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初步经验。方法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衰患者接受了CRT-D治疗,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具有心衰预警功能的InSyncSentry。基础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12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13例患者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作病史。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CRT-D,左室导线平均起搏阈值为1.6V,除颤阈值≤20J,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3个月,5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电击除颤。1例置入InSyncSentry的患者由于心功能恶化出现2次心衰报警事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CRT-D置入手术相对安全,不仅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而且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器(CRT-D)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关于心衰患者植入CRT-D后长期随访的数据还较少。笔者观察植入CRT-D超过5年患者的随访情况,重点在装置相关的事件。方法:前瞻性入选219例登记的CRT-D患者,有49例(22%)植入超过5年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基线特征,观察装置相关参数(电池寿命、电极问题,隔神经刺激,感染,起搏阈值)。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情况,死亡率,左室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31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 31例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28例)或结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例)改善心功能后接受CRT治疗.左心室电极置入过程中采用了中空造影导管直接显影(11例)、带球囊的造影导管进行充气造影(20例)来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例)仅置入左、右心室电极.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4例),置入双心室再同步自动复律除颤器(CRT-D).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并在术后6、12、18、24个月时随访上述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入术,1例置入CRT-D的患者术后3 d因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置入CRT的患者在术后5个月时发生猝死,2例患者分别于3、6个月时失访;余27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术后QRS平均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3例置入CRT-D的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电除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CRT能改善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RT-D可以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无效。置入CRT-D。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CRT-D置入术中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除颤电极的感知、起搏及除颤阈值良好。起搏前QRS时限平均189ms,起搏后平均142ms。随访6~3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LVEF术前平均0.33,术后6个月平均0.47。6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2次,CRT-D均以31~34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CRT-D不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ICD/CRT-D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ES及未发生ES的基础临床特征。结果:CRT-D组33例(27.5%)出现ES,其中16例(48.5%)以室速、10例(30.3%)以室颤为首发心律失常事件。ICD组21例(16.8%)出现ES,其中10例(47.6%)以室速为首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同CRT-D不同,该组室速、室颤多在术后12个月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患者发生ES的几率更高,为发生E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6,P0.001)。结论:ES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LVEF减低的患者更易发生E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术后1年内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心衰并植入CRT-D患者208人,根据入院时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心电指标以及心脏彩超指标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12导心电图存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探讨fQRS的出现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①与非fQRS组比较,fQRS组QRS宽度、SPAP更大,射血分数更低,NYHA心功能分级更高(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SPAP、NYHA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QRS宽度、左室舒张末内径有关;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OR=4.304, p=0.001)、射血分数(OR=0.884, p=0.003)、QRS宽度(OR=1.111, p=0.002)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独立相关;④亚组分析显示,fQRS组相较于非fQRS组,NHYA心功能分级更高、QRS宽度更宽(p0.05),随访1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fQRS可作为心衰患者CRT-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9.
