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全麻手术患者78例,利用数字抽签法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9)。实验组实行综合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比较心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5.13%,比对照组的35.9%低,P0.05。实验组苏醒期时的心率和血压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积极对全麻手术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不会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8月30例医院收治的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入选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在苏醒期时血压及心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苏醒期的血压、心率以及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在全麻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全麻复苏期的躁动发生率,有助于减少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苏醒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苏醒期产生躁动的原因采取预防性措施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后苏醒的血压、心率以及躁动程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治疗后的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程度和躁动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并可以减少术后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麻醉护理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最近几年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全麻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麻醉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苏醒前和苏醒时血压、心率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苏醒时的血压、心率较苏醒前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护理用于全麻手术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苏醒时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并且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51-157
目的观察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8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手术室全麻苏醒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和躁动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手术室全麻苏醒护理的患者血压、心率水平和躁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于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护理,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显著下降,手术期间发生躁动的概率也得到有效控制,这更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在手术室全麻护理方面应当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侯燕 《当代医学》2010,16(26):100-101
目的探讨丁卡因凝胶应用于全麻后留置尿管对于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全麻插管成功后用丁卡因凝胶1~2g充分润滑导尿管前端,对照组用液体石蜡润滑尿管前端,行常规导尿术。观察患者苏醒期躁动等级和全麻诱导前、气管导管拔除后5min时的血压(SBP/DBP)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等级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等级值(P〈0.05),实验组患者麻醉苏醒期拔管后5min时的SBP、DBP及H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卡因凝胶应用于全麻后留置尿管对于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全麻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和躁动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基础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苏醒值均明显高于基础值,但组间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5.804、3.083、7.033,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2研究组发生苏醒期躁动者有6例(1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30.0%),X2=5.827,P0.05,差异显著。结论:麻醉苏醒期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利于保证麻醉的顺利进行和围手术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5例/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将两组全麻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躁动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全麻手术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苏醒期心率、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苏醒期手术室综合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还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临床护理应用方法。方法:选取94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基本护理方式,实验组则要求护理人员全程陪伴,进行心理护理、舒适性护理和疼痛护理。结果:实验组躁动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为42.86%。两组发生躁动患者例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09%。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应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和疼痛护理,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躁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中采用优质护理方法干预对全麻插管术后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和躁动程度的作用.[方法]观察100例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传统护理和针对麻醉苏醒期相关因素采取优质护理措施,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苏醒期血压指标、心率及躁动率.[结果]气管导管拔徐后: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血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采取优质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程度,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Narcotrcnd监测用于腔镜微创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arcotrcnd监测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Narcotrcnd监测,N组以Narcotrcnd监测结果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使Narcotrcnd指数州D维持在DI-E0水平,C组依据临床体征和临床经验调节麻醉用药。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a)、插管后5rain(T2)、手术开始时m)、CO2气腹后lrain(1r4)、手术结束时(L)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arcotrcnd指数(M);记录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T2、T3、T4和T5时C组NI、MAP、HR明显低于N组(P〈0.01或0.05)。与C组比较,N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N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Narcotrcnd监测用于腔镜微创手术快通道麻醉,有利于调控麻醉深度,实现精确麻醉,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2.
