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泪膜的改变。方法随机选择30例(38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主观感觉、荧光素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m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mr I test,SIt)及干眼仪检查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干燥异物感加重,术眼BUT明显缩短,干眼仪检查等级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天、第1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天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2分、BUT〈5s的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UT〈5s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BUT与年龄呈轻度负相关(r=-0.45,P〈0.05)。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可出现泪膜的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以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者为甚。  相似文献   

2.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变化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U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U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龄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高龄(〉80岁)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23例(28眼)作为高龄组,另随机抽取老年性白内障30例(39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7、30、90及120d进行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调查。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0d内主诉眼部不适症状者明显增多;两组术后1周内FL增多,1月内BUT及SIt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BUT和FL的恢复较对照组时间长(P〈0.05),两组间SIt的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在一段时间内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高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应注意术前对泪膜功能的检测和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娜  孙丰源  唐东润  张蕊 《眼科研究》2012,(10):922-925
背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重建视功能的惟一有效手段,部分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泪膜的稳定性和眼表结构受到一定影响,而研究表明泪膜功能异常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液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54眼及同期就诊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40眼,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匹配,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前与术后局部用药相同。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以干眼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患者的主觉症状结果并进行评分,同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有干眼症状者占36.2%,术后有干眼症状者占75.8%。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干眼症状的评分明显重于单纯白内障组,且2个组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干眼症状评分均增加,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39.347,P=0.000;F时间=342.741,P=0.000)。2个组术眼FL评分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间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32.697,P=0.000;F组别=14.073,P=0.000),其中2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F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FL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术后FL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BUT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28.198,P=0.000;F时间=868.364,P=0.000),其中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sI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64.017,P=0.000),其中2个组术后1d、1周sI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2个组sIt值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较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发生得早,症状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非干眼患者54例(60眼),年龄为54~78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30眼),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26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90天对患者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结果①主观症状:术后第1天和第7天,患者干眼主观症状明显,B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8,-2.868;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0.832,-0.281;P〉0.05)。②SIt试验:术后第1天,SIt明显增加,B组SI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6;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4,-1.189,-0.632,-1.031;P〉0.05)。③BUT: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BUT明显缩短,B组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2.442,-2.507;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0,1.227;P〉0.05)。④CFS评分: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CFS评分增加,A组CFS评分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8,3.261,2.466;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1.227;P〉0.05)。结论术后早期,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但干眼症状重于行透明角膜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对泪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天津爱尔眼科医院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干眼症状的患者56例80只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8例40只眼,治疗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普南扑灵)和玻璃酸钠滴眼液(爱丽)滴眼,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记录患者用药前1d和用药后3d、1、4周的干眼症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I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4周,治疗组干眼症状分、BUT、SIt、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组内各时间段干眼症状分、BUT、SIt、F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疗效优于单用玻璃酸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眼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对68例8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Ⅰ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眼表虎红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周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天和1周虎红染色和荧光素试验较术前明显增多(P〈0.05);而且泪液分泌量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6)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天、1周和1个且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6个月后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柯敏  张分队 《眼科新进展》2008,28(4):282-28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 跟踪观察2006年4月至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0例(80眼,A组)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8例(158眼,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30 d、90 d 的角膜知觉、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it)等情况.结果 术前2组比较,A组BUT缩短,Fl增多,Sit减少,角膜知觉减退,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眼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7 d与术前比较,干眼症状加重,角膜知觉减退,BUT缩短,Sit和Fl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 d与术前比较,A组干眼症状加重,角膜知觉减退,BUT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Fl和Sit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干眼症状加重,BUT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知觉、Fl和Sit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90 d与术前比较,2组干眼症状、角膜知觉、BUT、Fl和Si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泪膜功能较差,是干眼的易患人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明显下降且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干眼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使用人工泪液对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将52例(60眼)行超声乳化的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30眼)。术前未用泪然眼液滴眼;B组25例(30眼),术前使用泪然眼液。两组术后联合使用典必殊和泪然眼液滴眼,分别于术前第15天、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I test,SIt I)、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采用SPSS10.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f检验分析。结果①术前第15天:两组干眼症状评分、SitI试验、BUT、CF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第1天:B组干眼主观症状、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I试验检查B组虽有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周:B组干眼主观症状、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I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第1个月:B组CFS评分小于A组,且BUT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主观症状、SitI检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第3个月,两组的干眼主观症状、SItI检查、BUT、CF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抄0.05)。结论干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前使用人工泪液有利于术后旱期干眼症状的改善及泪膜恢复。  相似文献   

10.
