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根类饮片种植、加工、流通等全过程链微生物污染情况及与微生物污染相关的因素。方法: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对甘草、黄芪、天冬、麦冬、丹参5种中药饮片进行需氧菌总数(TAMC)、酵母菌和霉菌总数(TYMC)、耐热菌及控制菌检查,对检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分别有25.7%(9/35)的样品TAMC、TYMC超过USP38限度规定。42.9%(15/35)的样品检出耐热菌。45.7%(16/35)的样品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超过中国药典饮片限度(10~4 MPN/g),1批甘草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批丹参、1批天冬及2批黄芪样品检出大肠埃希菌,1批天冬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黄芪、甘草TAMC、TYMC、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高于丹参、麦冬及天冬;黄芪耐热菌检出率最低,天冬最高。样品TAMC与TYMC、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载量相关;聚类结果显示,黄芪、甘草大多聚于A分支,为微生物高污染型,天冬、麦冬及丹参大多聚于B分支,属微生物低污染型。结论:不同类型饮片微生物污染存在差异,应根据药材种植环境、炮制方法、水分及成分等分类制定微生物类别和限度标准。  相似文献   

2.
邓海英  龚勇祥  李连凤  邓雪丹  唐诗  康四和  江珍玉 《中草药》2019,50(9):2242-2250,2256
微生物污染是饮片外源性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对近10年来饮片微生物污染及典型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饮片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品种、来源及炮制方法饮片间微生物污染存在较大差异,耐热菌及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率高,其他控制菌检出率较低。污染典型菌的分离鉴定研究主要集中于耐热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典型耐热菌主要是来源于土壤及其他外环境的芽胞杆菌属,少数分离菌株对人类有致病报道;分离的典型革兰阴性杆菌70%以上菌株有致病报道,以阴沟肠杆菌为常见分离菌。近年来,一些新的污染典型菌检测方法逐步被应用,如API、Vitek2 Compact鉴定系统、FRIT、MALDI-TOF/MS、核糖体分型技术及16 S rR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这些方法较传统方法更灵敏、快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肃省市售的两种道地药材当归和党参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微生物相应的检查方法,对两种中药材饮片共计61批样品的需氧菌总数(total aerobic microbial count,TAMC)、酵母菌和霉菌总数(total combined yeasts an...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一灵  李琼琼  房蕊  杨美成 《中草药》2015,46(13):1908-1913
目的考察上海地区生产的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3公示稿微生物相关检查方法,对94份样品进行微生物计数、耐热菌计数和7种致病菌的检查,初步了解各类中药饮片的生物负载水平。结果样品需氧菌总数计数结果介于10~108 CFU/g,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结果介于10~107 CFU/g,耐胆盐革兰阴性菌(MPN法)和耐热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3%(21/94)和76.6%(72/94),有1批样品检出大肠埃希菌(100N103 MPN/g)。样品中均未检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志贺氏菌(GB 4789.5)和溶血性链球菌(GB 4789.11)。按《欧洲药典》8.0版、《日本药典》16版和《美国药典》37版相关限度标准判断,本实验考察的中药饮片样品中微生物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5.3%、18.1%和23.4%。结论中药饮片极易受到多种微生物的污染,需要开展更深入的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中药饮片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年间送检标本共分离出7 450株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检出率依次为28.4%、20.9%、18.7%、15.2%、6.2%。4年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6.3%、36.9%。药敏结果显示,不同菌属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差别,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总体上有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相对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应加强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6,(6):740-743
目的:调查陕西省12种常见中药饮片的耐热菌污染状况,评估安全风险,为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及微生物质量控制提供支持。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需氧菌总数(TAMC)检验方法,100℃水浴30min热处理后,对金银花等12种中药饮片进行耐热菌数测定及分离、鉴别。结果:热处理后,中药饮片耐热菌平均较TAMC下降低2.6个对数单位。耐热菌数10cfu/g的(97/120)为80.84%,分别检出缓慢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放射根瘤菌、少动鞘氨醇杆菌、阪崎肠杆菌、泛菌属、巴斯德菌属等多种耐热菌。结论:中药饮片耐热菌污染情况严重,应结合耐热菌的污染种类和数量,建立合理的耐热菌质控标准,保障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201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菌的菌株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化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分离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8411株,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8.7%、21.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18.4%、15.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1.2%、34.3%。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总体上有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应加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2010-2013年血液科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科送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分离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508株,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26.2%、21.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6.5%、13.6%。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40.2%、60.5%。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总体上有较高的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血液科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的比例较高,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应加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2008年1月-2012年12月老年AECOPD患者痰标本分离确认的121株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4株(占69.4%),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共24株(占19.8%)。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主要革兰阴性杆菌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但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加。结论老年AECOPD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严重。