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永久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进行上述心脏器械治疗相对安全,且能从永久起搏器及CRT治疗中获益,但老年患者植入ICD预后受非心源性死亡因素的影响大,较年轻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在中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多位点起搏(MPP)的性能,并获得在中国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人群中MPP程控和使用的经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组、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观察性研究。在植入带有MPP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正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器(CRT-D)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关于心衰患者植入CRT-D后长期随访的数据还较少。笔者观察植入CRT-D超过5年患者的随访情况,重点在装置相关的事件。方法:前瞻性入选219例登记的CRT-D患者,有49例(22%)植入超过5年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基线特征,观察装置相关参数(电池寿命、电极问题,隔神经刺激,感染,起搏阈值)。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情况,死亡率,左室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6.
CARE-HF研究已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成功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起搏器(包括CRT-P和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排除既往植入失败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患者应用新型冠状窦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符合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入选本院符合ICD适应证的152例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符合ICD适应证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多;ICD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明显多于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118 vs 34);二级预防适应证患者植入ICD的比例明显多于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44.1%(15/34)vs 9.3%(11/118)];随访结束发现植入ICD/CRT-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要明显低于未植入ICD/CRT-D患者[0%vs 17.5%(20/114)](P<0.05)。结论 ICD/CRT-D能减低ICD适应证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然而临床上ICD作为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实际应用要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例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12例植入器械治疗后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对临床表现、器械治疗后随访、心脏移植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植入了CRT,6例患者植入ICD,平均年龄22~63(43.67±12.05)岁,植入器械治疗至移植手术的平均时间5~48(26.72±14.02)个月.ICD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的原因与心律失常发作、ICD频繁放电、ICD电池耗竭、心力衰竭加重有关.CRT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原因与心力衰竭加重有关.结论 对于需要植入ICD或CRT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植入器械治疗后严密随访观察,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情况决定心脏移植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近年来CRT的植入量在欧、美各国均以持续的态势突飞猛进地递增,2011年欧洲的CRT植入率已达1.4%,美国的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年植入量〉10万台。随着对CRT应用的普及和认知的加深,人们对CRT的疗效也得到更全面及深入地了解。近年研究发现,合理选择患者可有效降低CRT的无应答,从而达到优化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回顾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起搏器植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64%,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其类似,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患者较其更高。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导致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植入后上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线相关因素(使用双线圈除颤电极及在CRT患者中使用ICD)、患者相关因素(使用临时起搏器和左室射血分数≤0.40)。临床上对于有植入侧上肢深静脉使用过临时起搏器和/或左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CRT-P或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P或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病例22例患者,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符合CRT-P或CRTD植入适应征,植入CRT-P或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1个月。1例患者术后因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衰,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运动耐量、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LVEDD较术前有所减少。结论 CRT-P或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CRTD可以通过预防心衰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CIED植入适应证范围的逐渐扩大,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但对于临床终末期患者,ICD或CRT联合ICD不但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反复的电除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临终患者CIED的管理成为影响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现就临终患者CIED的缓和医疗现状和临床管理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策略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方法 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植入CRT-P/D的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每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及程控等指标.结果 共7例合并RBBB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P/D,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9 ~74(57±19)岁.随访0.3~43.0(17.6±16.7)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住院事件7次,3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6例患者为CRT无反应者,1例为CRT反应者.结论 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CRT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明显改善部分中-重度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预后。笔者依据CRT研究的时间顺序结合研究结果,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研究结果表明CRT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中期研究结果表明CRT可逆转左室重构和降低死亡率,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扩大CRT适应证,强调轻微或无症状患者亦可从CRT中获益。同时指出心房颤动和窄QRS波时限中-重度心衰患者仍可能从CRT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不同的反应性,对其心律失常的性质与数最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近年来9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博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纳入分析,根据其反应性分为超反应组、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并在CRT术后第6个月及1年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评价.结果 各组患者在基线状态除QRS时限、心力衰竭症状出现时间有明显差别外,其余参数在基线状态无明显区别.6个月及1年随访时超反应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及房性心律失常均明显改善,无反应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CRT能改善患者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超反应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改善心衰 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CRT 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已完成及正在 进行的临床试验拟进一步解决CRT 存在的问题。这些相关进展获得的证据将使更多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伴QRS波时限延长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有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伴窄QRS波心衰患者能否获益尚无定论.虽然多数临床试验表明,窄QRS心衰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在CRT后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死亡率下降,但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组织多普勒技术可用于评价窄QRS波心衰患者的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