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门头沟区中学生伤害流行现状,为制定中学生伤害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门头沟区2所初中、2所高中1 10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填写过去1 a里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门头沟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7%.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率(13.1%)高于高中学生伤害发生率(12.4%).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x2 =31.169,P<0.01).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扭伤(24.3%)、跌坠伤(8.4%)、自伤(6.4%).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家中(27.6%),其次是校内体育场/馆(21.8%)和校内其他地方(14.8%).结论 中学生伤害多发、频发,意外伤害是中学生伤害的主要因素.要针对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伤害干预措施.家庭是伤害干预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现状,为制定严重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14个市县抽取初、高中学生30 260人,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率为14.3%,共发生严重伤害5 411人次,人次发生率为17.9%,人均严重伤害发生频率为1.3次。平均因伤请假天数2.2 d。城市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率低于农村(P<0.05),男生高于女生(P<0.05),学习成绩越差,严重伤害发生率越高(P<0.05)。扭伤、跌坠伤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割伤、刺伤或捅伤是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家中、校园、公路/街道/车站/渡口/码头等交通场所是最常见的受伤地点。结论 河南省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率虽处于国内中等水平,但仍不可忽视。相关部门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严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皖南地区部分中学生伤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中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样取皖南地区5所中学的初、高中5个年级共38个班2135名学生进行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伤害的年发生率为67.03%,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生;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伤(39.02%)、碰伤(37.00%)、交通伤(30.02%)、刀割伤(24.22%)、烧烫伤(20.98%)。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和学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运动、骑车、玩耍及走路;发生形式以自伤为主,其次为他伤。且伤害发生率与其父母化程度及是否独生子女有密切关系。结论:应针对伤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了解2006-2010学年黄浦区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为中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制定的“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进行监测登记,收集2006-2010学年上海市黄浦区所有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黄浦区中学生平均伤害发生率为0.43%;学校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80.0%);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伤害发生时段、发生部位和伤害性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伤害发生时伤者活动和发生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害发生时伤者首位活动为消遣活动(44.6%),其次为体育活动(40.0%);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为跌落/倒(48.5%),其次为碰撞/挤压伤(35.9%).结论 应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提高家长重视程度.在进行安全教育、采取预防措施时,针对校别和性别差异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泰安市中学生伤害的发生现况、分布特征及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在该人群实施伤害预防干预活动提供依据。 [方法 ] 2 0 0 3年 3月对泰安市岱岳区 2所农村中学 1799名学生进行伤害现况调查。 [结果 ]过去 1年内伤害发生率为 3 1 91% ,男生为 42 2 6% ,女生为 18 92 % ;初中生为 3 9 3 0 % ,高中生为 2 1 2 7%。前 6位伤害为跌落伤、刀割伤、烧烫伤、动物咬伤、交通伤和硬物碰伤。中学生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 ]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 ,应该针对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和重点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开封市中学生发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中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综合性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开封市市直初、高中学校8所,每个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级,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抽中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学生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及伤害发生的主要类型。结果在被调查的1 219名中学生中,共有437人发生过伤害,伤害发生率为35.85%;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是在家中,占全部的32.10%;其次是校内,占全部的20.64%;伤害发生率在学校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前5位的伤害类型分别为跌落伤199人(16.32%)、锐/钝器伤199人(16.32%)、动物/昆虫咬伤156人(12.80%)、车辆/车祸伤146人(11.98%)、烧烫伤132人(10.83%)。