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减肥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4所中学初一到高二5个年级共454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减肥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结果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和5.0%,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为6.6%和2.7%。有435名男生(23.9%)和803名女生(39.0%)自述超重或肥胖。过去1个月内,无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中,男、女生分别有8.9%和17.8%自述有过不良减肥行为,其中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4.4%和7.0%;而超重和肥胖的学生中,男、女生分别有30.7%和45.8%自述有过不良减肥行为,其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8%和4.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体重、父母亲的体重、母亲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减肥行为相关。结论中学生不良减肥行为有一定的发生率,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职学生自评体型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关联,为干预不良饮食相关行为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学校大一至大三共4 14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现场调查,运用自评体型和BMI标准2种方法评价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高职学生按BMI分组超重/肥胖总检出率为6.3%,男生(13.1%)高于女生(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8,P<0.01)。高职学生自我体型评价和BMI评价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282 5(P<0.01)。按性别分层后,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按照BMI分组,超重/肥胖仅是男生控制饮食的危险因素(OR=1.61,95%CI=1.01~2.57)。按照自评体型分组,偏胖/很胖是不良减肥行为、暴饮暴食、控制饮食、减肥药/茶、为吃多而自责、偷偷进食6种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自我体型评价是高职学生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女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农村初中学生的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初中学生心理保健及危险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永安中学的300名初中生,用青少年健康状况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用SPSS11.5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卡方检验。[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87份,结果显示该校男生吸烟率为39.3%,女生为9.9%;饮酒率男生为61.4%,女生为39.4%;拒食率男生为39.3%,女生为50.0%;攻击行为发生率男生为53.1%,女生为24.6%;逃学率男生为23.4%,女生为9.1%;不同的性别、年级、教养方式以及学校人际关系下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不同。[结论]永安中学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情况不容乐观。性别、年龄、父母教养的方式以及老师关心的程度是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目前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健康教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04年3~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8所小学四至六年级、9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822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认为自己体重偏重和太重的学生中只有19.4%是真正超重和肥胖的,有73.8%的人在调查前的1个月中曾经通过锻炼的方式来减肥或防止增重。有23.4%的男生和31.5%的女生报告近一月内有不良减肥行为(节食、长时间绝食、无指导服减肥药、催吐或腹泻行为),其中以通过节食、减少热卡或脂肪的摄入来减肥或防止增重为主,占26.1%,女生的发生率(31.5%)明显高于男生(23.4%)(P<0.01);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与肥胖、性别、学生类别(初中生)、消极和焦虑情绪和学习成绩与青少年不良减肥行为显著相关,其OR值分别为4.135、1.853、1.157、1.386、1.138和1.093。结论 中小学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来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现状,分析不良减肥行为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13个区县12所初中、12所高中和6所职业中学、2所大学共6 343名在校学生进行青少年减肥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认为自己有点胖或超重的报告率分别为35.7%和5.5%,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5%和3.0%。调查前30 d内,有1项或1项以上减肥行为的学生数为4 068人,占学生总数的64.1%;有35.8%的学生报告有不良减肥行为(不吃肉、节食、24 h或更长时间禁食、诱导呕吐或腹泻、擅自吃减肥药、大量出汗),其中男生报告率为22.4%,女生为45.6%。认为自己有点重或很重的学生不良减肥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认为自己正常或以下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不良减肥行为发生率与性别、地区、体型自我描述、消极情绪有关(OR=2.364,0.887,2.809,0.868,P0.05或P0.01)。结论青少年普遍存在不良减肥行为,提倡开展健康教育来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山市在校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6所全日制大学和中学的在校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不良饮食行为和健康饮食行为等。结果共调查2 341名学生,其中男生1 152人、女生1 189人,初中生594人、高中生530人、职中生636人、大学生581人。过去1周内,学生每天喝饮料、每天吃甜点、吃油炸食品、经常吃快餐、经常吃路边摊、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2.7%、14.3%、5.3%、6.9%、12.5%、34.4%。每天吃水果、每天吃蔬菜、经常吃早餐、经常喝牛奶等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1.1%、73.6%、81.2%、35.2%。男生喝饮料、吃西式快餐的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P0.01或P0.05),而女生吃甜食和每天吃水果、经常吃早餐的行为发生率均高于男生(均P0.01)。