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开关厂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旺  吕建华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11-1612
目的对北京市大兴区某开关厂技术改造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以预防、控制和消除加工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方法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有毒物质、生产性噪声和工频电场等。工艺分区明确,产生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噪声的工艺隔开,高噪声和加工设备相对集中。检测结果除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外,其余有害物质浓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综合评价该项目为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2.
《纺织印染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规范》是我国拟制定的第一部行业职业病防治标准。经查阅文献和现场调研,纺织印染行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高温高湿和化学毒物,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各有侧重。加快纺织设备的更新改造、用无毒和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加强作业场所通风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是该行业职业病危害控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对于环境是一种严重污染,它对人体具有多方面危害,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噪声进行控制,预防噪声性损害的发生。本文就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和噪声防制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毕明丽 《职业与健康》2014,(8):1019-1021
目的分析粘胶纤维生产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辨别关键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对策,为行政部门对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家新建的粘胶纤维企业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新建投产的粘胶纤维厂生产工艺和设备较为先进,作业人员接触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和高温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压榨、精练、废胶离心等环节噪声超标较为严重,超标率为62.5%。结论二硫化碳和噪声是该工艺中需关键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特别加强对该工艺中二硫化碳和噪声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评价四川省机械制造企业中噪声危害情况及防护现状,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治建议。方法收集已有的37家四川省机械制造企业评价资料,对评价资料中不够完善之处予以补充调查并进行汇总,分析噪声在此类企业中的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及防护情况。结果本文选取37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成都市7家、遂宁市5家、宜宾市4家、泸州市8家、达州市6家、绵阳市3家、德阳市4家,人员规模主要在10~300人之间。本文仅涵盖噪声8 h连续等效A声级超过85 dB(A)的岗位。结果发现,37家用人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噪声8 h连续等效A声级超标的情况,超标率在12.1%~46.4%之间。噪声超标率最高的是下料工,其次为破碎工、喷漆工、木工及机械切割工,打磨工、焊工、试车工、铣工、车工、抛丸工及各类巡检工超标率最低。超标岗位噪声强度多在85~90 dB(A)之间。用人单位的噪声危害防护,设备选型(螺杆式空压机代替活塞式空压机)、机械代替手工(铣床、磨床等代替手持风动工具)均能使噪声超标率降低,数控车床应用未能使噪声超标率降低,但数控车床工平均噪声强度低于普通机床工,采取的固定与隔离措施可使设备噪声强度降低。用人单位均采用了隔声措施,但未设置吸声和消声措施与设施,均对设备进行了日常维护;为劳动者发放的防噪声耳塞均符合标准要求,但均非全员及时正确佩戴。结论四川省机械制造企业噪声危害严重的部分主要分布在下料、破碎、喷漆、木工及机械切割等环节;用人单位对于噪声的防护,在设备选型、工艺选择、减振、隔振、隔声等环节应用较好,但在吸声、消声方面应加强关注,智能化、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武忠  翁玮  周敏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710-1711
目的了解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某纺织厂接触噪声工人(1组)及附近某厂办公室人员(Ⅱ组)进行健康检查和他们工作的场所进行噪声监测,分析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Ⅰ组工人的听力损伤发生率为66.4%,Ⅱ组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53.17,P<0.01)。血压改变:Ⅰ组为20.8%,Ⅱ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χ^2=9.85,P<0.01)。其他症状改变Ⅰ组均明显大于Ⅱ组的工人。结论接触高噪声的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远大于接触低噪声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水煤气生产甲醇工艺职业病危害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煤气制甲醇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现状,预防和控制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方法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结果水煤气制甲醇工艺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毒物质为一氧化碳、甲醇、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并(a)芘、苯酚、苯、氢氧化钠、氯气,物理因素为噪声,粉尘为煤尘。一氧化碳、甲醇、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苯、煤尘等5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部分工作地点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水煤气制甲醇工艺需要加强监管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者的健康监护;此类型企业生产设备、管道、阀门、贮罐等密闭不严,发生跑、冒、滴、漏现象不容忽视;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的正常运转是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饲用酶制剂生产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水平及该企业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方法采用现场检测检验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查表对照法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等基本符合职业卫生标准;现场检测粉尘合格率为88.89%;各种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0.83%。结论饲用酶制剂生产企业高噪声生产设备较多,且基本为集中布置,造成噪声叠加,噪声危害应引起企业重视。  相似文献   

9.
