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50例尸体上对81侧上肢的肱静脉、贵要静脉和腋静脉的位置、流注进行了观察。肱静脉Ⅰ型(双支型)57侧,在肱动脉内外侧各有一条伴行静脉;Ⅱ型(单支型)24侧,仅有一条静脉与肱动脉伴行。肱静脉以注入腋静脉第三段和臂上部贵要静脉为主,计79条,占57.25±4.21%。贵要静脉有80侧(98.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 ±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 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3.
桡动脉起始与形态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剖 6 0岁左右女尸时发现其桡动脉变异 ,此种变异较罕见。其一 ,该变异的桡动脉在腋窝由腋动脉第三段发出 ,起点距第一肋外侧缘 35 .6 2mm ;该桡动脉与肱动脉、肱静脉、正中神经等伴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 ,到肘窝内才分开 ;桡动脉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下方约 2 0 .0 0mm处发出第一条分支 -桡侧返动脉 ,后者在肱二头肌腱和肱桡肌之间向外上与桡神经反向伴行 ;主干继续下行在肱桡肌深面 ,然后后主干到达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之间、在行程中与桡神经浅支、桡静脉之间的伴行关系未见异常。其二 ,变异的桡动脉、肱动脉在臂中部管径有变异桡…  相似文献   

4.
腋动脉分支异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解剖资料  男尸,身高170cm,年龄40岁左右。尸解发现双侧腋动脉第二段发出胸肩峰动脉和肩胛下动脉。肩胛下动脉以一短干发自腋动脉,直径约3.5mm,立即发出较细的胸外侧动脉至胸壁,直径约1.5mm。主干继续下降,沿肩胛下肌下缘向后下走行约2.5cm,发出三条分支,由外向内依次是:旋肱后动脉,旋肩胛动脉,胸背动脉。其中最内侧一条与胸背静脉、胸背神经伴行至背阔肌,故确认为胸背动脉。最外侧一条与腋神经伴行向外。在尸体背面解剖三边孔和四边孔,可以证实,穿过三边孔的是旋肩胛动脉,穿过四边孔的是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故另外两条血管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提供有关腋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甲醛固定处理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4,女6),解剖、观察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及数目。结果胸上动脉(ST)起自腋动脉第1段者占85%,胸肩峰动脉(TA)起自第1、2段者,分别占5%和95%,胸外侧动脉(LT)主要起自第2段,占68 33%,肩胛下动脉(S)主要起自第2、3段,分别占23 33%和65%,旋肱前动脉(AH)主要起自第3段,占83 33%,旋肱后动脉(PH)直接起自第3段者为38 33%,主要与肩胛下动脉共干(41 67% ),右侧桡动脉(RR)起自第2段者1例,占1 67%,胸背动脉(TD)和肱深动脉(DB)起自第3段,分别占3 33%。结论腋动脉的分支大多为6支,也有9支者;胸肩峰动脉起点及出现率最恒定,胸外侧动脉发出部位最不恒定,可发自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大多与肩胛下动脉共干。  相似文献   

6.
一、肘部的解剖要点通过肱骨内、外上髁上、下二横指画二环形线即为肘部的上、下界。肘前区皮肤较薄,隐约可见一三角形凹陷,为肘窝。肘窝内皮静脉粗大浅在。头静脉行于外侧,贵要静脉行于内侧,肘正中静脉连于中间。前臂内侧皮神经伴贵要静脉下降。肱二头肌内方依次有肱动脉、二条肱静脉和正中神经。肱动脉发出尺侧下副动脉贴臂内侧肌间隔而行。肱动脉平肘横纹下1cm相当于桡骨颈高度分尺、桡  相似文献   

