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流1号对197例发热患者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方法:体温T≥37.5℃的患者197例,根据患者有无接触甲型H1N1病例,分为密切接触组25例,一般接触组48例,非接触组124例。进行体格检查、查血常规和胸片,服用抗流1号中药制剂(红景天、大青叶、虎仗和贯众),根据症状和病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或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治疗情况。结果:密切接触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降低的患者明显多于非接触组(P〈0.01);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以扶正和清热解毒为主的抗流1号能有效的预防甲型H1N1的传播可以起到降低发病率、减轻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肃省武威市食管癌组织中生物代谢酶Ⅰ相酶细胞色素(CYPIA1)和Ⅱ相酶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I(GS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multiplex—PCR方法检测216例正常对照f血液)和189例食管癌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IA1和GSTM1、GSTT1的多态性。结果食管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CYP1A1基因Msp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频率分别为74.1%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8.7%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可能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增高有关(OR1.95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1.9%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基因未明显增加对食管癌的易感性(OR1.169);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8.6%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OR2.385,95%CI1.094-3.495)。结论单独的CYP1A1MspI多态突变基因型或者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不相关;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其与GSTT1缺失基因型、CYP1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同时存在可增加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提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为食管癌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且与其他缺陷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
AP1对人CD226/PTA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基因的转录起始点,及激活蛋白1(AP1)对PTA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5’-RACE方法确定PTA1基因的转录起始点;将含AP1的真核表达载体和含有PTA1启动子的荧光素酶的报告基因载体共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HCC,培养48h后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人PTA1基因的转录起始点定位于ATG上游229bp处,AP1可以显地增强PTA1启动子P1和P2的活性,转录因子etsl对AP1上调P1和P2活性有不同的调控作用.结论:PTA1的转录起始点位于ATG上游229bp处,AP1可能参与调控PTA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LCRG1基因转录调控机制不清,现拟研究Sp1和Egr-1对人LCRG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节. 方法:利用MatInspector软件分析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内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wtEgr-1、mtEgr-1真核表达质粒与LCRG1启动子重组质粒的共转染实验,分析其对LCRG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结果:生物信息学提示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Sp1和Egr-1等位点,外源性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能上调LCRG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论: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可能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方法:着重加强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避免各种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在短期内出院。结果:70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症状、体征在短期内消失,胸部X线检查结果提示肺部渗出灶明显吸收,无一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及流感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合理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甲流合并肺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丁酸钠(NaB)在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色素CYP1A1/1B1基因转录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因为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s(CYPs)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的靶标.对于白血病细胞中这些基因表达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们在造血过程以及血液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丁酸钠诱导K562细胞分化,RT-PCR检测CYP1A1/1B1转录水平的变化,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分析乙酰化组蛋白H3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YP1A1/1B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结果 丁酸钠在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促进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升高了CYP1A1/1B1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水平、上调了CYP1A1/1B1基因的转录.结论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参与了丁酸钠诱导的白血病K562细胞CYP1A1/1B1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8.
Liang LC  Zhang Q  Yu F  Li AX  Pan W  Sheng AJ  Wu H  Jin RH  Li N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71-2073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5至8月间收治的137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流行早期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后期为续发病例为主.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8例)、咳嗽(93例)、咽部不适(67例).最常见的体征:咽充血(99例)和扁桃体肿大(46例).平均热程(3.3±1.5)d,症状消失时间平均(4.4±1.9)d.平均住院时间(5.5 ±2.1)d.实验室检查:39例(39.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3.3±0.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阳性;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模糊和肺炎表现.治疗:中药组、西药+中药组、对症或未用药组3组疗效对热程、症状消失时间、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型H1N1流感可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传染性强、临床症状轻,临床过程多为自限性、轻症病例,类似季节性流感.  相似文献   

9.
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大肠癌旁正常组织30例为对照,免疫组化检测128例大肠癌组织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SMAR1、CYCLIND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SMAR1、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5%vs76.6%和61.7%vs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R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类型相关(P0.05);SMAR1蛋白表达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5,P0.05);SMAR1蛋白低表达、CYCLIND1蛋白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并对大肠癌的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PD-1/PD-L1(mPD-1/mPD-L1)体外分子结合模型,为研究PD-1/PD-L1生物学活性及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分子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重组质粒在原核细胞表达mPD-1和mPD-L1蛋白,利用亲和层析及切胶方法纯化相应蛋白;应用ELISA和GSTPull-down方法验证mPD-1与其配体mPD-L1蛋白的结合活性;以Alamar blue法检测纯化mPD-1和mPD-L1蛋白混合物对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SDS-PAGE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与预期基本一致,经过亲和层析和切胶、复性等方式获得了纯化的mPD-1和mPD-L1蛋白。ELISA和GSTpull-down结果表明,mPD-1和mPD-L1蛋白具有体外结合的活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进一步说明两蛋白的结合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单独蛋白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P0.05)。