人工泪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泪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陆博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006-100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和应用人工泪液对泪膜的影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同期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对照组(60眼)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眼)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和人工泪液(1g/L透明质酸钠)点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7,14,30及90d行泪膜干涉成像法、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检查.结果使用SPSS V13.0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泪膜干涉图象等级、Schirmer Ⅰ检查、BUT3个检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术前比较,术后1d BUT明显缩短,泪膜干涉图象等级、Schirmer Ⅰ检查明显增高(P<0.01);7d时Schirmer Ⅰ检查,30d时BUT,泪膜干涉图象等级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与术前比较,术后1d BUT缩短,泪膜干涉图象等级,Schirmer Ⅰ检查增高(P<0.01); 7d时Schirmer Ⅰ检查,14d时BUT和泪膜干涉图象等级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较A组,术后1d,泪膜干涉图象等级明显降低,BUT明显延长(P<0.01);至术后30d,两组泪膜干涉图象等级和BUT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90d两组Schirmer Ⅰ检查,始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使用人工泪液利于泪膜恢复.  相似文献   

11.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泪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改变情况.方法 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72例(78眼,A组),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28眼,B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7、30、90 d的干眼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 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FL)情况.结果 术后1、7、30 d,A组干眼症状评分高,SⅠt值改变大,术后30 d,A组(8.67±5.92) mm,B组(10.45±5.77)mm,BUT短,术后30 d,A组(6.23±3.22) s,B组(9.33±3.53) s,FL多,均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所有指标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不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短期对泪膜的影响较大,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0例(240眼)近视患者行双眼LASIK手术,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LASIK术前从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和配镜组(LASIK术前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间〉2年者),各60例(120眼),采用双盲法对照研究。观察LASIK前后Schirmer I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比较两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i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8.13±7.48)mm,(14.20±7.81)mm,(16.76±7.38)mm,(17.24±8.06)mm;目6镜组分别为(14.77±8.49)mm,(9.88+7.50)mm,(13.09±8.23)mm,(13.90±7.87)mm。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UT测量结果: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对照组分别为(13.21±7.20)S,(7.14±3.97)S,(9.86±3.97)S,(12.31±5.83)S;配镜组分别为(8.98±4.36)S,(4.68±2.85)S,(6.37±3.03)S,(8.19±3.61)S。两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会影响LASIK术后泪膜功能的恢复,LASIK手术后更应注意补充人工泪液。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泪膜的变化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劲松  滕贺 《眼科》2005,14(3):151-15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泪膜的影响及与角膜知觉的关系。设计病例系列观察研究。研究对象连续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64眼)。方法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30及90天对患者行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breakuptime,NI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tes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测定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调查。主要指标Schirmer值、NIBUT值、角膜知觉和主观干眼感觉评分。结果术后14天前,NIBUT、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与术前相比明显缩短(14天时t=3.10,t=3.31,t=2.89;P=0.010,P=0.004,P=0.016),术后1个月后,上述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3天时,Schirmer值明显升高(t=-3.69,t=-2.41;P=0.001,P=0.022),术后7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在术后1、3、7天时明显升高(t=-4.12,t=-2.95,t=-2.53;P=0.000,P=0.006,P=0.020),术后14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与角膜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IBUT与上方及中央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42、r=0.010,P=0.000、P=0.009。Schirmer值与上方角膜知觉呈正相关,r=0.030,P=0.009,但与中央角膜知觉无明显关系(r=0.003,P=0.582)。主观干眼感觉评分值与角膜知觉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并导致患者术后角膜知觉降低和干眼等不适。泪膜的稳定性、泪液分泌和相应的角膜知觉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斜视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斜视手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了解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院住院的斜视患者120例212眼,分2组。A:常规结膜切口52例(90眼);B:微创结膜切口68例(122眼)。