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洁  郑曼 《现代医学》2011,39(4):492-495
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也是围术期麻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可能有潜在的危害,甚至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关于异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问题更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围术期血液保护、减少异体输血是麻醉医师的任务和目标。输血指征的有效执行是血液保护的核心,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和血液稀释是减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措施,控制性低血压和体温保护等新老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失血,相关药物的应用既可预防失血又可治疗出血。作者围绕矫形外科手术特点,就"血液保护"概念的推广及围术期血液保护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黄筱曼 《广西医学》2010,32(8):980-982
输血在临床救治病人中是极其重要的医疗技术之一。临床输血分两大类,即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由于社会和医学界对异体输血风险及血液资源局限的了解的不断加深,特别是对异体输血后传染病问题的进一步认识,自体输血已上升至重要位置。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或回收患者自身血液以备患者本人手术失血或必要时使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的进步,外科复杂手术得以实施,血源需求对这类手术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术前血源短缺,这类手术被推迟或取消.血液资源输注的重要风险不仅有输血风险还包括血液资源紧缺[1],所以解决紧缺的血液资源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本组神经外科手术用血情况,结合输血指南,分析术中输血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开展自体血回收,减少血源的浪费,将更有利于外科复杂、估计失血量较大需输血手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也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可能具有潜在的危害 ,甚至产生致命的后果 ,异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问题更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 ,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 ,节约用血 ,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输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输血技术及相应设备的不断更新 ,对以往的常规输血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质疑 ,产生了更加科学的输血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血液保护就是指在围手术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或联合使用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 ,减少失血…  相似文献   

5.
陈兴芳  招伟贤  陈研生  黎涌  谢健 《广东医学》2011,32(22):2900-2902
目的 观测与评价脊柱矫形术中血液回收对术中及术后输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病例,按照术中是否使用血液回收分为回收组(n=15)和非回收组(n=49),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打钉数量、手术失血及术中术后输血.结果 回收组的手术时间、打钉数量、手术失血及术中输液量均明显长于或多于非回收组(P<0.001),但...  相似文献   

6.
诊断性失血是指实验室检查、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放射性诊疗引起的血液丢失[1].这种失血往往不如手术失血受重视.密切的监护是保证ICU危重症患者诊治成功的关键,为此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频繁的取血化验,累计血液丢失量较大,导致医源性失血[2].严重者甚至需要输血治疗,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的采血量往往大于实际需要量而导致血液的浪费加重了诊断性失血,加强护理干预以及改进采血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情况,然而诊断性失血对于ICU患者而言仍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对诊断性失血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加深认识,尽量减少诊断性失血.  相似文献   

7.
目前肝脏外科手术仍是治疗多种肝病(如肿瘤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时术中出血和输血仍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肝脏是一个高度血管化的器官,并且能够合成绝大部分的凝血因子,外科手术时损伤肝脏,从而导致出血和失血。肝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围术期血液保护过程中的循环干预、自体输血以及药物处理等有助于降低异体输血率,提高患者对肝脏手术和失血的耐受性,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手术的血液丢失不可避免,输血过程可能导致疾病传播.大量输血可以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危及患者生命.将失血量降至最低,减少输血,是每个医生的重要责任.减少心血管手术输血量是整个围术期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制定合理的麻醉、体外循环、手术、监护方案,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库血用量,也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节约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输血理论与技术的革新,围术期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手术患者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又因手术、失血以及疼痛等刺激,使输血带来的风险在围术期显得尤为突出。异体输血作为血液输注的主流,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危害,且临床上血源的紧张状态,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麻醉医师与临床医师如何规范用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进而提高手术科室用血的合理性,对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避免血液的浪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节约血液,减少血液疾病的传播,使得医疗质量和安全都有所提高。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股骨置换术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后的1、3、5d对患者的血红蛋白进行复查,对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患者采取输血治疗,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分析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效果。结果通过对这100例患者的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观察,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量较小,且术后安全性比较高,患者恢复的比较好,医疗效果明显。结论通过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大大的降低了股骨置换术的医疗风险,还能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疗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虽然作为“特殊药物”的血液成分在挽救人们生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输血风险依然存在。有必要对临床输血风险加深认识,熟悉输血风险应对的基本策略,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失血、隐性失血和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组医师手术的68例初次TKA患者,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止血带时间和体重指数与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量的关系。结果初次TKA围手术期失血男患比女患更明显,止血带时间、总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正相关。体重指数与围手术期失血间没有明确关联。总的隐性失血量为总失血量的39%。结论性别、止血带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初次TKA围手术期失血相关。输血量既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相关,也与术中失血量相关。血液动力学稳定的TKA术后患者,可以把血红蛋白80g/L作为输血临界值。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较大,术中、术后失血量较多,患者多需要输血治疗.近年来,我科在开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了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有效解决了患者失血问题;而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时,实施合理正确的术后血液回输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输血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体血液回输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15.
茆顺翠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5):394-395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的临床情况。结果血液回输机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异体血的输入,有效纠正了贫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且无1例发生与输血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机的应用有效地纠正了失血,明显减少了异体血用量,缓解了血源紧张的现状,避免了输异体血风险,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技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术中大量失血是大手术中常见的问题 ,因此 ,术中输血输液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手术中输血输液的血液稀释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1 血液稀释的概念与分类血液稀释 (Hemodilution)是指正常血液成分的稀释。Moore根据血液稀释发生的原因及血容量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四类 :(1)失血后贫血性等容血液稀释。失血量为血容量的 10 %~ 15%时 ,组织液进入血管维持正常血容量 ,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稀释。(2 )失血后贫血性低容量血液稀释。失血量超出血容量的 10 %~ 15%时 ,组织液虽进入血管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稀释 ,但不能维持…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硬腰联合麻醉(SE)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和控制性降压(CH)相结合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其安全性。②方法择期直肠癌根治术28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SE+AHH+CH组:在SE下以6%的贺斯行AHH与乌拉地尔行CH。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③结果Ⅱ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教较Ⅰ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采用SE下AHH和CH技术,可安全地用于直肠癌根治手术,并可明显减少手术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是一种围手术期有效的血液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节约用血的方法.方法 5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在麻醉、体外循环、术后护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结果 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过无创通气支持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胸骨松动,行二期缝合.无1例住院病例死亡.56例围手术期均没有输血.结论 正确树立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取综合性的血液保护措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输血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雅铭 《四川医学》2001,22(1):93-95
外伤与手术均可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失血,以往常采用输注异体血,但输异体血造成诸多并发症,血源也较困难。因此,目前主张采用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以减少失血,达到不输或少输异体血的目的。1 术前血液稀释和自体输血的方法自体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经保存后,以供给患者在围术期输血。血液稀释是指失血时或失血前,或自体血采集过程中,或人为将患者血管扩张,输注一定量的晶体液或(和)胶体液以扩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释,以便术中减少患者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1.1 术前多次采集自体血:此法多用于择期大手术,即在术前每隔3~5天采集一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连续硬膜外麻醉(CEA)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和控制性降压(CH)相结合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髋关节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对照组,2组为CEA+AHH+CH。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组行CEA下以6%贺斯行AHH,硝酸甘油与艾司洛尔行CH,观察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围术期的Hb、HCT。结果:(1)2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较1组有显著减少(P<0.01)。(2)两组患者AHH后、术毕、术后1d、术后7d的Hb、HCT明显低于AHH前,但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采用CEA下AHH和CH技术,可安全的用于髋关节手术,并明显减少此类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是一种围手术期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