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广州市自然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的调查,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探索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的来源和特点。方法采集广州市各区新旧疫点附近的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后提取蚊虫总RNA,用登革热病毒特异引物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在荔湾区逢源街(2006年8月)、从化市邓村(2007年4月)和白云区云溪(2007年5月)各检出1宗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蚊虫标本。其中荔湾区逢源街和从化邓村标本的RT—PCR产物经过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热病毒I型。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可能在自然界白纹伊蚊种群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白纹伊蚊是其重要传播媒介之一。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1]、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均发生了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不仅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止登革热疫情再次发生,我们对市内白纹伊蚊蚊种密度开展系统的监测,掌握奉化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蚊种密度及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蚌埠市2015~2018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以及输入性的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血标本检测情况,通过采集61份白纹伊蚊幼虫标本,伊蚊幼虫的登革热病原学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份疑似病例血标本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登革热Ⅲ型,2份密切接触者血标本及疑似病例家庭周围环境中3份伊蚊幼虫标本登革热病原学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蚌埠市白纹伊蚊幼虫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但2018年蚌埠市首次发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最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评价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媒介的监测情况。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同时对监测和调查所采集的白纹伊蚊样本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8年的4.59,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8年的0.73。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流行年份白纹伊蚊密度高于非流行年份,且密度高峰提前。从采自多个地点的白纹伊蚊体内检测出登革病毒核酸,经分型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采用多种方法和密度指标,有利于客观地评估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其防治效果,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监测则有助于对登革热流行趋势的评估和防控策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经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有传染源传入,易引起登革热流行。通过对一例在泰国登革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提出做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工作需社会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登革热是经蚊虫叮咬人体传播的重要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白纹伊蚊属于大部分地区登革热的主要媒介。现就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及对登革热病毒易感性和传播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2008-2009年登革热媒介伊蚊进行监测,分析蚊虫密度,分离登革热病毒。结果 19个监测点蚊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4.05%,白纹伊蚊总密度为5.69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48.77%;特殊场所蚊幼虫容器指数和成蚊密度均较高,分别为40.74%和15.32只/人工小时;容器指数高峰在7月为30.60%,成蚊密度高峰在8月为7.94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是大多数监测点的优势蚊种,构成比在26.88%~98.37%之间;19个监测点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甘孜州南线未发现伊蚊。内江市隆昌县采集的白纹伊蚊成蚊标本4470只,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盆地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0.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我国大陆地区登革热病毒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分布纬度广,从我国南方向北至沈阳市,西北至陇县、宝鸡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区都有分布。为了防止登革热的发生,各地疾病控制机构对白纹伊蚊开展了大量的饲养观察、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州市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3年,黄埔区共发生登革热病例28例,年发病率6.11/10万;疫情涉及到7个街道17个社区居委,病例主要集中在鱼珠街和黄埔街,占总病例数的64.29%;发病高峰在9月下旬;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中壮年及60岁组老年人群较高,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均为轻型,75.00%的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采集病例血标本检测,11例登革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12例IgM抗体阳性,5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例分离出登革热Ⅱ型病毒,其余分离出Ⅰ型病毒;疫情处理初期,各疫点布雷图指标大于5,外环境标准间指数大于1,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75.00%的疫点一周内两个指数均控制在安全范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3年黄埔区登革热呈多点散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致,流行病毒型别为Ⅰ型和Ⅱ型登革热病毒并存;经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 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其传播和流行受病原体、病媒生物、气候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登革热疫情在我国呈现流行纬度越来越高、流行区域越来越广的趋势。然而,传统的登革热疫情监测预警模型,大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单一地区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因素监测预警系统,以提高早期预警能力。本文主要对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流行的影响因素及监测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珠海市部分人群和入境船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和珠海市流行的登革病毒株的型别和序列特征。[方法]分别采用胶体金快速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登革热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对其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来自东南亚国家船舶的船员血清中登革病毒IgM抗体检出率为4.40%,IgG抗体为20.33%,其阳性样本经RT-PCR扩增,结果为阴性。而对本室保存的2001年珠海散发的登革热患者阳性血清,经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出1株登革病毒,用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和Ⅱ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证实为登革Ⅱ型病毒;该分离株(DV2-1)的基因序列与其他9株登革Ⅱ型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DV2-1)与GD08/98株、FJ11/99株、16681株位于相近的分支,其中与1998年广东流行株GD08/98株系统进化关系最近。[结论]2001年珠海地区登革热的散发流行为登革Ⅱ型病毒所致,推测其可能是输入性传染。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8.
In June 2001, dengue transmission was detected in Havana, Cuba; 12,889 cases were reported. Dengue 3, the etiologic agent of the epidemic, caused the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only in adults, with 78 cases and 3 deaths. After intensive vector control efforts, no new cases have been detected.  相似文献   

19.
A dengue epidemic due to type 2 virus involving some 3,400 cases began in Fiji early in 1971, had a peak during May, June and July, and cases have continued to occur with a low incidence during 1972 and 1973. Many of the notified cases showed classical dengue fever symptoms and there were no confirmed cases of haemorrhagic fever. A serological survey indicated that there had been at least 20,000 subclinical infections. It is probable that the virus was introduced to Fiji either through the port of Lautoka or Nadi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February 1971. The normal travel patterns of residents must have spread the virus to all the more accessible localities but, with the exception of Rotuma, it caused infections only in areas where Aedes aegypti was available as a vector.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pre-existing dengue type 1 serum antibody gave any protection during this epidem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