结论开封市市直中学生伤害发生率相对较高,家中和学校是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伤害发生率初中生高于高中生、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单身家庭高于别的家庭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泰安市中学生伤害的发生现况、分布特征及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在该人群实施伤害预防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3月对泰安市岱岳区2所农村中学1799名学生进行伤害现况调查。[结果]过去1年内伤害发生率为31.91%,男生为42.26%,女生为18.92%;初中生为39.30%,高中生为21.27%。前6位伤害为跌落伤、刀割伤、烧烫伤、动物咬伤、交通伤和硬物碰伤。中学生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该针对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和重点人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生伤害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在广东省21个监测县(区)中共抽取18 63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人群伤害原因的比较,并用分类树方法探讨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广东省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10%,有伤害危险行为者伤害发生率为19.09%。伤害原因前5位依次为扭伤(23.05%)、硬物击和锐器伤(19.48%)、自伤和他伤(17.17%)、跌倒和坠落伤(13.34%)、失火和烧烫伤(8.20%)。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12~14岁年龄组最易发生跌倒和坠落,15~16岁年龄组最易发生失火和烧烫伤,17~18岁年龄组最易发生扭伤。硬物击和锐器伤的比率初中(19.84%)和职校(20.36%),均高于高中(18.32%);自伤和他伤的发生率普通初中(18.98%),高于重点初中(17.32%)、职校(17.25%)和高中(15.98%);跌倒和坠落伤发生率重点初中(16.54%),高于普通初中(14.20%)、职校(10.72%)和高中(13.19%);失火和烧烫伤发生率普通初中(10.23%),高于重点初中(7.76%)、高中(7.08%)和职校(8.47%)。分类树模型揭示,城乡、性别、学习成绩与家庭结构是中学生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扭伤、硬物击和锐器伤、自伤和他伤、跌倒和坠落、失火和烧烫伤是广东省中学生伤害的主要类型。城乡、性别、个人学习成绩与家庭结构等影响因素与伤害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中学生伤害的发生情况,为中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黄浦区《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资料分析29所中学伤害发生情况。结果黄浦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0.63%,男生女生性别比为2.99:1;学校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56.6%);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伤害发生部位和伤害性质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害发生时伤者活动和发生原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害发生时伤者首位活动为消遣活动(49.4%),其次为体育活动(26.2%)和日常起居活动(18.5%)。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为跌倒(59.5%),其次为碰撞/挤压伤(19.0%)。结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提高家长重视程度,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预防措施时应针对初中生、高中生差异和性别差异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的流行特点及其原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佳木斯市2所初级中学和2所高级中学进行了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50.75%,男生54.85%,女生46.1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16);初中生伤害发生率为54.04%,高中生为48.54%,初、高中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8,P=0.006);伤害以扭伤、跌倒/坠落伤、动物或昆虫咬/抓伤、刀割伤/锐器刺伤和车祸为主,占69.64%,多发生在夏季,占41.43%;发生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里/宿舍,分别占34.01%、32.66%;受伤部位多为下肢,占25.07%,其次为手和脚,占21.68%和17.55%;多为自伤,占69.24%,其次是同学伤,占15.46%;受伤者采取的处理方式多为家长或老师处理,占47.91%;伤后休息率为23.35%;伤害原因较多,其中男生伤害发生排在前四位的是体育课/运动、玩耍/打架、走路和骑车,女生则是走路、体育课/运动、家务劳动和动物咬伤。结论 佳木斯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伤害类型多样化,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学校和家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现阶段新沂市中学生伤害行为发生的现状,为当地政府、卫生、教育部门和学校制订相关的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新沂市2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校共107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1027份。结果新沂市中学生严重伤害发生率为11.7%。各种伤害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是扭伤(18.7%)、自伤(7.6%)、跌坠伤(7.0%)、他伤(6.0%)、烧伤/烫伤(5.4%)。学生严重伤害的发生场所主要是家中(53.3%),其次依次为公路、街道或交通场所(24.2%),因病缺课休息1天最多(60.0%);学生严重伤害主要表现为割伤、刺伤或捅伤(45.0%),其次为骨折或关节脱臼(35.0%)。多数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因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及消极情绪行为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不遵守交通规则行为发生率高中生均高于初中生。结论伤害问题不容忽视,为学生提供一个没能伤害的安全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2.
广州部分中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广州中学生常见的伤害种类和发生情况,归纳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以问卷形式调查广州市2所中学668名学生,对其伤害发生情况、伤害的认知及伤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8名学生的伤害发生率为58.50%,男、女生分别为56.60%和60.11%;常见的伤害类型依次是玩耍或运动受伤(39.67%)、车辆伤(11.70%)、被劫碰伤(8.08%)、宠物咬伤(3.30%)、刀割伤和烧烫伤(5.83%)。玩耍或运动受伤主要由打球和跑步所致,车辆伤由骑自行车跌下所致,碰伤由碰撞到建筑物所致,刀割伤和烧烫伤由做家务事所致。结论 中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高,种类多,但有其分布特点和规律,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13.