7.
正常的肱动脉在解剖学教科书中记载为腋动脉的直接延续,二者以背阔肌(亦有以大圆肌)的下缘为界。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夹腋动脉(有时夹肱动脉)合并成为正中神经,伴肱动脉下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中。在臂上部,正中神经行于肱动脉的前外侧;在臂中部,正中神经在肱动脉的前方二者逐渐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末端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头静脉插管、穿刺及选用置入管的直径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支撑.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标本进行双侧颈部、臂部、腋窝及锁骨周围部分解剖,观察头静脉,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2具(24侧)标本头静脉解剖观测,其中19侧属于Ⅰ型(腋静脉型)、3侧属于Ⅲ型(锁骨下静脉型)、2侧属于Ⅱ型(颈外静脉型).腋静脉型、锁骨下静脉型的注入角为(53.64±1.22)°,颈外静脉型注入角为(112.41±3.38)°;头静脉注入点距锁骨的距离为(15.13±0.11) mm,头静脉注入点距喙突的距离(26.52±0.14) mm,头静脉终点外径约为(5.57±0.24) mm.结论:头静脉较少数注入颈外静脉,且注入角度差异大,注入点距锁骨、喙突的距离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9.
对54例我国成人尸体的脾动脉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脾动脉行程位置:观察38例,其动脉全行程在胰上缘者7例,胰后者7例。余24例中在胰上段者16例,胰段者18例,胰前段者22例,脾门段无。 2.脾动脉形态:直型者24例(44.44%),轻曲型22例(40.74%),显著曲型8例(14.81%)。 3.脾动脉起始处:始自腹腔动脉者49例(90.74%),始自腹腔肠系膜上动脉者一例(1.85%),以肝脾共干或胃脾共干始自腹主动脉者各二例(共7.41%)。 4.脾动脉长度及管径:平均长103.00±37.73mm(直型平均长88.25±17.80mm,轻曲型100.63±19.46mm,显著曲型158.50±62.35mm)。管径平均粗5.21±1.21mm,其中显著曲型者平均粗6.21±1.06mm。 5.脾动脉脾支分型:二支型48例(88.88%),三支型4例(7.41%),多支型二例(3.7%)。7例二支型及二例三支型均有上、下极支。有上极支者共19例(35.18%),有下极支者18例(33.33%)。  相似文献   

10.
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使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广泛地应用于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方法 在34侧成人头颈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颏下动脉起自面动脉,距其起点5.4cm±0.3cm处发出。起始端外径2.0cm±0.3mm。颏下动脉有2条静脉相伴行,注入面静脉。以面-颏下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颏下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皮瓣的感觉神经为颈皮神经。结论 皮瓣血管蒂长6.5cm±0.5cm,毗邻口腔颌面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的形态特点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该区域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63例不同年龄组成人尸体标本食管上括约肌的解剖观察与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咽食管段内腔可以分为平滑型和紧缩型两种形态,且内腔宽度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咽食管段内腔形态和宽度变化可能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脑桥静脉贴段管壁组织学特征,为探讨桥静脉在脑血液循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手术中如何分离桥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正常人大脑标本5例,共计41支桥静脉,进行HE染色及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桥静脉贴段管壁未见完整平滑肌层;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较厚,弹性纤维形成细网,胶原纤维分布密集,与硬脑膜结合紧密。桥静脉贴段蛛网膜侧管壁较薄,少见蓝色的弹性纤维,有排列较松散的红色胶原纤维。结论 桥静脉贴段管壁外膜结构不对称,可能对大脑静脉血回流的调控作用不同;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与硬脑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手术分离桥静脉贴段,可适当的切开该段管壁旁的硬脑膜。  相似文献   