朱方艳    陈睿  姚明远  荣铁渝 《现代预防医学》2015,(15):2709-2711
摘要:目的 了解石化工程施工期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尤其是设备安装阶段的职业病危害情况。方法 对石化工程施工期间工艺进行工程分析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现场进行设备安装和职业卫生调查,对其粉尘和噪声进行检测。结果 石化工程的施工期较长,劳动者作业时间长,基本无防护,施工期间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石化设备安装阶段粉尘和噪声超标较为严重。结论 建议选择自带除尘器和消音器的手持砂轮机;在现场安装局部排风设备或者大功率轴流风机;各岗位相对隔离;让打磨工错时作业;佩戴防尘口罩和防噪声耳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某公司橡胶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分析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及确定关键控制点。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验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正己烷、异戊二烯、粉尘、噪声;正己烷检测合格率100%,粉尘检测合格率100%,噪声测量合格率50%。结论该生产装置后处理工序高噪声设备较多,造成噪声叠加,噪声危害应引起企业重视,同时应加强后处理工序防护设施的检修维护,加强通风排毒,保证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玉米深加工生产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工人接触水平及玉米深加工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方法对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分析。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根据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粉尘个体采样测试结果均未超过国家卫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为100%,粉尘定点测试短时间接触浓度合格率为90.91%。所测有毒物质均未超标,所评价毒物作业岗位均合格,以玉米深加工企业较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以及所采取的通风防毒措施能满足控制有毒物质危害的效果。结论玉米深加工企业高噪声生产设备较多,加之因工艺要求多为集中布置,造成噪声叠加,工人多为固定岗位作业,接触时间长,对工人健康有一定影响,建议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某油田"油改煤"工程的卫生设计、工艺和危害方面的调查以及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和卫生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有噪声、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进行有效地控制,锅炉岗位噪声超标,上煤岗位粉尘超标;卫生防护设施没有按卫生设计要求和工艺特点进行设计安装,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不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复合绝缘子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与评价,探讨绝缘子生产线的职业病危害控制关键因素,为同类工艺职业病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某输变电设备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了解复合绝缘子的生产工艺流程、使用原料、辅料、产品,识别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该公司复合绝缘子生产线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复合绝缘子生产线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气相白炭黑粉尘、玻璃纤维粉尘、噪声及工频电场。该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下料、混炼与芯棒切割岗位,关键控制因素为气相白炭黑粉尘和噪声。结论建议相关岗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减轻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噪声已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公害。噪声所致的健康危害从失听到植物神经调节反应,负效应的范围很广泛。在医疗机构中,这些有害的影响有特定的含意。显而易见,病人需要良好的环境来促进康复,工作人员需要适宜的工作条件。然而,医院内部及周围的噪声水平常常过高。尽管一些噪声源是必要的(如警报器、监护装置),但是,适当的设备保养和声级控制还是能减少不必要的噪声;另外,更多的噪声来源于探视者或职员不恰当的行为,而这样的噪声完全可被消除。偶尔,噪声来自外部声源(如道路交通噪声、航空噪声),在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煤矸石发电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现状,预防和控制急慢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采用检查表法对其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现场调查,用定点采样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连续监测三天,评价其危害程度或强度。结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煤尘、噪声、氨等17种。超标最严重的是除灰渣系统灰库罐测料位口处的矽尘,浓度为437.0mg/m^3,超标217、5倍,其次为循环水处理加氨处的氨,浓度为180.0mg/m^3,超标6、0倍,除灰渣系统的噪声,强度为103.5dB。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不完全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结论煤矸石发电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有31个,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煤尘、氨、噪声、高温等5种。此类企业燃烧系统二次扬尘现象不容忽视;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是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评价某企业玻璃钢复合材料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酚醛树脂合成车间苯酚及甲醛超标,整改后符合标准要求。其他各工种工作日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生产性噪声强度、高温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结论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生产设备正常运转,全面落实控制职业病危害补救措施的前提下,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氯乙酸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乙酸、氯、乙酸、乙酐、盐酸、噪声等,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达标。健康监护发现接触噪声岗位人员2人高频段双耳平均听阈40dB(A)。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氯乙酸装置巡检、氯乙酸包装、盐酸储罐装卸、冷冻机房巡检。建议改进工艺、加强个人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8.
某制氧厂设备吸声降噪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分析某制氧厂空压车间噪声治理前后噪声强度,了解该车间噪声危害状况,评价噪声治理的效果,为同类设备的噪声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精密脉冲声级计测定A声级,用分数倍频程滤波器进行频谱分析.结果 频谱分析该噪声为高频噪声,治理后各测定点的噪声强度均有所降低,高频段声压级降低最显著.结论 安装吸声罩后降噪效果明显,吸声罩内的吸声材料符合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识别、分析某微生物站建设项目存在的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和检测检验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本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置、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辅助用室、个人防护用品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盐酸、氢氧化钠、锰、臭氧及噪声、高温、紫外线。经现场检测,调浆车间投料岗位淀粉粉尘浓度、拖车驾驶岗位噪声强度、发酵车间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指数(WBGT)和噪声强度均超过国家卫生限值。结论该项目为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分析评价意见以及防护对策补充改进建议整改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炼钢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检测,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毒物、噪声、高温及热辐射、工频电场。噪声、粉尘、高温的合格率分别为:79%、94%、31%,其他危害因素的合格率为100%。结论该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基本齐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