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有无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T2DM组)100例,非糖尿病组(NDM组)10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HbA1c、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斑块的有无,测定其最大斑块厚度(MTCAP).探讨其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T2DM组和NDM组MTCAP、收缩压(SBP)、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T2DM组中HbA1c、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与MTCAP呈正相关(r=0.243,0235,0395,0.278,0.215,P<0.05),以MTCAP为因变量,以HbA1c、TC、TG、LDL-C、Hcy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C、TG、Hcy 3个变量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MTCAP呈正相关,但并不是MTCA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红星医院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35例,其中T2DM非合并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157例,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心病组)17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结果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的FPG、HbA1c、体重指数、收缩压、TC、LDL-C及TG均升高,HDL-C降低(P<0.05或P<0.01);冠心病组的患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发病率均高于无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是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1、1.08、1.49、1.11和1.03,P <0.05或 P <0.01)。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及收缩压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Gl.5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1或PG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I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的老年患者中单核细胞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A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其中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组)73例,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组)59例。记录患者的化验指标及影像检查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探讨T2DM的老年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SBP、 HbA1c、FPG、MHR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HbA1c、FPG、MHR是老年2型糖尿病并CAS的相关危险因素,HDL-C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CAS的保护因素。ROC绘制MHR下的面积为0.835(95%CI:0.768~0.902,P<0.01)。当MHR=0.547其诊疗效率最高,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0%。结论 MHR是老年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且具有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单纯T2DM体检患者24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理化指标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硬化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HbA1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吸烟比例(%)、T2DM病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餐后血糖(PBG)、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HR、吸烟和HDL-C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年龄、HbA1c、NHDL-C、MHR和吸烟是形成斑块的危险因素,高HDL-C是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年龄:OR=1.62,P=0.011;HbA1c:OR=1.25,P=0.027;HDL-C:OR=0.65,P=0.009;MHR:OR=3.50,P=0.000;吸烟:OR=2.28,P=0.009;NHDL-C:OR=1.39,P=0.028)。高SBP、LDL-C、MHR和吸烟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HDL-C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SBP:OR=1.57,P=0.003;LDL-C:OR=1.99,P=0.000;MHR:OR=3.88,P=0.000;吸烟:OR=2.01,P=0.001;HDL-C:OR=0.53,P=0.001)。结论:对单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强调血脂、血压的达标及戒烟并提高HDL-C水平,可有效预防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对象141例,其中单纯T2DM组72例,T2DM大血管病变(病变T2DM)组69例。记录年龄、病程、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检测其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h尿白蛋白,同时测空腹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联素(APN),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病程、年龄、FBG、TC、LDL-C、HbA1c、收缩压、舒张压、APN、RBP4及24h尿白蛋白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HbA1c、年龄、收缩压、RBP4、APN、24h尿白蛋白是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病程、年龄、FBG、TC、LDL-C、HbA1c、收缩压、舒张压、APN、RBP4及24h尿白蛋白等因素相关;而LDL-C、HbA1c、年龄、收缩压、RBP4、APN、24h尿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9例T2DM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程度分为T2DM未合并DN患者组(T2DM1组)58例、T2DM合并DN患者组(T2DM2组)41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RIC)、血肌酐(CRE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结果 T2DM2组2hPG、BMI、TC、CREA、UAER、HbA1cI、MT均高于T2DM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中IMT与CREA、UAER、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23,P〈0.05;r=0.317,P〈0.05;r=0.459,P〈0.05;r=0.346,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中UAER、HbA1c、病程是IMT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组内斑块检出率:软斑〉混合斑〉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IMT增厚,UAER、HbA1c及病程长短与IMT的形成密切相关。高频超声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T2DM合并DN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71-1372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212例,其中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且血肌酐<110μmol/L的患者183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胰岛功能以及肾功能、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测双肾GFR值;颈动脉B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在肾功能正常的183例T2DM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组)患者143例,占78.1%;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NCAS组)患者40例,占21.9%。