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目标-活动-丰富运动(GAME)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智能的疗效及对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面性发育迟缓的1~3岁儿童66例,随机分为2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GAME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GAME疗法干预,干预时间为16周。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儿的智能及其家长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16周后,2组GDS评分各能区的发育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GAME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各能区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GAME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GAME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智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患儿家长焦虑和抑郁情况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目标-活动-丰富运动(goals-activity-motor enrichment,GAME)干预对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高危儿(infants at high risk of cerebral palsy,IHRCP)的运动功能和智能的疗效及对患儿家长焦虑和亲职压力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接受康复治疗48例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纠正年龄为3—5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干预组患儿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接受GAME干预,干预时间为16周。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GMFM-66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亲职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对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及其家长的焦虑和亲职压力情况进行评估;干预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GDS)对两组患儿的智能进行评估。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GMFM-66项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升(P<0.05),且干预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Gesell量表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较,在适应性、大运动和语言能区发育商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家长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降低(P<0.05),且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得分明显下降(P<0.05);两组家长亲职压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均降低(P<0.05),且干预组家长的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困难儿童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GAME干预对脑瘫高危儿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患儿家长焦虑和亲职压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犤(23.7±3.1)分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犤(16.9±1.7),(17.2±1.5)分犦(P<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3.95),(79.30±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3.78),(80.70±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5.53),(89.65±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作业疗法对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训练、慢性小脑电刺激、水疗等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作业治疗。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Gesell智力测试评估检查(GDS)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测试。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DS及PDM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年龄段,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的GDS各项评分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1岁以内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最大。结论:早期作业训练治疗可有效的提高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智力各能区的发育水平,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循环电刺激联合语言训练在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3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按交替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行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脑循环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格赛尔(Gesel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Gesell评分中动作能发育商(DQ)、应人能DQ、语言能DQ及应物能DQ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循环电刺激联合语言训练治疗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可显著改善患儿语言能力发育,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正确抱姿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及异常姿势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为矫正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矫正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指导其家长采用正确抱姿,对照组家长仍采用日常习惯抱姿。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2组患儿总运动发育水平发育商(DQ)及粗大动作(GM)能力进行评分,观察对比2组患儿异常姿势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矫正组共有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患儿25例,中度9例,重度7例,极重度1例,治疗后共有37例患儿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前对照组共有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患儿26例,中度9例,重度8例,治疗后轻度运动发育迟缓3例,中度6例,极重度2例,治疗后共有31例患儿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前2组患儿DQ、GM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DQ、G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矫正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矫正组及对照组姿势正常者分别有37例、31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矫正组患儿异常姿势的改善情况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确抱姿能有效纠正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异常姿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对整体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儿童语言及情绪-社会性的治疗效果。方法:144例GDD儿童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轻度GDD 28例,中重度GDD 20例。运用脑干诱发电位仪行ASSR测试判定听觉敏感频率,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进行AIT治疗,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AIT疗效调查表,治疗前后3个月语言发育商、总发育商评分差异及AIT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来评估整体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中轻度GDD语言DQ、总DQ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而治疗组中中重度GDD患儿以及全部对照组中患儿语言DQ、总DQ较治疗前提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空白对照组语言DQ、总DQ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轻度GDD三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语言DQ、总DQ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中重度GDD三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总DQ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两比较显示:轻度GDD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语言DQ、总DQ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1),中重度GDD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总DQ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度、中重度GDD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总DQ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度GDD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语言DQ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IT治疗3个月后在语言、社会交往上平均总有效率60.42%、72.92%,控制情绪能力平均总有效率20.83%。结论:AIT能促进轻度GDD儿童语言发育水平,提高GD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及改善情绪。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神经发育学评估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神经行为异常评定的应用价值,并评价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中、重度HIE新生儿共71例,其中干预组44例,非干预组27例。采用家庭与门诊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根据神经发育学评估结果结合Vojta诱导疗法、Bobath法肢体功能训练法进行个别强化训练。两组儿童均接受常规育儿指导。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评价神经发育情况。结果:Gesell评分(DQ),在2、4月龄时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6、9月龄时干预组各能区DQ高于非干预组(P0.01),18月龄时干预组与正常组在各能区DQ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P0.01)。结论:中、重度HIE患儿有较高的不良预后发生率,早期个体化的综合干预可显著提高早期干预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目标-活动-丰富运动(GAME)方案对轻、中度发育障碍婴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12月龄轻、中度发育障碍患儿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54例,2组再按月龄各分为≤6月龄组和>6月龄组。2组患儿均接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 d的常规康复干预和每日60 min的家庭干预,总疗程8周。观察组增加GAME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则增加传统的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进行干预。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对2组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各体位AIMS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的AIMS评分和AIMS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个亚组的各体位评分增加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6月龄组患儿的AIMS总分增加值为(16.77±1.78)分,显著高于>6月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的NDT方案相比,GAME方案可更好地提高轻中度发育障碍婴儿的运动功能,且较小年龄组的患儿进步较快。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485-1486
