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宇霏  陈康玉  苏浩  王齐  杨冬妹  徐健  严激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625-1628
目的 评估CorVue系统报警对识别患者心功能变化和心力衰竭(心衰)事件的有效性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植入带有经胸阻抗监测功能CRT-D的慢性心衰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心衰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血液生化指标、治疗药物等基线资料。术后1、3、6、12个月于起搏器门诊进行常规随访,发生装置报警或心功能恶化时于心衰门诊或急诊进行非预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装置报警30 d内有无心衰事件发生定义有效报警与无效报警,计算CorVue系统报警对心衰事件的预测价值,观察报警后的NT-proBNP水平变化。 结果 研究共纳入51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3±8)岁,女性占35.29%。12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73次CorVue系统报警,23次心衰事件,CorVue系统报警对心衰事件预测的敏感性为35%,特异性为30%,阳性预测值为11%,阴性预测值为65%。71%的装置报警伴有NT-ProBNP水平升高,报警后NT-ProBNP水平较基线[1 623(1 160,1 902)]增加32%(P=0.001),其中有效报警组较基线[1 734(1 276,1 844)]增加109%(P=0.012),无效报警组较基线[1 623(1 049,1 902)]增加22%(P=0.029)。 结论 本研究发现CorVue系统报警的价值在于反映患者潜在的心功能变化,而不是单纯预警心衰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增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中的QTc间期,T波顶点(T p)T波终点(Te)之间的时限(TpTe)和TpTe /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方法:2011-01至2013-01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20±10)个月。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治疗组,18.7%),未治疗的患者为未治疗组(130例,81.3%)。治疗组的TpTe/QTc (0.24±0.05 vs 0.20±0.04,P<0.001)和 TpTe [(119±30) ms vs (95±20) ms,P<0.001]较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0)ms vs (470±70) 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无相关性。TpTe/QTc ≥0.25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和91%,而TpTe≥120 ms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5%。CRT-D术后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TpTe/QTc和TpTe均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P<0.001)。结论:TpTe和TpTe/QTc 的增加显著增加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需CRT-D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与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的不同,为不同LVEF心力衰竭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46例LVEF低于正常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mrE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心力衰竭的病因、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HFrE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心率、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HFmrEF组,但吸烟比例低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rEF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与HFr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比例低于HFmrEF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高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mrEF组比较,HFrEF组左室舒张末径更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更高,但室间隔肥厚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LVEF心力衰竭患者的多项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与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的不同,为不同LVEF心力衰竭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46例LVEF低于正常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mrE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心力衰竭的病因、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HFrE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心率、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HFmrEF组,但吸烟比例低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rEF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与HFr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比例低于HFmrEF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高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mrEF组比较,HFrEF组左室舒张末径更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更高,但室间隔肥厚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LVEF心力衰竭患者的多项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储莉  陈康玉  刘伏元  闻伟  宇霏 《安徽医学》2020,41(11):1314-1318
目的 探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新活素前后无创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89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功能(LVEF)、左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胱抑素(Cys-C)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收缩压降低,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每博指数、每搏输出量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率、收缩压、心输出量、每博指数、每搏输出量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FS升高,LVDD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LVEF、FS、LVDD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Cys-C、CR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NT-proBNP、Cys-C、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可明显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探讨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例患者因冠状窦畸形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电极参数及CRT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期间电极参数稳定,未见明显不良事件,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成功,但因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真实世界中,评价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初步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自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地区多中心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记录患者用药前的基线特征。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评价患者用药剂量、血压水平、生化指标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245例,NYHAⅢ/Ⅳ级患者比例为64.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分别为88.5%、83.3%和92.2%。用药后患者收缩压[(109.6±13.4)mmHg比(120.3±17.3)mmHg,P<0.01]和舒张压[(70.5±9.4)mmHg比(75.2±12.1)mmHg,P<0.01]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随访1个月后,血清肌酐[(98.3±35.5)μmol/L比(95.7±31.9)μmol/L,P>0.05]和钾水平[(4.06±0.54)mmol/L比(4.11±0.46)mmol/L,P>0.05]无明显变化,但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1)。结论真实世界中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血压降低更为明显,但1个月后NYHA分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安徽省立医院接受CRT除颤仪(CRT-D)、CRT起搏器(CRT-P)治疗的62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并分为CRT有反应组(39例)和CRT无反应组(23例)。对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CRT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5%,则定义为CRT有反应。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定义为R/S比值阳性。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CRT有反应组的女性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明显高于无反应组(P=0.014、P=0.04);CRT有反应组患者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肺动脉高压(SPAP)均较CRT无反应组低(P0.01)。(2)随访结果比较:CRT有反应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NYHA心功能分级、P波时限、QRS波时限、LVEDD、SP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CRT有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阳性者31例(79.5%),CRT无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阴性者12例(52.2%)(χ~2=6.637,P=0.01);在42例R/S比值阳性者中LVEF改善率平均为11.78%,而20例R/S比值阴性者中LVEF的改善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因素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术后心电图中R/S比值阳性(OR=4.43,95%CI:1.06~18.5,P=0.041)是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RT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提示左心室的有效起搏,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简单方法预测CRT疗效。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房室/室间(AV/VV)间期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耗时费力,费用也较昂贵,主观性较大且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不方便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优化,主要用于CRT无反应者来改善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储莉  陈康玉  刘伏元  闻伟  宇霏 《安徽医药》2020,41(11):1314-1318
目的 探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新活素前后无创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89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功能(LVEF)、左室缩短分数(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胱抑素(Cys-C)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收缩压降低,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每博指数、每搏输出量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率、收缩压、心输出量、每博指数、每搏输出量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FS升高,LVDD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LVEF、FS、LVDD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Cys-C、CR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NT-proBNP、Cys-C、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可明显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