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儿女性,2岁1个月。因"周期性阴道流血1年9个月"于2007-05-05入本院治疗。病史采集:既往体质较差,于出生1个月时,外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于2006年9月外院行"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恢复好。2005年7月(出生后3个月时)出现阴道流血,量不多,持续2d后干净。之后每3个月出现1次阴道流血,持续(3~4)d,出血量逐渐增多,呈鲜红色,无血块,伴白带,量不多,色白,无异味。2岁时双乳房发育。患儿个人史及其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双侧腰、背部均可见大片褐色色素沉着斑(咖啡色牛奶斑),未高于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图1)。双乳房发  相似文献   

2.
患儿 男,生后1h,因呼吸急促和口吐泡沫而入新生儿科。小儿为1胎1产,足月正常分娩,无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史。母年龄26岁,孕早期曾患上呼吸道感染1次,症状较轻,未经任何治疗自愈。否认其它疾病史。产前B超,羊水过多。小儿出生时羊水量多、色清,Apgar评分1min、5min均8分。入新生儿科时,体温35℃、呼吸80次/分、心率140次/分、体重3 225g;意识清,皮肤红,口周青,呼吸促,吐沫;吸气时凹陷明显,双肺呼吸音粗,双肺  相似文献   

3.
1病例发生、治疗和处理经过患儿,男,2004年11月16日出生,体重12.5kg。2006年4月26日11:30,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JEV)0.5ml(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512A089-2,有效期至2007年7月),观察30min未见异常。接种前小儿健康状况良好,无过敏史,其母亲有青霉素过敏史。次日10:30,患儿前额、眼周、腹部和脐周出现边缘不齐、大小不等的风团样红色荨麻疹,压之褪色,皮肤奇痒,皮疹周围皮肤呈苍白色,无发热。下午预防接种门诊给予抗过敏治疗: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每次5mg,每日1次,连续2d;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次0.2mg,每日…  相似文献   

4.
患儿 男性,8d,因“气促、反应差8d”入院,G2P1,36^5孕周。母亲胎膜早破7^+h,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羊水Ⅲ°污染,无脐带绕颈,胎盘无异常,出生时Apgar评分1min,5min和10min分别为7分、8分和9分,出生体重为2300g。患儿生后即有气促、呻吟,哭声不畅、口吐白沫症状,生后3^+h,四肢抖动、双眼凝视、口唇发绀,持续约30S。入院前3h,再次双眼凝视,手足抽动。入院查体:反应差,哭声弱,全身皮肤黄染,四肢稍凉,前囟平软稍凹陷,眼距不宽,下颌骨发育差(后缩),咽腭弓高,未见腭裂,舌大,舌根后坠,未见牙,口腔上壁未见开口。鼻扇,口周发绀,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闻及中粗湿啰音,呼吸欠规则。心音有力、律不齐,未闻及杂音,无震颤。腹软,肝、脾不大,未见胃型、肠型及蠕动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6月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诊断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患儿133例,均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根据其应用的维持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83)及低剂量组(n=50)。两组患儿均使用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d)为负荷量,24 h后予维持量,高剂量组维持量8~10 mg/(kg·d),低剂量组维持量5~7.9 mg/(kg·d)。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5 d后的治疗有效率、发作次数变化、严重程度变化及呼吸机使用率。结果 高剂量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低剂量组(72.0%),5 d后呼吸暂停平均发作次数、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上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儿按出生胎龄分成<32周和≥32周,同出生胎龄组内,高剂量组患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等剂量下,不同出生胎龄间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任何出生胎龄下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维持量8~10 mg/(kg·d)较维持量5~7.9 mg/(kg·d)均更有效,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 d,胎龄43周,因"生后哭声低微伴气促1 d"由外院转入.患儿系第1胎、胎龄43周行剖腹产出生,体重2 300 g,1 minApgar评分8分,5 min及10 minApgar评分均为9分,胎盘小,9 cm×10 cm大小、1.5 cm厚,脐带打结,如"麻花状".生后患儿哭声低微,气促,无抽搐及尖叫,生后予以吸痰等处理,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从化中心医院.家族史:父亲27岁,母亲25岁,均体健.母亲孕期无感染史及异常史.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体查:体温36.8 ℃,呼吸70次/min,心率153 次/min,伴呻吟及吐沫,精神反应差,皮肤稍青紫,背部及小腿多毛,前囟平、软,眼球向上凝视、运动欠佳.耳位低,口小,张口困难.颈短,胸骨短,双肺呼吸音粗,较多痰鸣音.  相似文献   