李旭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09-111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后留置尿管患者护理干预对复苏期躁动的影响。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择期全麻开胸手术男性患者126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患者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63例患者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性、安全性与生命体征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躁动、尿道刺激与生命体征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5%比33.33%、11.11%比68.25%、4.76%比23.81%,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及躁动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1.06)分比(6.53±4.27)分、(1.15±0.43)分比(2.14±0.54)分、(2.07±0.36)分比(3.75±0.53)分,P〈0.05)]。两组患者插管后5 min与拔管时的心率(HR)与收缩压(SBP)水平均有上升,插管后5 min的血氧饱和度(SPO2)均有上升,拔管时的SPO2显著下降。拔管后5 min的3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管患者复苏期的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产科全麻恢复病人气管拔管时机,并就拔管前后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妇产科手术择期全麻恢复病人100例手术后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拔管前后用Rammasy改良评分判断病人的意识状况。根据Ramsay评分将病人分组进行观察,A组Ramsay评分在3~4分时,当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未完全恢复,脱机观察2min无缺氧表现后拔除气管导管。B组病人当Rammasy评分在1~2分时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气管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呛咳、躁动等情况及病人对气管插管的感受。结果:吸痰时和拔管前血压、心率、呼吸改变B组较A组明显(P〈0.05,P〈0.01),明显呛咳、躁动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较低,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拔管后明显舌根后坠A组占20%,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拔管前对气管插管的感受,B组有48%自述难以忍受,A组仅6%感觉难受,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Ramsay评分在3—4分时气管拔管,病人舒适度明显提高,并可预防全麻恢复期气管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赵其宏  张颖  梅枚  刘刚  朱琳琳  周菊 《安徽医学》2012,33(3):285-287
目的探讨地佐辛防治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躁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N组)和地佐辛组(D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并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2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 h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和地佐辛5 mg。观察苏醒期的躁动情况,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拔管即刻(T1)、拔管后30 min(T2)和60 min(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VAS、Ramsay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和眩晕的发生率。结果 D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以及MAP、HR(T1、T2)、VAS评分(T1~T3)和Ramsay评分(T1、T2)显著低于N组(P0.01);2组自主呼吸恢复和拔管时间、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能安全有效地预防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蒋钰  谭艳  孙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08-109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诊治的1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进行联合麻醉,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进行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94.0%)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100.0%)明显增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 < 0.05).结论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麻醉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诱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全麻后苏醒期躁动(RS)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或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诱导药物为:R组瑞芬太尼1tLg/kg、咪达唑仑3m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F组除芬太尼3.0μg/kg代替瑞芬太尼外,其他用药同R组。麻醉维持为瑞芬太尼0.2μg·kg-1·min-1,丙?白酚2mg kg-1·h-1,微量泵恒速输入;持续吸入1%-2%七氟烷。观察2组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10min的Rs评分以及麻醉后复苏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R组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10minRs评分均明显高于F组(P〈0.01),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小剂量芬太尼诱导可有效减少瑞芬太尼麻醉后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全麻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地佐辛组(D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前约20min给予D组肌注地佐辛0.1mg/kg,A组不给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前、拔管时、拔管后10minMAP、HR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疼痛、寒战及躁动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前MAP、HR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拔管后10minMAP、HR的变化和术后发生寒战、躁动的例数及镇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手术结束前20min肌注地佐辛能有效抑制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寒战、躁动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18.
廖常莉  张英  周述芝 《四川医学》2011,32(11):1692-169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或异丙酚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对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无合并症、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n=25):瑞芬太尼+七氟醚组(Ⅰ组),瑞芬太尼+异丙酚组(Ⅱ组),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后、气腹后5min、气腹取消以及术毕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术毕记录患儿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心率在插管后较插管前有显著性增加(P〈0.01),在建立气腹后5minⅡ组心率有较明显下降(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与诱导前相比,插管后均略有增加,在插管后、气腹后5min I组和Ⅱ组平均动脉压相比差异有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至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Ⅰ组比Ⅱ组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具有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术后苏醒快的优点,适合用于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9.
鄢庆林 《中外医疗》2013,32(2):131-13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麻醉方法相同,观察组给予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术后苏醒情况、拔管后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诱导期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心率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麻醉时间相似(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问答切题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min,伤口疼痛程度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拔管后24h两组VAS评分相似(P〉0.05);观察组患者无恶心、呕吐等发生,对照组有8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麻醉更平稳、可控性强、苏醒迅速、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胡伟  李金玉  张志捷 《海南医学》2013,24(22):3328-3330
目的 比较手术结束前分别预注帕瑞昔布钠与舒芬太尼预防食道癌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食道癌开胸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Ⅱ级,年龄45~73岁,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 P组和S组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与舒芬太尼0.2 μg/kg,C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评估患者苏醒期间的躁动分级,记录患者拔管后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 三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室停留时间均长于P组和C组(P<0.05).P组和S组无躁动及轻度躁动例数显著低于C组(P<0.05).P组和S组各时点MAP及HR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食道癌开胸手术的患者,预注帕瑞昔布钠或舒芬太尼均可明显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维持苏醒期循环稳定,且帕瑞昔布钠不延长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室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