广州某中学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学生常见的伤害种类和发生的详细情况,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措施。方法 问卷调查广州某中学714名学生1年中的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714名学生的伤害发生率为46.5%,男、女生分别为45.2%和48.0%;伤害次数发生率为72.7%,男、女生分别为74.6和70.8%。按伤害次数发生率,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是跌伤(26.2%)、车辆伤(12.7%)、碰伤(7.6%)、扭伤(6.65)、刀割伤(6.6%)和烧烫伤(2.8%)。跌伤和扭伤主要是由打球和跑步所致,车辆伤由骑自行车跌下所致,碰伤由碰撞到建筑物和家具所致,刀割伤和烧烫伤由做家务事所致。结论 中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高,种类多,但有其分布特点和规律,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中学生意外伤害现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徐州市中学生常见伤害种类和发生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4年11-12月对徐州市15所全日制中学2 990名学生,以问卷形式对其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伤害总发生率为30.57%(914/2 990)。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为跌伤(28.3%)、砸伤或碰伤(18.0%)、打架致伤(6.8%)、车辆伤(4.2%)。结论中学生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不同,应制定相应措施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金山区中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学生运动伤害现况,为中学牛运动伤害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金山区2所中学共1 800名学生,对其过去1 a中的运动伤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25.14%,男生(33.51%)高于女生(16.23%)(P<0.01).运动伤害次数发生率为35.84%,运动伤害主要发生在体育课上(41.9%)、进行球类运动(45.5%);运动伤害主要原因有注意力不集中(31.9%)、动作不规范(22.4%)等,运动伤害以下肢(48.3%)和上肢(25.0%)伤为主;77.5%的运动伤害为轻微伤害,仅22.5%的运动伤害较严重.结论 上海市金山区中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率较高,加强运动伤害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14岁以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以及主要原因构成,为以后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三城市中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4岁以下儿童的非故意伤害发生状况及主要原因构成。结果此次共调查儿童7726人,男女比例1∶1,共发生非故意伤害1276人次,发生率为16.5%。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前三位伤害原因为跌倒/跌落、碰伤/挤压伤、扭伤;前三位的伤害部位为下肢、手指/脚趾和面部。伤害性质以浅表伤为主,其次为脱位/扭伤、积压伤;93.5%为轻度伤害,不需要住院治疗;36.2%的伤害发生在家里/宿舍,其次为街道/公路、学校/幼儿园等;46.3%的儿童在娱乐活动时发生伤害,其次为体育活动等。结论非故意伤害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加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干预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2005年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洪镭  陆小军  刘辉 《职业与健康》2007,23(9):739-740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和发生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为制定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以问卷形式调查南京市6个区县24所中、小学学生,对其伤害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11名学生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5.87%,其中小学生为25.63%,初中生为12.39%,高中生为10.78%;男女生伤害发生比例为1.93:1;常见的伤害类型依次是跌伤(19.17%)、碰伤(12.60%)、硬物击伤(9.76%)、锐器伤(9.27%)。城区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3.63%,城郊结合部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0.30%,郊县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4.41%。结论南京市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学生,城郊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区和郊县学生,男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学生的意外伤害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必须在学生中间加强意外伤害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部分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4所中小学共1680名学生进行最近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同时调查研究对象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结果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28.41%,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5.82%,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9.70%,不同性别学生各类伤害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3.70%,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2.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伤害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小学生伤害的类型前4位分别是跌伤、碰撞伤、车辆伤和运动创伤,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嬉戏、追逐玩耍、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测试题满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38.3分,男、女学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学生高于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其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降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于永  苏桂承  徐国堃  刘宁 《中国校医》2006,20(5):489-491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10所中小学的五年级、初二、高二共47个班2037名学生进行一年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伤害的年发生率为29.41%,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初中生;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生;男生的伤害高于女生;前五位伤害依次为:跌伤(15.58%)、碰伤(14.83%)、交通伤(10.56%)、刀割伤(7.59%),烧烫伤(5.21%)。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和学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运动、骑车、玩耍及走路;发生形式以自伤为主,其次为他伤;伤害发生率与其父母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应针对伤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学生道路交通伤害(RTI)流行现状,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和自拟调查表,对广州市10所中学和2所职中16 321名学生进行RTI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中学生过去1 a发生RTI的共225人,发生率为1.38%;总人次为236人次,人次数发生率为1.45%(236/16321)。不同学校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受伤部位以四肢为主,受伤的主要责任人是自己,受伤地点主要是在道路上,受伤性质主要是轻伤,伤后处理以门诊/急诊或教师/家长自行处理为主,伤后"基本未请假,基本能够完全恢复"。不同学校类型和性别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和认知情况有所不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危险行为、认知情况、性别、是否住宿、学习成绩、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与RTI的发生有关。结论应针对RTI的流行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中学生R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