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虚拟情景反馈训练对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技术、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手指的侧捏力、三点捏力及握力进行测试,采用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评定患者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对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的主动活动范围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手指肌力、UEFT、MP、PIP、DIP活动度及TAM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手指侧捏力[(6.56±0.22)kg]、三点捏力[(5.61±0.21)kg]、握力[(20.73±1.63)kg]、UEFT评分[(82.17±2.98)分]、PIP活动度[(83.44±9.05)°]、DIP活动度[(62.48±8.18)°]及TAM[(213.52±30.1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MP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能明显改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和手部肌力,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运动对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88指)和对照组(27例、91指)。术后给予2组患者常规治疗;术后4周时,2组患者开始进行主被动活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早期运动。术后第12周,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周围神经感觉功能评价及肩臂手残疾问卷(DASH)对2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握力。 结果 术后第12周时,观察组TAM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4种状态下的主动活动度[(56.08±11.05)°、(49.31±9.67)°、(32.50±8.10)°、(23.65±6.34)°]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时,观察组握力百分比、神经修复后手功能及DASH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运动可促进指V区屈肌腱损伤伴尺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对患手功能恢复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琴  黄涛  陈燕花  夏晓萱 《中国康复》2013,28(6):449-450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运动对指Ⅱ区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影响.方法:41例指Ⅱ区屈肌腱修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46指)和对照组21例(48指).观察组术后第3天开始采用早期主动运动方案;对照组术后制动3周后开始康复治疗.术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TAM)系统评定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指TAM优良率及UE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指间关节伸直缺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Ⅱ区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早期采用主动运动方案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LE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腕伸肌离心收缩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高渗(10%)葡萄糖注射治疗,每10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I)对2组对象患肘疼痛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超声检查2组对象患肘肌腱修复情况,并对其肌腱低回声区进行半定量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UEFI评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半定量)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UE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经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7)分]、UEFI评分[(70.1±8.9)分]及患肘肌腱低回声区评分[(2.0±0.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葡萄糖注射联合腕伸肌离心训练能显著缓解LE患者疼痛,改善上肢功能,加速受损肌腱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关节镜下小肩袖损伤修复术后3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正常且肩袖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患者共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力训练治疗)和训练组(采用等速训练方法治疗),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Thera-Band弹力带肩关节内外旋肌力训练,每组10~20个,每日3次;训练组在常规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内外旋等速肌力训练,每次15~20 min,每周2次。分别于术后3个月(训练前)和术后6个月(训练后),对2组患者均行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分别为60°/s和180°/s。并分别对2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内外旋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患侧与健侧峰力矩差值比、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差值和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体重比差值等评定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训练后,训练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5.56±5.03)N·m]、内旋峰力矩[(22.03±6.18)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2.12±4.6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31.62±6.42)%],180°/s时外旋峰力矩[(10.60±5.71)N·m]、内旋峰力矩[(19.13±5.62)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4.90±6.34)%]、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7.83±6.04)%],以及对照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3.30±4.07)N·m]、内旋峰力矩[(20.07±6.95)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0.27±5.9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9.75±10.52)%],180°/s时外旋峰力矩[(7.15±5.43)N·m]、内旋峰力矩[(16.14±6.03)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1.19±8.49)%]、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4.75±8.80)%],均明显优于组内训练前,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训练后,训练组180°/s时患侧与健侧外旋峰力矩差值比[(15.58±41.76)%]、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差值[(5.04±1.88)N·m、(5.04±2.47)N·m]、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体重比差值[(7.02±2.14)%、(7.90±4.6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肩袖力量,尤其是快速外旋肌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Ⅱ区与V区屈肌腱修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8例屈肌腱修复术后患者依损伤部位分Ⅱ区组20例(46指)和V区组18例(44指)。2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背侧石膏托固定、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等治疗。术后12周时进行总主动活动范围测量法(TAM )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V区组TAM优良率及UEFI评分均明显高于Ⅱ区组(P<0.05)。V区组指间关节伸直缺失明显低于Ⅱ区组(P<0.01)。结论:屈肌腱修复术后早期采用主动运动方案安全有效,而且V区损伤后手指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优于Ⅱ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支撑期足内翻的足底压力学参数。 方法 选取能独立步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与患者年龄、体重相匹配的中老年健康志愿者17例设为对照组,使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受试者常速行走下的足底压力,采集双足各3次的动态足底压力,得到足内外侧压强比值,记录并分析患者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接触面积(本研究所呈现的数据均为某个区域参数相对于所有分区对应参数之和的百分比)。并使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者患侧踝关节的痉挛程度,并比较对照组健康人与病例组患者健患侧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病例组患侧前足内侧压强占所有分区之和的百分比[(23.52±10.15)%]小于对照组优势侧[(29.82±7.45)%],而前足外侧压强的百分比[(45.45±17.71)%]大于对照组优势侧[(37.47±12.60)%];病例组健侧第1趾压强的所占百分比[(9.04±7.47)%]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4.84±6.54)%],而病例组中足及足跟压强的所占百分比[患侧(38.17±13.57)%,健侧(49.61±26.36)%]均大于对照组优势侧[(25.05±4.9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前足外侧压强的所占百分比[(45.45±17.71)%]大于组内患者健侧[(37.04±2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患侧第1趾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9.96±1.67)%]大于对照组优势侧[(8.57±1.17)%],前足内侧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14.71±4.64)%]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7.62±1.5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其余各区域健患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患侧全足、前足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27.21±22.73)、(22.81±22.19)]明显小于对照组优势侧[(43.68±23.78)、(41.09±28.