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满洲里市第一医院2004年8月~2008年8月收治的1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儿仅具备典型川崎病6项主要表现中的3~4项,甚至有的患儿于发病初期仅有2~3项主要表现。结论:为避免延误诊断,要增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7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  李棠 《北京医学》2003,25(5):314-315
目的 探讨川崎病误诊的原因及后果。方法 总结79例误诊病例的特点、误诊过程及合并症的情况。结果 川崎病误诊有多方面的因素:①对川崎病的认知缺乏及对疾病诊断缺乏纵观发病全过程的意识;②对与川崎病相鉴别的疾病了解不足,片面地抓住某种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即做出疾病诊断,而不再解释相继出现的全部表现;③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细致。川崎病误诊造成的危害:①冠脉扩张、冠脉瘤及心脏扩大的比率较非误诊病例的比率明显增多;②1个月后误诊病例的冠脉回缩程度较非误诊病例明显减低;③使川崎病患儿在诊治过程中承受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所带来的痛苦。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认知,纵观疾病的全过程是减少该病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对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与非川崎病发热患儿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并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发热组(P<0.05),两组对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发热患儿明显,其中以ST-T改变、Q-T间期延长更显著,对早期预测川崎病有一定的意义;而单独的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期川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确诊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扩张、管壁形态和管腔形态。结果 129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9例(7.9%).冠状动脉扩张87例(67.4%)。冠状动脉管壁形态异常114例(88.4%),管腔形态异常103例(79.8%)。管壁形态异常和/或管腔形态异常115例(89.2%)。结论 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管壁管腔异常是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川崎病的两项重要指标.后者更具敏感性,而两者联合应用检测急性期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阳性率高达93.0%,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期川崎病。  相似文献   

7.
林冬丽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03-104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冠脉损害的随访结果,提高对易于误诊和漏诊的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更好把握其治疗时机,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8年3月诊断为川崎病患儿68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3例仅持续发热〉5天,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皲裂,恢复期指(趾)端脱皮或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中的1或2、3项,但伴有多脏器损害。随访结果与典型川崎病比较,两者遗留冠脉损害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持续发热患儿注意排除川崎病,减少因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特点以及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1例川崎病及83例其它患儿的血小板数量作均数U检验,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之间每两组数据作汁量资料相关性检验 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高于非川崎病患儿,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陈洁 《吉林医学》2013,(20):4078-4079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对13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症状。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初期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Logistic回归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实验指标分析,寻找非典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指导早期诊断。方法对30例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60例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进行早期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能总蛋白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沉、CRP、AST、总胆红素等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意义,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总蛋白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非典型川崎病仅与外周血白细胞、血沉有关。结论发热≥5 d并有典型川崎病的2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血白细胞、ESR的异常升高,可作出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本组ll例小儿川崎病分别被误诊为麻疹并口腔炎及颈淋巴结炎5例,猩红热并口腔炎及颈淋巴结炎2例,急性口腔炎并淋巴结炎2例,急性口腔炎1例,急性淋巴结炎1例。结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①临床医生对小儿川崎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②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性患者多见,冠脉病变是儿童常见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原因。没有及时诊断和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可增加川崎病患者冠脉病变发生。因此,寻找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对川崎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目前microRNA已被广泛报道与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microRNA可作为川崎病的诊断标志物、microRNA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以及可为川崎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这3个角度出发,阐述近年来microRNA在川崎病诊治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87.5%)、唇红干裂(85.4%)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 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单剂IVIG 1 g/kg+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不完全性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表现等临床特征,探讨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分析弼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30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方法。结果对两组病例临床实验室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具有相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有助于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报告的病例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也出现部分病例不完全符合KD的诊断标准,只具备诊断标准6项中2-3项,故称为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如何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能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清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中的浓度变化。方法:选出32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3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另选出本院同时期3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运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检测三组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其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血清Nt-proBNP水平相当,典型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诊断该病时可将该指标作为其中一项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患儿血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川崎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5年1月-2007年10月住院的88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冠脉扩张组(32例)及无冠脉扩张组(56例),采用胶体金免疫结合法测定血清PET水平,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PET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P〈0.01),川崎病患儿PCT阳性率73.9%,对照组PCT阳性率14.2%,差异有显著性(x^2=36.25,P〈0.01)。采用积分法发现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水平与无冠脉扩张组无明显差异(t=0.31,P〉0.05),川崎病患儿有冠脉扩张组PCT阳性率68.7%,无冠脉扩张组PET阳性率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PCT水平明显增高,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PET水平变化不大,提示PET在川崎病诊断中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对于冠状动脉扩张预测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琪琛  谢晓丽 《四川医学》2006,27(7):766-767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性疾病。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小儿川崎病逐渐增多,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高。笔者在此将我院1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作一报告,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川崎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川崎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川崎病患儿予以“疑似川崎病”诊断,并及时按照川崎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