结论利用原核细胞高效表达并纯化的mPD-1、mPD-L1蛋白成功建立体外mPD-1/mPD-L1分子结合模型,为高通量药物初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DNA损伤修复关键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apurinic/ap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APE1/Ref-1)表达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APE1/Ref-1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照射组18只和对照组12只.照射组用8MV直线加速器给予小鼠全胸20Gy单次照射,对照组佯装照射.在照射后1、3、7、14、28、56d共6个时相点,分批活杀小鼠(照射组3只,对照组2只),观察其全肺大体形态改变,取右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APE1/Ref-1;取左肺组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PE1/Ref-1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呈胞核表达为主,而在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不同阶段肺组织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APE1/Ref-1表达特征有所改变,呈核浆共同表达和胞浆表达为主;并且APE1/Ref-1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照射后1d开始升高,3d达高峰,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后随着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逐渐降低,28d降至对照组水平,56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刺激APE1/Ref-1蛋白的表达并使其表达发生由核内转向浆内和先增高后降低的特征改变,表明APE1/Ref-1可能在放射性肺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鼻息肉中MCP-1、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息肉及正常鼻粘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1例鼻息肉患者和15例非鼻息肉患者(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鼻息肉和正常下鼻甲组织中MCP-1、ICAM-1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鼻息肉组MCP-1、ICAM-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67.16±29.05、156.26±21.89,与对照组59.32±31.59、62.47±28.6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息肉组MCP-1、ICAM-1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结论MCP—1、ICAM-1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关系密切,在鼻息肉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平  田野  叶晓峰  葛箭  张栋  徐文达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3):196-199,192
目的研究探讨CYP1A1,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癌的回族住院病例的石蜡组织切片和80例健康回族查体者外周血标本,树脂型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PCR扩增特异性片段,酶切、电泳。结果食管癌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1A1基因型的Msp1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T1(-)基因型(P<0.05)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STM1(-)基因型(P>0.05)在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T1(-)M1(+)、T1(+)M1(+)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1A1,GSTT1及GSTM1联合基因型在食管癌组及对照组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但T1(-)M1(-)tc/cc联合基因在食管癌组呈现增高倾向(OR=2.212)。结论 CYP1A1的Msp1位点多态性不能单独导致回族食管癌的发生,GSTT1(-)基因型是宁夏回族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GSTT1(+)GSTM1(+)在回族食管癌组及回族正常对照组中分布有明显差异,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GSTT1及GSTM1基因型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崔文章  赵学忠 《吉林医学》2008,29(7):554-556
目的:探讨瘦素对血管内皮细胞ICAM—1、LOX—1、MCP—1表达的影响,以揭示瘦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在不同浓度瘦素作用下,内皮细胞ICAM—1、LOX—1及MCP-1 mRNA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无瘦素刺激时,ICAM—1、LOX—1及MCP—1的mRNA表达低于瘦素刺激组,加入低剂量瘦素对于ICAM—1、LOX—1及MCP—1的mRNA表达影响不大(P〉0.03),而随着瘦素剂量的升高,ICAM-1、LOX—1及MCP—1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中等浓度以上的瘦素(〉12mg/L)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ICAM—1、LOX—1及MCP—1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中KAI1、HAI-1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抗癌1号(KAI1)、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抑制因子-1(HAI-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KAI1、HAI-1的检测.结果:乳腺癌KAI1的阳性表达率为44.44% (48/108), KAI1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5).乳腺癌中HAI-1的阳性表达率为91.67%(99/108).HAI1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病人绝经有关(P<0.05).结论:KAI1低表达、HAI-1高表达提示肿瘤的高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6.
鲍培培 《中国病案》2010,11(7):16-17
目的保护好甲型H1N1流感病案,为进行医学研究和攻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针对甲型H1N1病毒流行病学特点,结合SARS病案的管理经验,甲型H1N1流感病案应实行病案消毒,设身专人管理,专柜存放,病案整份复印,作为特存病案严格规范对甲型H1N1流感病案的借阅制度。结论病案管理人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病案的完整性,维护其原貌,保障和提高病案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例胃正常组织和82例胃癌组织中MTA1和KISS-1的表达。结果:MTA1与KIS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4%和40.24%,在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90.00%;MTA1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SS-1蛋白低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TA1与KISS-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γs=-0.364,P<0.01)。结论:MTA1蛋白水平高表达和KISS-1蛋白水平低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胃癌患者转移、复发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新型甲型H1N1流感主要临床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依据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试行版第三版诊断,将1起以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的疫情暴发202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中62例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纳此次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调查202例患者中,发热是最普遍的全身表现,其中低热52例占25.74%,中等程度发热99例占49.01%,高热51例占25.25%;局部症状中以咳嗽为最常见占77.23%;患者有乏力49.5%、头痛49.5%、头晕47.52%、咽痛47.52%、流鼻涕47.03%、鼻塞45.05%、打喷嚏40.59%;四肢酸痛和腰背酸痛分别占28.71%、36.63%;62例住院患者中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者14例,淋巴细胞异常者29例,肝功能ALT轻度升高6例,胸片有肺部感染者4例,心电图异常者2例。结论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以发热、乏力、头痛、头晕、四肢和腰背酸痛等为主,局部症状以咽痛、流鼻涕、鼻塞、打喷嚏为主,血常规可有异常,并发细菌感染时胸片异常,心脏、肝脏受累的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P27Kip1和CyclinD1的表达,探讨与膀胱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1例BTCC及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27Kip1和CyclinD1进行检测。结果 P27kip1和CyclinD1在BTCC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分级中表达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P27Kip1和CyclinD1在BTCC中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主客交”理论指导下透邪通络法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及效果。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40%CC4。腹腔注射造模,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予秋水仙碱灌胃,透邪通络组予加减三甲散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MMP-1、TIMP-1的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和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透邪通络组升高MMP-1表达与降低TIMP-1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升高MMP-1表达有差异(P〈0.05)、降低TIMP—1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透邪通络组提高MMP-1表达、降低TIMP-1表达均有差异(P〈0.05)。结论:透邪通络法能明显改善HF大鼠的病理,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MMP-1表达、降低TIMP-1表达而调控ECM的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