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跟的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组间比较以及健患侧之间全足、前足及足跟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患侧小于对照组优势侧及患侧小于健侧的趋势(P>0.05)。④病例组健患侧足在支撑期翻转程度减小,整体呈内翻。⑤病例组经CSI评定有轻度痉挛13例,中度痉挛5例,重度痉挛4例。病例组患侧总体的踝关节CSI得分(10.26±3.38)分,95%可信区间位于8.63~11.89。病例组患侧全足的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与前足外侧压强呈中度负相关(r=-0.516,P<0.05),与接触面积及CSI无关(P>0.05)。 结论 足底压力可定量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内翻,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侧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脑卒中后单侧手功能障碍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均给予患侧常规手功能训练,每次6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手功能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双侧手屈曲动作下及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积分肌电值(iEMG),并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患侧手运动功能。 结果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训练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52.88±7.76)和(56.69±8.66)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9.19±4.34)和(40.44±5.27)μV,较治疗前[(38.37±5.84)和(27.88±4.84)μV;(20.31±3.66)和(17.75±5.74)μV]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44.60±8.19)μV和(39.20±8.55)μV,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分别为(25.27±4.40)μV和(25.73±6.45)μV;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手屈曲动作下伸指肌的iEMG值有显著改善(P<0.01),患侧手屈曲动作下的屈指浅肌及患侧手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伸指肌iEMG值亦有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屈曲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和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背伸动作下的患侧手屈指浅肌iEMG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iEMG值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FMA-UE总评分[(25.12±6.84)和(20.47±5.9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7.94±7.35)和(15.67±5.92)分]有显著提高(P<0.01);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手功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3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人,对照组20人。2组患儿患侧上肢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治疗,每次30min,每周6次,共3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中的精细运动发育商(FMQ)、Ca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对2组患儿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间FMQ、患手Caroll手功能和ADL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FMQ、患手Caroll手功能和ADL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MQ[(79.65±4.10)分]、患手Caroll手功能[(25.65±8.41)分]和ADL评分[(47.25±5.50)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技术联合作业训练较单一作业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疗效好,可更好地改善患肢上肢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将60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手指屈肌腱修复术后第1天即使用支具情况下开始进行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术后3个月按TAM评定两组患指疗效,治疗组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6.7%,明显高于对照组。屈肌腱术后功能锻炼愈早,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愈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腕部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腕部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及有效方法。方法:11例腕部屈肌腱损伤修复术患者列入本研究。治疗组9例,康复介入时间为3—6周,损伤累及39指、64条屈指肌腱及14条屈腕与掌长肌腱;对照组2例,康复介入时间超过术后6周,分别为术后10周和12周,损伤累及10指、17条屈指肌腱及2条屈腕与掌长肌腱。所有病例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以肌腱损伤康复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次数:治疗组20—50次,平均33±7.62次;对照组分别为30次和60次,平均45次。于治疗开始前、结束的次日,分别对患者屈肌腱受伤的手指及健手的相应手指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结果:治疗组伤指的优良率由治疗前的5.13%提高至89.79%,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伤指优良率没发生变化,仅为60%;经治疗两组伤指的TAM百分率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呈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腕部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尽管康复介入的时间已超过术后3周,但经特定的康复治疗程序后仍可获得很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运动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规律进行不卧床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每次训练30~60 min,每周训练3次,共持续训练24周。于干预前、干预24周后观察2组患者静息心率、血压、血脂、心功能及机体运动功能变化。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静息心率[(80.16±6.23)次/分]、血压[静息收缩压为(137.23±14.94)mmHg、静息舒张压为(86.06±8.29)mmHg]、血脂水平均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心脏射血分数[(55.19±7.28)%]、心脏指数[(3.36±0.85)L/min/m2]、6分钟步行试验[(323.53±34.08)m]、1分钟坐立试验[(24.18±5.67)次]及握力水平[(26.49±5.83)kg]均较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能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机体运动功能,降低患者静息心率、血压及血脂水平,改善心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Wii(任天堂)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常规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上肢部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量表对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2组患者患肘最大等长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三头肌积分肌电值,并计算相应的共同收缩率(CR)。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MA-UE评分[分别为(33.5±12.6)分、(30.9±15.6)分]、Brunnstrom分期评分[分别为(4.1±1.0)分、(4.0±1.2)分]、患肘屈曲时肱二头肌CR[分别为(14.6±5.7)%、(13.7±6.0)%]及患肘伸展时肱三头肌CR[分别为(27.4±8.2)%、(30.3±9.5)%]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ii虚拟现实游戏训练在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改善患肘屈伸运动协调性方面与常规作业治疗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以神经发育疗法及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痉挛上肢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上肢FMA评分[(52.32±8.22)分]、屈肘肌群肌力[(1.3±0.5)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3±0.6)级]及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0.31±8.04)分]、屈肘肌群肌力[(1.7±0.4)级]、前臂旋前肌群肌力[(1.7±0.5)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运动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凝视稳定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静态站立时双足压力中心(COP)压强占比和包络椭圆面积、动态下双足COP前、后偏移速度(AP-COPV)、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特定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自信程度[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闭眼时的双足包络椭圆面积[(73.21±72.40)mm2]、睁眼患足压强占比[(60.28±17.86)%]、闭眼患足压强占比[(55.04±13.77)%]、健足AP-COPV[(12.03±6.83)cm/s]、患足AP-COPV[(11.82±5.46)cm/s]、BBS评分[(49.95±4.70)分]、TUGT[(21.63±11.14)s]、ABC[(68.38±12.85)%]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凝视稳定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能力,还可增强其平衡信心,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