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目的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麻醉药的靶控输注浓度,观察其对麻醉用药量和苏醒时闯的影响。方法肝功能不全患者40例,Child—Pugh分级A级,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咪达唑仑0.05mg/kg,雷米芬太尼3μg/kg进行麻醉诱导,并复合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后行气管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0.7—1.8μg/L)、雷米芬太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2.5~3.5ng/L)以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以常规监测指标调控靶控输注浓度;BIS组以BIS值(40~55)为指标反馈调控靶控输注浓度。术中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等指标,并记录麻醉维持阶段药物用量变化及麻醉苏醒时间,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结果BIS组麻醉维持阶段丙泊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mg/kg v.s.(6.7±0.4)mS/kg,P〈0.05];BIS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1.5)min v.s.(11.0±1.4)min,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BIS监测指导肝功能不全患者术中麻醉维持,可在保证适"-3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期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及年龄对其的影响。【方法】择期椎管内麻醉患者40例,ASAI或Ⅱ级,分为轻年组(20-40岁,I组)和老年组(65-85岁,Ⅱ组),每组20例,按咪达唑仑效应室靶浓度(Ce)分阶段实施TCI,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与0AA/S评分的关系。【结果】随着咪达唑仑Ce增加,两组病人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同一镇静评分(OAA/S4-1)时,Ⅱ组的BIS值明显高于I组。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0AA/S评分降至2以下时,血压下降(P〈O.05)。【结论】咪达唑仑TCI期间,BIS能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且对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预测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丙泊酚间断诱导、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滴注对意识清醒、需长时间气管插管ICU患者的镇静效果、抗耐药性及效价比等.方法 选择急诊ICU内意识清醒、行气管插管且预计镇静超过72h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四组,即丙泊酚组(A组,n=11)、咪达唑仑组(B组,n=14)、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组(C组,n=10)和丙泊酚诱导-咪达唑仑维持组(D组,n=14).A、B、C组行既往常规镇静方法,分别给予负荷量的丙泊芬、咪达唑仑或二者联合静脉推注,随即以相同药物持续静脉滴注维持;D组为新方法,以丙泊酚间断静脉推注诱导镇静,而以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滴注维持.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系统评价镇静效果,RASS评分-1~-3分为成功镇静;记录人均每日用药量及用药费用.结果 四组方法均可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用药超过72h后,A、B、C组每日用药量较首日用药量明显升高(P<0.05),而D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D组人均每日镇静药消费低于A、B、C组,超过72h后尤为明显.结论 新方法较常规方法镇静效果相同,但具有明显的抗耐药性,且效价比最高.  相似文献   

4.
王薇  王臣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5):4294-429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技术在眼底手术镇静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经验,规范眼底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靶控组和对照组各35例,靶控组予丙泊酚1.2μg/ml血浆浓度靶控输注,对照组以同容量生理盐水代替。结果靶控组球后阻滞2min术中血压(MAP)为(83.4±12.1)mmHg、对照组为(96.8±15.7)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5);同时点靶控组脑电双频指数(BIS)为(83±4),对照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0.05)。靶控组术后随访满意度达98%。结论眼底手术时靶控输注丙泊酚1.2μg/ml,并给予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辅助椎管内麻醉适宜靶浓度。方法:妇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比较不同靶浓度舒芬复合咪唑辅助镇静效果。结果:与Ⅰ组比较,Ⅲ组、Ⅳ组OAA评分降低(P〈0.05);Ⅰ组、Ⅱ组恶习呕吐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Ⅳ组呼吸抑制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Ce0.1ng/ml复合咪达唑仑Ce40ng/ml为辅助镇静时适宜靶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达唑仑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镇静,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起效时间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比较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分别为(23±8)s,(22±6)min,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8±9)s,(58±1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2,5.67;P<0.05)。试验组患者镇静后心率(74±11)次/min,呼吸(15±3)次/min,较对照组出现减慢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4.17;P<0.05)。结论丙泊酚镇静效果好,起效快,但对心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右美托味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机械通气镇静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在ICU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和咪达唑仑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镇静的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93.33%:96.67%,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所需吗啡用量明显少于咪达唑仑组[(1.2±0.3)mg/h:(2.5±0.4)mg/h,P〈0.05];右美托咪定组机械通气时间、谵妄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咪达唑仑组[(5.22±2.36)d、10%、16.67%、(4.25±1.25)d:(5.63±2.86)d、(2.58±1.36)h、42%、34%、(6.33±2.74)d,P〈0.osJ;右美托咪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咪达唑仑组高(12%:4%,P〈0.05),低血压发生率两者相似(22%:20%,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起到较好理想镇静效果的同时,所需吗啡应用剂量小,并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谵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可作为AECOPD行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8.