2CAS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SBP、LDL-C、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NCAS组,双肾GFR值显著低于NCAS组(P<0.05);两组间的性别比例、DBP、FPG、HBA1c、TG、TC、HDL-C、UA、UACR无明显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男)后,糖尿病病程、SBP、LDL-C、血清CysC是影响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血糖、血压、血脂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清CysC水平也可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在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临床上对于血清CysC水平升高患者,不仅要检测肾脏功能,而且还要注意筛查动脉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其与血脂、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T2DM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用B型超声对116例T2DM患者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两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测定患者的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HbAlc、Tch、TG、LDL-c、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1)116例T2DM中有斑块者50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3.1%。2)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P〈0.01)。80岁以上组检出率最高达100%。3)颈动脉斑块阳性组年龄明显增大(P=0.000),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高(P〈0.05,P〈0.01),餐后2h血糖(2hPG)较高(P=0.001),IsI降低(P=0.01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年龄、收缩压、2hPG正相关,与IsI负相关。结论因此年龄、收缩压,2hPG及ISI是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血压及餐后2h血糖,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踝臂指数(ABI)评价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危险因素。方法 160例糖尿病患者行ABI检测,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吸烟史等资料,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ABI≤0.9或ABI>0.9分为A、B两组。结果两组相比,年龄、病程、吸烟例数、SBP、TG、LDL-C、HbA1c、血及尿β2-MG、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ABI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吸烟例数、SBP、TG、LDL-C、HbA1c、血及尿β2-MG、hs-CRP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3)、hs-CRP(P=0.003)、HbA1c(P=0.007)、LDL-C(P=0.008)、病程(P=0.042)、年龄(P=0.031)、血β2-MG(P=0.047)为最相关因素。结论 ABI检查是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PAD的简便有效手段,年龄、病程、吸烟、LDL-C、HbA1c、血β2-MG、hs-CRP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PAD最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1~10月期间健康体检人群中行颈动脉检查的1014例资料,根据体检结果分为斑块组(98例)和无斑块组(916例),结合问卷调查以及生化检查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人群中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压、FBG、HbA1c、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摄入、运动、BMI、TC、TG、HDL-C、U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高收缩压、高血糖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年龄、性别、吸烟、高收缩压、高血糖可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IMT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45例将其作为T2DM组,收集与T2DM组患者相同时间段来我院住院治疗的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将其作为DMCI组,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将DMCI组分为IMT增厚组29例、IMT正常组21例,比较各组资料并对IMT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DMCI组SBP、DBP、LDL-C、TC、TG、HbA1C、IMT、MAGE均显著高于T2DM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T增厚组SBP、LDL-C、IMT、MAGE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AGE、LDL-C、SBP为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高血糖患者高效平稳降糖降低血糖波动幅度能使动脉硬化风险降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慢性亚临床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探讨炎性反应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检测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36例T2DM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C组,85例)和颈AS组(A组,51例),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A组与C组比较,BMI、WBC、hs-CRP、LDL-C、TG、HbA1c、HOMA-IR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BMI、WBC、hs-CRP、LDL-C、TG、HbA1c、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21、0.26、0.63、0.42、0.32、0.05、0.17、0.31,P值分别为0.01、0.16、0.52、0.00、0.00、0.00、0.00、0.02)。结论慢性亚临床炎症参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患者的颈AS程度,为预测和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24h尿白蛋白。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关系。结果 血尿酸四分位组分析显示,随分位数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血尿酸与斑块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及24h尿白蛋白的自然对数。结论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血肌酐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肾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并明确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4月我院就诊的新发T2DM患者共218例。根据有无NAFLD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NALFD组140例,无NALFD组78例。收集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并计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HOMA),明确上述指标与IR之间的相互关系及T2DM合并NAFLD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NALFD组患者比较,NALFD组患者BMI、HbA1c、AST、ALT、GGT、TG、LDL-C及HOMA2-IR等指标高于无NAL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LFD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无NAL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GGT、TG、HDL-C、LDL-C、HOMA2-IR为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与NAFLD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治疗NAFLD要积极治疗IR,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枣庄市立医院健康体检者中无糖尿病者170人,根据OGTT实验,分为糖耐量正常组(68例)、糖调节受损组(54例)、初诊糖尿病组(48例),检测所有入选人员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调节受损组、2型糖尿病组FBG、P2hBG、TG、Ln(FINS)、Ln(HOMA-IR)、Ln(HOMA-IS)、AIP、PWVβ、β均显著升高(P﹤0.05),CD Ln(ISI)及HDL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受损组IMT变化不明显,但2型糖尿病组IMT明显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PWVβ、β与P2hBG、HbA1c、SBP、LDL-C呈正相关(P均〈0.05),CD与P2hBG、HbA1c、SBP、LDL-C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动脉功能性改变先于结构改变,在糖调节受损期已存在颈动脉弹性改变,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血糖、血脂干预有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