盘点2009年,心律失常领域亮点纷呈:①Record-AF注册研究显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室率与节律控制疗效相当。②APAF2、ThermoCoolAF等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③RE-LY研究证实达比加群在房颤抗凝中安全有效。④ATHENA试验显示决奈达隆可显著降低无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或伴轻度心衰房颤患者全因心血管住院率或死亡率,但ANDROMEDA研究显示决奈达隆增加中重度左心衰竭患者死亡率。⑤PASCAI研究显示胺碘酮类似物budiodarone安全有效,且疗效呈剂量依赖性。⑥ACTIVEⅠ研究显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因心衰住院率、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⑦ALTITUDE、MADITⅡ研究再次证实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除颤器(CRT-D)对生存率的有益作用,但不恰当放电占43%,放电是死亡率的高危因子。⑧MEDIT-CRT研究显示对于轻度心衰症状、射血分数降低和宽QRS波心衰患者中植入CRT-D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心衰事件发生率。⑨抗电磁性起搏器及皮下ICD的问世。⑩对于高频率的室性期前收缩伴心功能略有降低患者,如果无其他心衰病因,可采用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此首次被专家共识正式列为消融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CRT-D诊断和治疗情况,分析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明确CRT-D放电对死亡率的影响,探讨CRT-D恰当放电的管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9-01至2015-04期间我科成功植入CRT-D的42例患者进行随访,缺血性心肌病组12例,其中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级预防8例,ICD二级预防4例;非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其中ICD一级预防19例,ICD二级预防11例。对恰当放电的患者采用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结果: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38.1±24.0)个月,7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27.5±17.8)个月,11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0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的数阵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高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69%vs 55%,P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P=0.001)。随访期间,CRT-D放电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CRT-D无放电患者(43%vs 0%,P0.05)。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四步序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组中8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及射频消融的三步序贯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中9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10%的患者放电减少。结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植入CRT-D的患者,如果出现放电事件,死亡风险会增加;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以及血运重建、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对减少CRT-D恰当放电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最大差值(12-TP-MAX-D)。结果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214±43.74)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47.5±12.3)mm,(0.40±0.07)vs(0.28±0.05),(3.8±1.6)cm2vs(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48.1±12.3)ms,(31.5±10.7)ms vs(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相关研究表明,CRT在逆转心室重构、改善老年心衰患者症状及预后、降低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方面的效果并不逊于年轻患者,年龄不应成为CRT植入的禁忌。老年患者植入ICD后受非心源性死亡因素的影响较大,长期获益较年轻患者差,因此对于高龄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他共存的疾病及衰弱情况,是否植入ICD是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的共同决定。对于需要CRT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是选择CRT-D还是CRT-P,目前研究显示CRT-D可以提供短期生存优势,但较CRT-P的远期获益差,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CRT-P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增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中的QTc间期,T波顶点(T p)T波终点(Te)之间的时限(TpTe)和TpTe /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方法:2011-01至2013-01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20±10)个月。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治疗组,18.7%),未治疗的患者为未治疗组(130例,81.3%)。治疗组的TpTe/QTc (0.24±0.05 vs 0.20±0.04,P<0.001)和 TpTe [(119±30) ms vs (95±20) ms,P<0.001]较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0)ms vs (470±70) 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无相关性。TpTe/QTc ≥0.25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和91%,而TpTe≥120 ms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5%。CRT-D术后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TpTe/QTc和TpTe均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P<0.001)。结论:TpTe和TpTe/QTc 的增加显著增加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需CRT-D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hy-defibrillator,CRT-D)兼有心脏再同步化和除颤功能,为严重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骤停的患者带来福音〔1〕。当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多位点起搏(MPP)的性能,并获得在中国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人群中MPP程控和使用的经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组、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观察性研究。在植入带有MPP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双室同步起搏+除颤器(CRT-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以期了解其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方法对57例植入ICD/CRT-D的患者,其中一级预防23例,二级预防34例,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其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一级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21.7%vs 43.8%),所有患者无心律失常死亡,治疗成功率近100%。结论 ICD/CRT-D能减低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联合有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带有心力衰竭预警功能的InSync Sentry可以预警心功能的恶化,提示医生及早干预,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本文旨在初步总结InSync Sentry的临床应用。方法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了CRT-D InSync Sentry治疗。其中3例患者既往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基础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nSync Sentry,平均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1.24V,除颤能量≤20J,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3个月,1例患者发生2次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电击事件;1例患者由于心功能恶化出现2次报警事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CRT-D植入相对安全,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成功预警心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CRT-D治疗重度心功能不良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伴有收缩功能不同步的严重心功能不良患者,不论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心脏再同步治疗加心脏复律除颤器(cardiac resynchnJnization therapy device and defibrillator,CRT-D)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住院次数、延长寿命和防止心脏性猝死。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CRT-D治疗病例不多,现报道本中心2007年1月至7月间3例植入CRT-D患者的初步临床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