13.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在临床去睑袋和下睑成形术中指导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处理,提高美容疗效。 方法:观察48具(96侧)尸颅的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位置,测量其厚度,进行不同年龄、性别比较和同一具尸颅左右侧比较。结果: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位于眶下外侧、眼轮匝肌与上颌骨和颧骨的骨膜之间;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脂肪垫相连续,边界不清;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20~30岁及30岁以上分别为2.49~2.78和2.49~2.84 mm(平均值2.66和2.68 mm)。女性和男性其范围分别为2.40~2.98和2.53~3.04 mm(平均值2.75和2.79 mm)。左右侧其范围分别为2.53~2.65和2.51~2.69 mm(平均值2.59和2.61 mm)。可见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侧别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瘦型、适中型和肥胖型其范围分别为2.40~2.65、2.73~2.89和2.96~3.04 mm(平均值2.54、2.81 和2.99 mm)。可见不同体形间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睑袋整形术中,应同时切除眼轮匝肌下脂肪垫,或将错位的脂肪垫复位,可大大提高去睑袋美容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特征及承力方向。结果: Ⅰ水平主要的坚韧韧带样结构是子宫骶韧带,其作用力方向在骶骨方向,起主要的顶端固定作用,而主韧带区域主要是血管淋巴管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缺乏坚韧结缔组织结构,其连接于髂内血管系统;Ⅱ水平阴道侧方未发现坚韧结缔组织连接于盆筋膜腱弓,盆筋膜腱弓是盆膈上筋膜的边缘,与闭孔内肌筋膜交界,表面光滑,紧贴肛提肌于近阴道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融合于阴道筋膜。游离输尿管隧道时可以发现输尿管子宫动脉交叉附近位置前后壁均有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即膀胱宫颈韧带,固定膀胱三角的两个侧角,起自宫颈阴道而终止于膀胱肌层。结论: 肛提肌上方的盆底筋膜韧带支撑主要围绕阴道而成,而肛提肌以上的筋膜韧带结构呈两个平行面,可基于"阴道核心"和"双层吊床"解剖特征进行盆底重建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5.
家兔诸脑底动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神经支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只成年家兔诸脑底动脉肾上腺素能(Ad)与胆碱能(Ach)神经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1)在所观察的诸脑底动脉壁上均分布有亮绿色,含串珠状膨体的(Ad)神经纤维,其分布形式有网状,环行与纵行三种类型;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以颈内动脉最高(20.5±0.25根/1mm),小脑上动脉最低(11.0±0.10根/1mm0;膨体密度与纤维密度成正比。(2)在诸脑底脉壁上,均见有棕色的Ach神经纤维分布,分布形式与Ad明显不同,发现各动脉壁上都有1-2条粗大的纤维主干,沿着动脉长轴排列,自主干两而以直角或锐角不对称地发现分支,环绕血管壁。各动脉的Ach纤维分布形式和密度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用油酸0.080ml/kg给家兔静脉注入所致的休克肺,以印度墨汁灌注肺血管后,于光镜下观察其微循环的改变。轻度休克肺呈现肺泡扩张,泡壁断裂。曲张的肺毛细血管呈片状分布,未扩张的部位墨汁灌注不良。重度休克肺可见肺组织正常结构消失,大量肺泡蒌陷,有的肺泡内充满血性漏出物及脱落细胞。肺血管失去连续性,墨汁充盈区呈点、片状分布。结果表明,肺微循环障碍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腋下副乳腺的不同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8例腋下副乳腺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腋前皱襞切口副乳腺切除术68例,腺体型;单纯肿胀抽吸术34例,脂肪型;肿胀抽吸配合副乳腺切除术36例,脂肪腺体型。结果:138例切口均一级愈合,术后未发生感染、出血、淋巴瘘等并发症;无皮下积液,术后乳房外上方恢复胸大肌外侧轮廓线,美容效果好。结论:对腋下不同种类副乳腺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8.
腰部交感神经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98例成尸的腰部交感神经,结果:(1)腰交感节的数目变异较大,每侧2-7个不等,多数与同序数椎骨等高,有时融合为长条形;(2)腰交感干可分裂为2-5条,分裂处多在干的下部。作腰干切除时须将分裂干,神经节及交通支全部切除。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3)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均多数与第2-4腰椎或相应椎间盘平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05-0.55cm者占28.57%。作腰干切除时,注意勿损伤此神经。  相似文献   

19.
野生建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兰科植物菌根的形态解剖特征,了解内生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的方式。方法:野生建兰采自粤北山区,样品采用Trypan Blu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内部结构,并计算兰根中的细胞感染率。结果:菌根真菌由根被和外皮层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并扩展成一定的感染区域。部分皮层细胞内的菌丝团已被消解吸收,菌丝体呈团块状。结论:野生建兰具有典型的兰科菌根构造。菌根真菌只感染皮层薄壁细胞,而不侵染到表皮细胞内部和中部的维管柱。兰科植物通过消解胞内菌丝团而摄取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