈癌13例,切缘阳性6例(46.15%)。②LEEP后行子宫全切除术29例和术后再次行冷刀锥切术1例,共有10例患者CIN病变残留,CIN病变残留率:切缘阴性者14.29%(2/14),切缘阳性者50.00%(8/16)。③对242例患者术后随访,12例CIN病变持续或进展。其中8例为切缘阴性患者,4例为切缘阳性患者(2例进展为宫颈浸润癌)。12例中,4例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TCT)检查阳性;10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阳性,其中8例为HPV16亚型持续阳性。④单因素分析表明,切缘阳性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z=4.731,P<0.001),切缘阳性是CIN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r=0.378,P=0.039)。LEEP后TCT检查异常、高危亚型HPV阳性以及同一亚型H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相关因素。 方法 以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残留、复发因素的中英文为检索词,检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提取信息,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15篇,随访总例数2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危险因素为:年龄超过50岁(OR =3.67,95%CI 2.44 ~5.52)、切缘阳性(OR=4.43,95%CI 3.42 ~5.75)、腺体累及(OR=4.54,95%CI 2.22 ~9.30)、术前人乳头瘤病毒高负荷(OR=6.51,95%CI 4.32 ~9.81)、术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持续阳性(OR=33.39,95%CI 16.86 ~66.1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OR=5.60,95%CI 3.10 ~10.11)、绝经(OR=2.32,95%CI 1.35 ~3.99);而吸烟(OR=1.37,95%CI 0.75 ~2.51)是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的相关因素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50岁、切缘阳性、腺体累及、术前高危人乳头瘤病毒高负荷、术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持续阳性、HIV感染和绝经是锥切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吸烟不是锥切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宫颈冷刀锥切术1 29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 125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16例(92.8%),其中ⅠA1期77例,ⅠA2期5例,ⅠB1期34例;腺癌为7例(5.6%),其中ⅠA1期3例,ⅠA2期2例,ⅠB1期2例(1例合并宫颈鳞癌ⅠB1期);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和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ⅠA1期各1例(0.8%,1/125)。② 77例ⅠA1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41例(53.2%)接受了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14例(34.2%,14/41)有病灶残留,其中HSIL 13例(9例CIN2,4例CIN3),鳞状细胞癌1例;1例ⅠA1期宫颈腺癌接受了全子宫切除术。36例(46.8%)有生育要求的ⅠA1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2例术后切缘为CIN2,2例术后切缘为CIN3,患者均拒绝再次手术。随访23~52个月,未见明显异常。43例ⅠA2期以上患者接受了宫颈癌根治术。已手术的85例患者除2例失访外,1例宫颈鳞癌ⅠA1期术后8年复发,其余未发现异常。结论 宫颈冷刀锥切术在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对宫颈锥切术切缘阳性且无生育要求的ⅠA1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可行子宫切除术,对宫颈锥切术切缘阴性者可保留子宫但需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