7.
儿童泰诺林是小儿常用的口服退热药 ,因其过敏引起的药疹极少见 ,本院诊治 1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儿 ,女 ,8个月 ,因发热半天 ,测体温 39 8℃而服用儿童泰诺林口服液 0 8ml,约 4小时后躯干部出现红色丘疹 ,次日波及全身。 1个月前因发热曾服用此药 ,剂量同前 ,未出现皮疹。已接种麻疹疫苗。查体 :体温 4 0℃ ,呼吸 34次 /分 ,脉搏 14 0次 /分 ,一般状态尚可 ,神清 ,头面部、躯干部、四肢 (包括脚心、手心 )均可见红色栗粒大小的丘疹 ,压之不褪色 ,尤以头面部为著 ,有的融合成片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双眼睑及下肢无水肿。咽部充…  相似文献   

8.
张德利  干晔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484-1484,1489
患儿母35岁,孕38+4周,阵发性腹痛1 h于2010年3月21日入院.孕期无异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G5P2,育有1女,9岁,健康,孕38+4周.患儿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患儿,女,同日于本院头位自娩出生.出生后1min、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出生窒息及宫内窘迫,无胎膜早破,羊水、脐带、胎盘均无异常.查体:T 36.5℃,P 124次/min,R 36次/min,体重3000 g,身长50 cm,头围34 cm,胸围33 cm.神清,反应佳,哭声响亮,呼吸平稳.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性,生后40min。因"窒息后40min伴青紫"于2010-01-28入院。病史采集:G1P1,妊龄为40+1孕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为3300g,羊水呈胎粪样,Apgar评分1min为5分,予窒息复苏术后,Apgar评分5min仍为5分,携氧由外院急转入本院。入院查体:T为35.3℃,P为90次/min,R为(6~7)次/min,体重为3300g,BP为57mm Hg/31mm Hg(1mm Hg=0.133kPa),神志不清,抽泣样呼吸,针刺不哭。全身青紫,无皮疹及黄疸,头围为34cm,前囟平软(1.5cm×1.5cm),右眼球结膜出血,无口吐白沫症状。HR为9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未及杂音。三  相似文献   

10.
断脐时间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方法:对536例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A组(<1min)、B组(≥1min)。分别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中五项指标情况(即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和皮肤颜色的得分)。结果: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中,呼吸和皮肤颜色两项指标的评分A组高于B组(P<0.01);出生5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新生儿Ap-gar低评分(Apgar评分≤7分)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正常足月新生儿娩出后结扎脐带以1min内完成较合适。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过长会增加新生儿出生Apgar低评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婴,27天。1984年2月足月顺产。生后11天,发现右背部大片青紫色瘀斑,2天后瘀斑增大,部分融合成片,哺乳差,哭闹不安。门诊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住院。家族无类似病人。休检:于右侧上界平乳头,下界平脐,前界过正中线2.0cm,后界过脊柱2.5cm大片状弥漫性瘀斑,突出皮表,压之不褪色,中心部分有囊状感,右胸前约11×15cm瘀斑不突出皮表,压之不褪色,边界清晰。心率160次/分,余未见异常。化验: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3×10~(12)/L,白细胞19.8×10~9/L,中性分叶  相似文献   