非住宿学生每天喝饮料、每天吃油炸食品、吃西式快餐、每天吃水果和每天吃蔬菜的行为发生率均高于住宿学生(P0.01或P0.05),而住宿学生偏食、经常喝牛奶行为发生率则高于非住宿学生(均P0.01)。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经常吃蔬菜、水果和喝牛奶的健康饮食行为发生率越高(均P0.01)。结论中山市在校青少年学生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加强青少年对健康饮食行为的认知,促进在校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减肥行为情况及青少年体重自我评价与减肥行为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21个地区的22 8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1%学生认为自身体重有点重或很重,其中真正超重或肥胖的只占6.96%;63.7%的学生采取了减肥或防止增重的行为,通过锻炼、不吃肉、节食、绝食、诱导呕吐、吃减肥药行为减肥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4.05%、8.31%、23.45%、1.92%、1.08%、1.84%,女生不良行为减肥发生率高于男生,中职校学生高于其他类别学生;自认偏重实际不重的女生比例(35.7%)高于男生(19.8%),自认偏重或过重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比例高于其他学生。结论青少年对自身营养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体重的认识偏倚很大程度影响其减肥行为的发生,应加强对学生健康和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山市在校青少年学生的超重肥胖现况以及采取的减肥方法,为合理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山市辖区内按学校类别分层,共对2 556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及身高、体重测量。结果 11.40%的男生和7.87%的女生超重(P0.01),4.64%的男生和3.43%女生肥胖(P0.05)。只有45.36%的男生和44.39%的女生认为体重合适。32.47%的男生和54.52%的女生曾采取过减肥或控制体重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5%的学生曾采取不吃肉类食物、长时间(24 h)不吃任何东西、喝减肥茶或吃减肥药来减肥或控制体重。结论部分青少年学生科学地对自身体重进行判断,尤其是女生减肥行为普遍存在。应加强青少年对超重和肥胖的认识,合理开展健康和营养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孜州青少年肥胖相关行为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开展肥胖干预和完善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对策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甘孜州康定中学和一些高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采用四川省2009年中学生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并结合甘孜州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1000份有效问卷中,肥胖者85人,男生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高一生的肥胖率明显高于高二、三学生(P〈0.05)。性别、在家参加锻炼、行路方式、偏爱肉类食物、喜欢油炸食物、每天喝较多饮料、每天吃甜点、每天吃蔬菜、家长健康知识等9项因素与肥胖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甘孜州青少年在与肥胖相关的饮食方面的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高,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营养评价和科学控制体重的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并应倡导运动健身观念。  相似文献   

11.
范之良 《职业与健康》2010,26(9):1018-1019
目的为掌握上海市祟明县麻疹流行特征与规律,探讨适合该地区特点的麻疹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崇明县2004—2008年麻疹疫情与监测资料,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崇明县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47例,平均发病率为1.498/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病例分布各乡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发病年龄以20岁以上成人及8月龄以上未及1岁儿童为主,分别占同类病例总数的57.45%及21.28%;发病职业以散居儿童为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6.17%。结论需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继续有针对性地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及时进行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4~2008年期间,江都市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流行病特征.[方法]用Excel软件分析2004~2008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的关于江都市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数据及调查报告.[结果]2004~2008年,江都市共上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起,其中传染病突发事件25起,发病3 170人;以水痘、流感为主.病种间罹患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病种事件持续时间不同;2~5月、10~12月发生致较多;63.64%的事件上报时间在发病高峰出现以后.[结论]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是该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重点;事件上报不及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4~2008年大连市主要免疫可预防疾病流行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与2004年比较,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麻疹发病率2005年有所回升,2006年以后逐年下降(P0.01)。2004~2008年城区、郊区、农村乙肝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0.16/10万、34.60/10万、18.36/10万,麻疹年均发病率分别为0.86/10万、2.63/10万、0.37/10万(P0.01)。麻疹发病数,第2季度占81.35%。男性、女性年均发病率,乙肝分别为33.88/10万、12.30/10万(P0.01),麻疹分别为1.13/10万、1.06/10万(P0.05);乙肝年均发病率20~44岁最高,麻疹年均发病率1岁最高。[结论]2004~2008年大连市乙肝、麻疹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4年-2008年来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收入支出情况,为上海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随机调查19个区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资料。