检测术前1d,术后1d、3d、5d、7d、14d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nuoreseenee integral,FI),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常规结膜切口组术后1d 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7d时SIt,14d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恢复至术前水平。微创结膜切口组术后1d仅SIt明显增高,BUT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无明显变化。术后5d时SIt,7d时BUT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常规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微创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轻微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经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前后泪膜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自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问于我院行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的连续病例132例(1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伴有Ⅱ型糖尿病的63例(63只眼)作为A组,无糖尿病的69例(69只眼)作为B组,对侧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d,术后1、3、7d,1个月及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CrS)及干眼不适症状(DES)评分等检查。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泪膜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术后泪膜的变化。结果与术前1d相比,术后1、3d患者均感到术眼明显不适,D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1、-3.452,P〈0.05);43%患者主诉患眼有轻度异物感及红肿流泪;与术前1d相比,术眼术后1、3、7dBU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3、-3.218、-4.121,P〈0.05),且A组(糖尿病组)泪膜稳定性恢复慢;术眼术后1,3dC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5,P〈0.05),且在术后3d时评分最高,术后10d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d及3d术眼SI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2、3.814,P〈0.05),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变化不大。结论糖尿病患者本身的泪膜稳定性差,20G玻璃体切除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糖尿病患者经20G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泪膜的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和泪液分泌量的下降,且术后泪膜恢复较无糖尿病患者恢复慢。  相似文献   

16.
戴静  李大鹏  邰春平 《实用防盲技术》2013,8(3):122-124,1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泪液功能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0个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20个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术前,术后1mo,术后3mo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价翼状胬肉及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功能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1moBUT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SchirmerI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moBUT,SchirmerI,CFS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早期对泪膜功能有影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早期对泪膜的影响小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17.
李勇  李锐  刘钊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272-1274
目的:研究过敏性结膜炎泪膜功能的变化与干眼症发生的相关性,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选取50例眼科门诊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为观察组,按1∶1对照随机选取50例无眼表疾病、干眼症和全身疾病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角膜荧光素( FL )染色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河线高度( TMH)测量和裂隙灯检查。 结果:观察组左眼与右眼FL,SⅠt,BUT,TMH间存在相关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FL、BU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中TMH与SⅠt间呈正相关,FL与BUT呈负相关,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过敏性结膜炎可因炎症介质的介入引发泪膜稳定性变化,从而导致干眼症发生。过敏性结膜炎泪膜稳定性变化与角膜上皮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模块可实现对泪河进行直接和精确的检测. 目的 用OCT前节模块对上下泪河进行测量,并分析测量结果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9-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符合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评分>20分的干眼患者36例,使用OCT前节模块测量平视状态时上下泪河的高度(U/LTMH,μm)、深度(U/LTMD,μm)和泪三角面积(U/LMA,mm2);对患者行泪膜干涉成像仪、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Fl)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OCT前节模块测量的泪河参数与患者干眼相关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UTMH为(232±56) μm,平均UTMD(156±53)μm,平均UMA为(0.021±0.008) mm2,LTMH平均为(222±72) μm,平均LTMD为(163±65) μm,平均LMA为(0.020±0.006) mm2,测量的上下泪河高度、深度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目河高度:t=0.530,P>0.05;泪河深度:t=0.650,P>0.05;泪河高度:t=1.010,P>0.05).泪河各参数与OSDI评分、泪膜干涉分析成像仪分析结果间无明显相关性;UTMH、UTMD、UMA与BUT均呈正相关(r=0.46,P=0.01;r=0.40,P=0.02;r=0.43,P=0.01);LTMH、LTMD、LMA与BUT均呈正相关(r=0.61,P=0.00;r=0.64,P=0.00;r=0.64,P=0.00),与SⅠt结果均呈正相关(r=0.54,P=0.02;r=0.46,P=0.01;r=0.55,P=0.01),而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呈负相关(r=-0.37,P=0.04;r=-0.37,P=0.04;r=-0.41,P=0.05),与结膜染色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0.56,P=0.01;r=-0.37,P=0.04;r=-0.47,P=0.00).结论 OCT前节模块可用于对上下泪河进行客观和非侵入性测量,其测量结果与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和SⅠt结果均有相关性,可作为干眼诊断的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