12.
患儿8岁,2005年1月3日在左上臂三角肌内注射流行性感冒(流感)裂解疫苗0·5ml(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910(150),有效期2005-09-09)。1月4日晚双大腿内侧出现“针尖样”出血点,之后双下肢出血点逐渐增多、增大,蔓延至上肢、躯干,部分区域形成片状。1月10日出现膝、踝关节活动稍受限,遂入院治疗。体格检查:体温、脉搏、血压正常,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四肢及躯干下部可见大小不一出血性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无水疱,无脱屑,压之不褪色。心、肺、腹部无异常。双下肢膝、踝关节活动稍受限,神经系统无异常。检验:血小板计数359×1…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13-三体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性,生后5 h,因"气促发绀5 h"于2009年10月9日入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病史采集:G2P2,出生体重2300 g,妊娠38孕周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剖宫产娩出,羊水少无污染,无胎膜早破及脐带绕颈,Apgar评分1-5-10 min分别为7-8-10分,生后即出现气促、呻吟、口吐白沫和面唇发绀,遂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母亲38岁,父亲42岁,否认家族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史.入院查体:T为36℃,P为150次/min,R为68次/min,BP为50 mm Hg/35 mm Hg,足月小样儿貌,反应差,哭声低微,面色青灰,肢端发绀,呼吸急促,三凹征呈阳性,头围为31 cm,头顶见一溃疡样头皮缺损(1.5 cm×1.0 cm),前囟为5 cm×5 cm,平软,张力不高,后囟为1.5 cm×1.5 cm,颅缝与前囟相通,颅缝宽0.5 cm,头颅可扪及广泛颅骨软化,睑裂呈水平线、眼距宽、眼裂小,软腭可见长约1 cm裂缝.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音低钝、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14.
呼吸是儿童“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呼吸异常包括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呼吸急促及呼吸节律异常。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小儿呼吸次数平均值分别是:新生儿40~50次/分;1岁以内30~40次/分;1~5岁25~30次/分;大于5岁20~25次/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异常(频率过快、过慢或暂停)往往提示小儿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15.
患儿 女 ,生后 10 m in,胎龄 31 6 周 ,双胎之女。因胎膜早破 3h行剖宫产出生 ,无宫内窘迫。生后 Apgar评分1min 8分 ,5 min 10分。出生体重 15 10 g,入院体检 :早产儿外貌 ,无青紫及呼吸困难 ,口唇红润 ,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罗音 ,心音有力 ,律整 ,心率 14 0次 /分 ,各瓣膜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1 d,胎龄43周,因“生后哭声低微伴气促1 d”由外院转入。患儿系第1胎、胎龄4 3周行剖腹产出生,体重2 300 g,1 minApgar评分8分,5 min及10 minApgar评分均为9分,胎盘小,9 cm×10 cm大小、1.5 cm厚,脐带打结,如“麻花状”。生后患儿哭声低微,气促,无抽搐及尖叫,生后予以吸痰等处理,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从化中心医院。家族史:父亲27岁,母亲25岁,均体健。母亲孕期无感染史及异常史。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体查:体温36.8℃,呼吸70次/min,心率153次/min,伴呻吟及吐沫,精神反应差,皮肤稍青紫,背部及小腿多毛,前囟平、软,眼球向上凝…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性,出生4d。因"发现腹部包块4d"于2011-03-28入本院。病史采集:G1P1,胎龄为34+6孕周,经阴道自然分娩,出生体重为2200g。Apgar评分1min-5min-10min分别为6分-9分-9分。4d前(出生当日)于当地医院新生儿查体发现腹部肿块,超声检查见右肾区一实质肿块(约为54mm×52mm),未治疗,转入本院。入院查体:T为38℃,P为148次/min,R为40次/min,体重为1960g,头围为31cm,胸围为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2006年1月17日出生,足月顺产,父母健康,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按免疫程序完成了周岁内的预防接种,且无副反应。2006年12月5日9∶00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1粒(OPV,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91001,有效期至2008年9月20日)。接种前查体无禁忌证。12月6日19∶00患儿开始出现发热,T38.9℃,去某医院就诊,诊为“感冒”,给予小儿退热口服液后,T37.8℃;4h后体温又逐渐升高,高时达39.2℃。除纳差外,无其它异常反应。12月9日热退,全身出现皮疹,T37.2℃,精神好,后背可见密集的红色皮疹,皮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面…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15 d。“间断抽搐9 d,加重1 d”于2010年3月入院。患者系第2胎,妊娠38周剖宫产,生时轻度窒息,出生体重3.2 kg,混合喂养。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收治,生后第3天发现有低钙、低镁抽搐,以“电解质紊乱”补钙、镁后抽搐缓解,住院8 d。出院1周后因停服钙剂再次出现抽搐,2~3次/d,抽时两眼上翻眨动,手足搐搦,持续30 s至1 min,唇周发绀。后渐加重至7~8次/d,复诊予止惊处理后收住院。入院查体:T:36.5℃,HR:132次/分,R:60次/分,W:3.6 kg,成熟新生儿外貌,神志清楚,反应差。肤色苍白,胸腹部可见多处皮肤青色斑,压之不退色。头颅无畸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住院号91473):因发热、乏力、腰痛、血尿11天,皮疹1天,于2003年7月8日收入院。查体: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睑结膜充血,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呈慢性肿大,脐周压痛,躯干及上臂可见高起皮面的红色丘疹,压之褪色。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1.5×10~9/L,中性粒细胞94.1%,淋巴细胞5.9%,血小板178×10~9/L。诊断:败血症。询问患者无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NS250ml、头孢曲松钠3.0;氧氟沙星0.2,10%GS250ml、九维他1支、门冬氨酸钾镁20ml等药物静滴。滴入头孢曲松钠5分钟~7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