结果: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总支出和药品成本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2%、3.79%、13.38%、14.45%和17.36%。结论:在政府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的情况下,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呈现了蓬勃发展,但在收入结构和各区域(城区、郊区、城乡接合部)间平衡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采取不同免疫策略的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疫情趋势,探讨不同免疫策略下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常规免疫实施两剂含流腮成分疫苗(Mumps-containing Vaccine,Mu CV)免疫策略的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市和全国其他地区流腮疫情资料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全国流腮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以来,三个市流腮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全国流腮疫情呈规律的季节分布,每年存在冬季和夏季两个发病高峰,北京和上海市仅夏季高发。流腮报告发病率最高为5-9岁儿童,2008-2011年三个市5-9岁儿童流腮发病率较2004-2007年平均水平大幅下降,全国5-9岁儿童流腮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三个市报告流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大幅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实行两剂Mu CV常规免疫,有助于降低流腮高发人群发病率,有效地控制爆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上海市临床核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医疗照射水平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格,普查上海市开展临床核医学诊疗的43家医疗机构的有关基本现状,具体调查2008年43家医疗机构的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量及其分布,以及受检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分布。[结果]2008年上海市拥有各类核医学相关设备169台,从事临床核医学的工作人员为342人。全市核医学诊断年频率为6.63人次/千人口,居多的检查类型为骨显像、PET肿瘤显像、甲状腺显像等,男性比女性高25.6%。核医学诊断年频率随受检者年龄增长(0~15岁、16~40岁、〉40岁组)而增加。临床核医学的放射性药物治疗频率为0.41人次/千人口,女性比男性高62.5%。多数显像和功能检查的常用放射性核素为^99mTc;PET检查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18F。甲状腺癌和甲亢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13I,二者典型放射性活度分别是5088MBq和237MBq。上海市临床核医学诊断的应用频率比1998年增加了91.8%;是1998年我国大陆平均水平的11.4倍。全市核医学的放射性核素治疗频率比1998年增加了182.8%;是1998年我国大陆平均水平的6.8倍多。[结论]上海市临床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发展速度很快,应切实加强临床核医学的医疗照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1~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流行状况及相关特征,为政府部门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上海市2001~2004年中小学生伤害死亡者入户询问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1~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年均死亡率为8. 68 /10万,伤害致死占总死亡38. 71%,是中小学生第一位死因;伤害死亡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中毒、意外跌落、淹死和自杀;不同性别年龄中小学生的伤害死亡构成不同。 [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控制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青岛市市北区2004~2008年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合计报告腮腺炎636例,年均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10万),2004年为25.57,2005年为17.39,2006年为38.58,2007年为29.57,2008年为12.33。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28.91,女性为20.38;0~2岁为65.85,3~6岁为650.26,7~9岁为422.28,10~14岁为309.59,≥15岁为6.27。全部病例中,4~7月发病的占51.26%,学生、托幼儿童分别占50.16%、35.22%。[结论]2004~2008年青岛市市北区腮腺炎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市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沈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4—2008年沈阳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沈阳市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4起,报告发病5512例,死亡1例,其中传染病疫情51起,占94.44%;食物中毒3起,占5.56%。结论学校及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应加强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对策,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现况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随机抽取15~80岁的社区居民5 927人,进行一般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家族史现况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31.3%,全国人口和世界人口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9.8%和19.1%,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控制年龄后,男女性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χ=0.79,P=0.38),市郊人群患病率高于城区(2χ=5.14,P=0.02);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2χ=142.8,P0.0001);高血压患者酱油、食盐和味精的摄入量及体质指数、腰臀比和腰围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这些因素中,年龄、居住地、家族史和肥胖与高血压有显著关联。[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居住地、家族史和肥胖可能是浦东新区居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高血压知识,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