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和舌骨移动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方法: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确诊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球囊扩张治疗组与吞咽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球囊扩张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各1次,每次30min;吞咽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次/d,每次30min;两组治疗均为5次/周.分别在治疗前、拔除鼻饲管或治疗已达3周后,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的指标包括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前后径宽度.结果:球囊扩张组12例患者拔除了鼻饲管,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仅有2例拔除了鼻饲管,治疗后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舌骨位移距离,UES最大开放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能够有效地量化吞咽功能,可用于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 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冰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温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共有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显示食团在通过咽喉时,其环咽肌均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环咽肌开放情况、留置鼻胃管例数、正常进食例数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FOI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实验组平均治疗次数[(7.45±2.3)次/例]、平均住院天数[(16.7±4.8)d/例]、平均治疗费用[(6430±874)元/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水球囊扩张或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并且与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冰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能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吞咽时实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有26例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患者吞咽食物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恢复正常进食患者其平均治疗次数(Z=2.423,P=0.0201)、平均治疗天数(Z=2.116,P=0.0352)、平均治疗费用(Z=2.296,P=0.02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相对较优。 结论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及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鼻咽癌(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方法 选取经吞咽造影检查证实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NPC放疗后患者15例,设为患者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健康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受试者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对2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和峰值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干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4±0.60)s(3.43±0.94)s;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分别为(1.96±0.61)s和(3.45±0.92)s]较健康组均显著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在干吞咽和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组吞咽3ml浓流质时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的sEMG峰值和平均振幅亦显著高于干吞咽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C放疗后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和舌肌下肌群表现为强化收缩,可在吞咽过程中发挥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后误吸患者咽部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收集本科室自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连续收治的NPC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23例患者完成了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对其咽腔压力和食道上括约肌(UES)松弛功能进行检测。根据VFSS有无误吸将入选患者分为误吸组和无误吸组,比较两组患者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其咽部生物力学差异。 结果进食浓流质或糊状食物发生误吸的患者其UES松弛残余压[进食浓流质时为(20.1±14.3)mmHg,进食糊状食物时为(18.0±14.3)mmHg]较无误吸患者[进食浓流质时为(9.3±9.2)mmHg,进食糊状食物时为(7.2±8.9)mmHg]明显增高(P<0.05),而两组患者咽腔压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PC放疗后误吸可能与UES松弛残余压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验证不同体积的食团对健康受试者咽部推动力及食道上括约肌(UES)松弛功能的影响。 方法健康受试者24例,均分别口服3种性状(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的食团,且每种食团分为3 ml、5 ml、10 ml的体积。咽部及UES压力与收缩/松弛持续时间的测量均由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完成。测量的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食团体积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结果受试者吞咽水与浓流质时,UES的松弛残余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降低[3 ml浓流质(-1.71±0.94)mmHg,10 ml浓流质(-4.68±1.92) mmHg],松弛持续时间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延长[3 ml浓流质(590.45±157.85)ms,10 ml浓流质(702.49±124.53)ms];咽部峰值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升高[3 ml浓流质(169.91±74.32)mmHg,10 ml浓流质(204.42±91.28)mmHg],而咽部收缩时间反而有所下降(P<0.05)。吞咽糊状食物时,随食团体积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P&rt;0.05)及咽部收缩峰值(P&rt;0.05)无显著变化,而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 结论食物的体积对吞咽功能的不同参数如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等影响也不同,食物体积的增加需要咽部和UES更多的能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口与经鼻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经口扩张组和经鼻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经口扩张组通过口腔置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经鼻扩张组给予经鼻腔插管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记录2组患者在行扩张治疗时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并于每次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水肿、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吞咽疗效评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治疗后,经口扩张组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为(7.26±2.52)分,经鼻扩张组为(7.18±2.64)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FSS评分分别为(2.26±0.46)分和(2.19±0.53)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经口扩张组心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9.12±1.4)次,明显低于经鼻扩张组的(18.6±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口扩张组治疗接受率为98.2%,明显高于经鼻扩张组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扩张组患者发生黏膜出血、喉头水肿、疼痛等并发症分别为1例、1例、(1.0±0.7)分,分别与经鼻扩张组的9例、7例、(3.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导致吞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经口腔置管行球囊扩张术的患者的鼻黏膜水肿、喉头水肿、疼痛等并发症均优于经鼻置管行球囊扩张术的患者,且患者接受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后环咽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口颜面功能训练、Mendelsohn手法治疗、电刺激干预等,同时辅以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治疗时间不超过3周,如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级≥6级则终止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OIS评分、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及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入选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其吞咽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0例入选患者经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后,其吞咽功能较入选时明显改善,共痊愈3例,显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患者FOIS评分平均提高4.6分,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平均提高4级,平均治疗时间为(10.2±4.0)d,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经1年随访后发现,治疗有效的9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轻度食管返流,治疗无效的1例患者仍给予管饲进食。 结论采用留置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同时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患者依从性好、远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上食管括约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球囊扩张组,每组10例;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0例设为正常组。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3组受试者吞咽唾液时吞咽相关皮质兴奋性的变化(正常组于2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检查),并比较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皮质和皮质下激活情况。 结果正常组受试者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激活广泛,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区激活明显减少。治疗后,球囊扩张组中有7例患者恢复完全经口进食,常规治疗组仅3例恢复经口进食,且球囊扩张组患者激活脑区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多,包括前扣带回、岛叶、辅助运动区、额叶、楔前叶等,但激活体素较低(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后脑区仅左侧楔前叶较组内治疗前激活增多,且激活体素仅为22(P<0.01)。 结论改良球囊扩张术可激活感觉运动皮质及皮质下吞咽相关的功能区,并通过离皮质通路来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的疗效。方法:38例环咽肌失迟缓的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均分为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各19例。球囊扩张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和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常规训练组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和吞咽造影。结果: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常规训练组FOIS评分均得到提高(P<0.05),且前者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球囊扩张组的环咽肌正常开放率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用于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迟缓患者疗效显著,可大大改善患者经口进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咽部残留量、渗漏误吸分级、环咽肌开放率。 结果 患者进食3种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患者进食稀流质与糊状食物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浓流质与糊状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食稀流质与浓流质比较,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和咽部残留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严重程度不一,不同食物性状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吞咽造影检查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选择食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32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随访时)参照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8例(50%);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5例(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9例(56%);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6例(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5±0.05)s,与组内治疗前的(0.27±0.04)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0.22±0.03)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4±0.07)s,与对照组随访时的(0.21±0.04)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放射性脑病、脑干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各1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和光纤内窥镜吞咽检查,拟诊环咽肌失弛缓症。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牵拉导尿管,自下而上缓慢移动球囊,使球囊反复多次通过狭窄的食道入口,逐渐扩张环咽肌。同时在颈部结合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进食指导训练。结果 分别给予4次及15次扩张治疗后,2例患者均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食团通过时,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消失。结论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吞咽动态造影是明确诊断及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环咽肌功能状态及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FSS、FOIS及MDADI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均升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8.02±0.89)分]、FOIS评分[(5.36±0.79)分]及MDADI评分[总体(4.27±0.64)、生理(34.70±3.38)、功能(22.14±1.78)、情感(27.09±2.70)分]与组内治疗前[(2.13±0.35)、(1.50±0.40)、(2.65±0.42)、(19.37±0.45)、( 13.14±0.49)和( 17.43±1.20)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时间点对照组[(4.65±0.72)、(3.14±0.70)、(3.77±0.54)、(26.82±2.38)、(20.64±1.95)和(25.64±2.62)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协同球囊扩张术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减轻或延缓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