观察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选取收治的6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选择经颅磁刺激治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量表(DQ)评估两组智力发育情况及运动情况,将两组治疗前后DQ评分及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D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DQ评分有所改善(P0.05),但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82.4%,试验组无效2例,对照组为6例,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0.05)。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改善患儿智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Bobath理念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CP儿童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抗痉挛(关节活动、被动牵拉)、作业、语言、按摩、运动训练(躯干旋转、髋内收、骨盆旋前及控制、肢体活动、站坐及平衡、提腿行走、屈膝),1次/d,40 min/次,6 d/周,共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Bobath理念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包括静态训练(髋伸展、髋膝踝屈曲、点支撑、桥式等)和动态训练(划桨、躯干支撑、躯干旋转、追视玩具等),1次/d,80 min/次,6 d/周,共持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痉挛状态;于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估精细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PDMS-FM、GMFM-88、BBS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痉挛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3个月后PDMS-FM、GMFM-88、BBS、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PDMS-FM、GMFM-88、BBS、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PDMS-FM、GMFM-88、BBS和ADL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obath理念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SCP儿童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中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n=27)和对照组(n=23),治疗组进行物理治疗和作业疗法中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照组单纯进行物理治疗。疗程6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Brunnstrom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BI优于对照组(P<0.05),Brunnstrom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可提高偏瘫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络化终端指导下的早期家庭康复及姿势管理对0~6个月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脑瘫高危儿92例,将入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康复科门诊机构治疗,每天治疗时间为2 h,每周5 d;治疗组机构治疗时间频率同对照组,同时根据平时治疗情况进行网络化终端指导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包括运动方案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评估时间为初诊和3个月后,对患儿进行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和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抬头、翻身等粗大运动均有改善,GMFM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3.91±1.17)分vs(3.39±0.82)分,t=5.35,P<0.01];两组患儿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1.19±3.71)分vs(7.78±2.91)分,t=18.74,P<0.01]。结论网络化终端指导下的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的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组还采用高压氧疗法。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1、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2个疗程后,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2%)(P<0.05)。1个疗程后2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疗程后2组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IS)患儿智能结构变化对综合康复训练效果的判断价值,为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判断IS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7例IS患儿,依据监护人是否同意进行康复训练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拒绝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9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痉挛发作,康复组患儿再根据病情给予康复训练,记录治疗3月前后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言语能、适应性、社交行为5项指标发育月龄(DA)的差值和发育商(DQ)及其差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康复治疗前后发育商值的对比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发育商值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DQ值[康复组:(59.40±7.85)分,对照组:(52.88±9.50)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康复组:(67.32±7.61)分,t=6.861,P<0.05;对照组:(67.86±8.39)分,t=8.875,P<0.05],康复组患儿的适应性[(0.89±0.52)分]和社交行为[(0.79±0.54)分]较对照组[适应性:(0.50±0.38)分,t=1.946,P>0.05;社交行为:(0.56±0.42)分,t=1.066,P>0.05]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细动作[(1.34±0.62)分]评分高于对照组[(0.81±0.53)分,t=2.0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粗大运动[(1.42±0.56)分]、言语能[(1.32±0.48)分]和DQ差[(-7.92±5.03)分]较对照组[粗大运动:(0.75±0.38)分,t=3.091,P<0.05;言语能:(0.69±0.59)分,t=2.907,P<0.05;DQ差:(-14.99±4.78)分,t=3.3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S患儿智能结构变化能反映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IS患儿精神发育迟滞症状,尤其是粗大运动、精细动作和言语能方面。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 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和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病程3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Fugl-Meyer测试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3次平衡功能积分分别为2.71±2.42、8.74±2.02、10.28±2.35,MBI分别为20.66±13.45、67.72±18.90、80.55±16.33,对照组平衡功能为3.44±2.89、7.27±2.20、8.44±2.79,MBI为27.24±16.18、57.36±19.67、70.69±23.30;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平衡功能和ADL呈正相关(r=0.79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30 min/d,2组均5 d/周,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活动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及FTHUE-HK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THUE-HK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UE评分的提高分值(11.40±6.2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5.05±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RAT评分的提高分值(6.25±3.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3.25±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并作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启动时,其诱导的启动效应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组作业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组式作业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及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PDMS-FM各项评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面部与四肢按摩联合电刺激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将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头面部与四肢按摩联合电刺激法治疗,同时给予规范的康复护理指导。两组患儿采用发育筛查测验法(DST)测试其智力指数(MT)、发育商(DQ)及粗大运动功能试验量表(GMFM)的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分别为(79.28±2.20)、(73.44±1.21)、(36.25±4.66)分高于治疗前(71.24±2.22)、(65.07±2.54)、(23.14±4.4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3.57,~17.96,0.82;P〈0.01);同时,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72.14±2.09)、(68.24±1.98)、(28.65±4.8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04,7.85,3.84;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MT、D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7,P〈0.05)。结论头面部与四肢按摩联合电刺激法对痉挛性脑瘫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