何洹  施冲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43-3744
目的: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肾移植麻醉中的镇静作用。评估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镇静的安全性。方法:2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例,均行腰硬联合麻醉,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R组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消毒铺单后开始靶控输注,两组丙泊酚初始血药浓度(Cp)0.5μg/mL,当效应室浓度(Ce)与之平衡后,P组调整丙泊酚浓度(每次增加0.2μg/mL)至OAA/S评分2~3分,R组则按初始1ng/mL开始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5min后调整为2ng/mL,当Ce与Cp平衡后调整丙泊酚浓度(每次增加0.2μg/mL)至OAA/S评分2~3分。术中出现躁动,则增加丙泊酚浓度至OAA/S评分1分,连续监测EEG、MAP、RR和SpO2。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均表现出良好的镇静状态,但P组丙泊酚所需浓度明显高于R组(P〈0.05),R组与P组相比HR、RR下降明显(P〈0.05),两组MAP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R组(8.8±3.2)min,P组(14.6±3.6)min,P组术中出现两例躁动,术后出现1例,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且对术中无记忆。结论:肾移植麻醉时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苏醒迅速、完全,可控性好。[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用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镇静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42例大于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2组,各21例,分剐服用咪达唑仑(中午服用3.75~7.5mg,睡前服用7.5~15mg)和地西泮(白天分两次服用2.5~5.0mg,睡前服用5.0~7.5mg),使患者镇静程度达到ramsary评分2-3分。每6小时1次记录镇静程度,达到镇静要求的记1分,未达要求者记0分;发病7-10d采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结果咪达唑仑组与地西泮组分别于(0.42±0.25)h和(1.11±0.46)h开始达到镇静要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P〈0.05)。咪达唑仑组镇静记分为(24.63±5.31)分,地西泮组为(18.214±4.52)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t=2.54,P〈0.05)。患者SCL-90评估中,咪达唑仑组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地西泮组(t分别=2.07、2.12、2.23、2.07、2.15、2.17,P均〈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镇静催眠比地西泮起效更快,嗜睡、乏力、纳差、抑郁、焦虑症状明显少于地西泮,较适合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研究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靶浓度2.0ng/ml(Ⅰ组),4.0ng/ml(Ⅰ组),6,0ng/ml(Ⅲ组),记录给药前和达到预设效应室浓度1min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BIS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与给药前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后,Ⅱ组Ⅲ组BIS降低明显(P〈0.05或P〈0.01),Ⅲ组OAA/S评分降低明显(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的BIS值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BIS值和OAA/S评分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靶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性,与OAA/S评分相比,BIS监测瑞芬太尼镇静效果更敏感与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椎管内麻醉方式对BIS引导异丙酚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开腹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镇静组(A组)与硬膜外麻醉镇静组(B组)。两组病人均控制无痛阻滞平面T6~T8水平,阻滞平面固定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控起始浓度为1.2mg/L,达到预期血浆靶浓度后,每30s上调血浆靶浓度0.2mg/L,使BIS值达到70,术中维持BIS值在65~75范围内。比较两组切皮(T0)、腹腔探查牵拉子宫(T1)、冲洗腹腔(T2)及术毕(T3)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比较两组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手术时间、镇静时间;比较两组麻黄碱、阿托品使用率与输液量、出血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均明显降低(t=2.201~2.920,P〈0.05);异丙酚镇静初始用量、异丙酚总用量减少(t=2.473、2.639,P〈0.05);麻黄碱使用率增高(χ2=9.130,P〈0.05);两组手术时间、镇静时间、输液量、出血量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可降低BIS引导异丙酚镇静的效应室浓度及用量,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泊酚、咪达唑仑及右美托咪定对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咪达唑仑组(M组)及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20例。对每组镇静前后及不同组间镇静后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镇静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量、心指数及氧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D、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仅在D组镇静后有所下降(P均〈0.05)。镇静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SVRI、GEDVI、心排量、心指数、氧供及Scv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心率、平均动脉压及ScvO2在M组与D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6、0.000),SVRI水平在D组与P组及M组比较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5),而GEDVI、心排量、心指数仅在D组与P组比较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1、0.002)。结论三种药物均能达到减少氧耗作用且镇静效果确切,但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所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风险,而使用丙泊酚镇静时需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宫腔镜手术静脉麻醉时不同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的临床效应,以寻找宫腔镜手术中比较合适的异丙酚靶控血浆浓度。方法:选择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设为低剂量4.0μg/mL组(LP组)、中等剂量4.5μg/mL组(MP组)和高剂量5.0μg/mL组(GP组)。持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分析3组患者的异丙酚用量、意识丧失时间以及呼吸循环的变化和术毕清醒时间。