早期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应选择敏感性相对较高的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对300例老年肺炎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并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90株,革兰阴性杆菌51株(56.6%),主要分离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球菌6株(6.7%),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4.4%。肠杆菌产超广谱酶(ESBLs)6株,占33.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RCNS)菌2株。真菌33株(36.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所分离的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存在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结论:老年人肺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感染日趋增加,临床应根据病原学的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白芍药汤剂的光谱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定单味白芍饮片汤剂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集7批次白芍饮片、5批次白芍药材、5批次赤芍饮片制备所得汤剂的拉曼光谱,并进行初步谱峰归属,分析白芍饮片汤剂与白芍药材汤剂的拉曼光谱,对比白芍饮片汤剂和同属药物赤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结果:白芍饮片汤剂拉曼光谱在637,783,847,981,1 091,1 128,1 336,1 458,1 636cm-1处出现9个拉曼信号.白芍药材汤剂拉曼光谱中的783,981,1 128,1 336,1 458 cm-15个拉曼峰同样存在于白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中,633,1 633 cm-1拉曼峰发生微小频移,而716,737,835,916,1 072,1 271,1 600 cm-1等拉曼峰消失.此外白芍饮片汤剂和同属药物赤芍饮片汤剂的拉曼光谱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拉曼光谱可能为白芍药或其他中药汤剂提供一种快速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防风饮片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质量研究。方法 制备15批次防风饮片标准汤剂,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系统评价,同时测定了防风中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 建立了防风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其相似度 > 0.92,确定了8个共有峰。CA的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防风质量概貌存在差异,同一产地药材质量较为稳定。PLS-DA筛选出4个差异标志物(VIP > 1)分别为3号,6号峰,4号峰,5号峰。15批次防风饮片标准汤剂共有模式下的4种主要成分分别为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其转移率依次为52.53%-88.03%,48.83%-82.85%,41.90%-80.45%,37.69%-84.49%。15批次防风饮片标准汤剂干膏得率36.09%-49.45%,pH值5.01-5.7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防风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可为防风配方颗粒及相关经典名方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四物汤中白芍与其它各单味药排列组合构成的8种样本药物中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白芍单煎芍药替煎出全为7.24 mg·g〈sup〉-1〈/sup〉;加其它药味合煎后,芍药普煎出量为16~20 mg·g〈sup〉-1〈/sup〉。结论 白芍单煎,芍药苷煎出量较低;而与四物汤中其它药味合煎后,有助于其有效成分芍药普煎出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在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减压真空干燥方式下的黄芪药材经炮制成饮片后,药效成分的提取动力学。方法 以传统水煎煮法对黄芪饮片进行提取,建立提取动力学模型,比较黄芪药材经自然干燥、热风干燥、减压真空干燥3种初加工方式对饮片中4个评价指标(浸出物、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提取效率差异。结果 3种干燥方式导致黄芪药材切面品相不一,提取动力学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中减压干燥动力学拟合方程斜率最大,提取效率最高。结论 减压干燥方式4个评价指标的药材-饮片转移率高,干燥、提取速率快,可作为传统干燥方式的替代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不仅对药材品相有影响,同时对药材制成饮片及后续饮片制成制剂过程中评价指标的提取效率也有影响,说明干燥等药材初加工是药材-饮片-制剂品质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黄芩片和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分析黄芩酒制前后饮片特征图谱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分析黄芩片和酒黄芩的特征图谱。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A)-含10 m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20%~40%A;10~20 min,40%~46%A;20~30 min,46%~52%A;30~50 min,52%~70%A),检测波长260 nm。结果:黄芩片和酒黄芩的HPLC特征图谱中均可标示13个特征峰,并归属了其中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共6个色谱峰,黄芩片酒制前后HPLC特征图谱无显著差异。黄芩生品、炮制品的HSGC特征图谱差异显著,酒黄芩饮片中可以检测到炮制辅料乙醇的特征峰,可有效地区别生品和酒制品。结论:将HPLC和HSGC建立的特征图谱综合运用于黄芩片、酒黄芩的质量评价和鉴别,弥补了HPLC特征图谱在生品和酒制品属性识别方面的局限性,为酒制类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和真伪鉴别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传统性状评价和现代内在质量分析相结合的丹参饮片等级评价标准。方法:测定18批丹参饮片的外观性状参数(厚度、质量)和内在指标成分(丹参酮类与和丹酚酸B)含量,计算相对质量常数,并假设所测样品的百分质量常数最大值为100%,数值≥80%列为一等,≥50%且<80%列为二等,<50%列为三等。结果:18批丹参饮片的相对质量常数范围349~884。依据百分质量常数,18批样品成功分为3个等级。一等丹参饮片的相对质量常数≥707,包括样品ds5,ds8,ds14,约占总样本数的17%;二等丹参饮片相对质量常数≥442且<707,约占总样本数的61%;其余的饮片样品为三等,其相对质量常数均<442。结论:以相对质量常数法对丹参饮片进行等级评价克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合理、科学地划分丹参饮片等级,可为其他饮片的等级标准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并对比红景天破壁饮片﹑常规饮片和传统粉末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分别给药灌胃小鼠14 d后取小鼠粪便进行传统细菌培养和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细菌培养结果表明1/8剂量破壁饮片组的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常规饮片组和传统粉末组少,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增加(P<0.05)。PCR-DGGE结果表明,1/8剂量破壁饮片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系数(H)和物种丰度(S)高于其他各组,物种丰度(S)与正常组对比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常规饮片组和传统粉末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内相似度也较高。长期服用1/8剂量破壁饮片会有一定的调节肠道的作用,且很可能是通过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来进行调节,所形成的肠道菌群群落也会更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4种不同基原郁金饮片水提液的石油醚提取部位中化学成分,找出其共有成分及差异成分。方法:采用GC-MS对4种不同来源郁金饮片提取部位进行测定,载气为氦气,程序升温(从40℃开始,以4℃·min-1升到160℃,保持10 min;以2℃·min-1升到230℃,保持5 min),电离方式为电子轰击离子源。结果:从4种不同基原郁金饮片水提液的石油醚提取部位各分析出了50种成分,其中这4种饮片的共有成分有3种(香草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棕榈酸),3种饮片的共有成分达9种,2种饮片共有成分达25种;4种饮片共有、交互存在的成分达37种,占检出成分总数的74%。结论:4种不同来源郁金饮片水提液的石油醚提取部位中存在共有和差异性成分,四者的共有及交互存在的成分应是其在临床作为同一药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