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的内容.班秀文教授是我国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班老潜心妇科临床7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参与班老医案整理,现总结班老在妇科病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与临证经验,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应贯穿于防治肿瘤的始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羽 《光明中医》2010,25(3):348-35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科危急重症中医救治的参与率、参与层次及临床疗效是反映中医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笔者经过系统整理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结合现代中医救治经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提出逆传内陷、脏器脏真伤损、虚虚实实恶性因果转换链的形成是内科危急重症的三大发病规律,而截断其恶性因果转换链则成为中医救治内科危急重症的技术关键。笔者并提出病因学截断法、发病学截断法、针灸外治截断法,为中医救治内科危急重症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体系的起源和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层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本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的特点,从"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时""已病早治,寻求最佳方案""既病防变,控制病情发展""愈后防复,完善自我健康管理"4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防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9.
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就是预防痰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痰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痰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活血化瘀方药防治肾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复方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延缓肾衰竭进程。结论:活血化瘀方药能防治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203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晋宏 《河南中医》2004,24(3):38-39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性别、病程的关系。方法 :将 2 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胆胃湿热型 ,同时记录兼血瘀证者 ,将其分布例数进行男女两性之间、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胆胃湿热型的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的例数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脾肾阳虚型随病程增加而增多 ;兼血瘀证病例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且随病程增加而增多。结论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血瘀证在病程早期即出现 ,随着病程的增加脾肾阳虚型和兼血瘀证的患者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为了能够发展利国利民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应该予以设立并发展下去。同时,考虑到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学制、教材编写、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专业学制方面,提倡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停办专科教育;在教材编写方面,立足于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整合重组、重新编写中西医课程教材;在师资建设方面,加紧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6.
从肝郁脾虚论治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水湿、瘀血积聚而成的病证,肝郁脾虚为本,水湿、瘀 血互结乳络为标。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湿法。随月经周期变化,用药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7.
学术流派与学派的形成都是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针灸的学派与学术流派有明显不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在针灸学体系的结构当中处于明显不同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学派与流派对于针灸学术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针灸学派主要关乎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处于学科体系的核心,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集中,数量较为稀少;针灸流派主要关乎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学科体系边缘的外部,涉及的问题十分发散,数量比较庞大。争鸣中的学派有利于促进主流针灸学体系的发展,繁荣中的流派则是对主流针灸学体系的补充和丰富。各个流派、学派的存在并非永恒,它们的代谢与进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针药的不同特长,针对同一患者的同一病证,同时运用针灸和方药的辨证施治模式。辨证用药和辨证取穴都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针药结合"治疗模式的构建,据此提出"针药配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