结果:与注药前相比,LP组扩宫颈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著升高(P<0.05),MP组无显著变化(P>0.05),GP组显著降低(P<0.05);LP组和MP组脉搏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P>0.05),GP组显著下降(P<0.05);3组BIS值在扩宫颈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GP组最低(P<0.05)。MP组和GP组意识丧失时间短于LP组(P<0.05),GP组意识丧失时间短于MP组(P<0.05)。LP组和MP组清醒时间短于GP组(P<0.05)。LP组出现体动反应的例数显著多于其他2组(P<0.05);GP组呼吸抑制的例数显著多于其他2组(P<0.05)。3组患者的异丙酚用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血浆浓度4.5μg/mL可能是宫腔镜手术静脉麻醉较适宜的输注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丙泊酚恒速输注清醒镇静的可行性、理想的药物剂量、术中知晓情况以及麻醉质量和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3-12月4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Ⅲ级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的患者48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丙泊酚Ⅰ组(PA组)、丙泊酚Ⅱ组(PB组)、丙泊酚Ⅲ组...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的用药安全。方法选择60例实施无痛胃肠联合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丙泊酚复合芬太尼;Ⅱ组(n=30):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芬太尼。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为指导,当BIS值≤70时开始置镜,检查中BIS值维持在50~70范围。结果丙泊酚总用药剂量Ⅰ组(205.3±33.0)mg显著多于Ⅱ组(127.3±30.3)mg(P<0.01),镜检中血压、心率最低值Ⅰ组[(88.0±7.1)mmHg、(56.0±5.9)次/min]低于Ⅱ组[(110.8±16.6)mmHg、(61.0±4.3)次/min](P<0.01)。两组呼吸暂停(53.3%vs 43.3%)、低氧血症(6.7%vs 6.7%)均发生在首次给药时,为一过性。镜检中无知晓,麻醉效果满意。苏醒时间Ⅱ组(3.8±1.1)min长于Ⅰ组(2.7±1.1)min(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少量的咪唑安定-芬太尼,是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使用托咪酯或异丙酚麻醉诱导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的OSA患者30例,随机分成依托咪酯o.2mg/kg(E组)和异丙酚2mg/kg(P组)麻醉诱导两组。利多卡因行鼻至气管上段表面麻醉,静脉推注2μg/kg芬太尼和依托咪酯或异丙酚,意识消失后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查动脉血气及测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脑双频指数(BIS)、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同时记录患者意识消失、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达到最低BIS值的时间及动脉血气乳酸(LAC)值。【结果】两组皆完成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血压、心率、意识消失时间、最低BIS值、LAC值及PETCO2值差异无显著性,E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达到最低BIS值时间[(47.1±11.4)s,(33.8±9.6)s]显著短于P组[(89.8±17.5)S,(61.7±16.3)s(P〈0.01)]。【结论】两组皆完成OSA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但使用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时呼吸恢复时间显著快于畀丙酚,故在OSA患者麻醉诱导时使用依托咪酯比异丙酚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用于消除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下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异丙酚组(P组)和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TCI,利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术中保持BIS于55-45水平作为消除患者术中知晓的客观指标。并在BIS≤55后2 min(T1)、10 min(T2)3、0 min(T3)、60 min(T4)、手术结束前10 min(T5)5个时间点分别记录SBP、DBP、HR、SpO2。并观察记录患者的入睡时间(Ts)和苏醒时间(Ta)。结果2组患者的BIS都能达到55以下,各个时间点的HR、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的Ts、Ta、SBP、DBP皆显著低于M组(P〈0.05或P〈0.01),但2组的SBP、DBP、HR、SpO2均在安全范围。结论异丙酚和咪达唑仑TCI皆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消除硬膜外麻醉患者的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单用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病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它们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n=18)、右美托咪定组(n=22)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n=20)。每组患者每24 h停药唤醒1次。咪达唑仑组:首次负荷剂量0.05 mg/kg,以后0.02~0.08 mg/(kg.h)静脉注射维持;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1μg/kg(>10 min),以后0.2~0.7μg/(kg.h)静脉注射维持;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的咪达唑仑0.05 mg/kg,然后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维持0.2~0.7μg/(kg.h)。分别记录3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持续用药24 h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用药前CRP,用药24h和72 h后CRP,停药后唤醒时间,呼吸、心率抑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4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60次/min),停药后可随时唤醒,无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6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平均停药后唤醒时间为40 min。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无呼吸抑制、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显著短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咪达唑仑组用药前后CRP无显著变化(P>0.05),右美托咪定组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用药后CRP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起效较慢,无呼吸抑制,停药后可随时唤醒;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于右美托咪定,但存在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对减轻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能是比较满意的镇静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