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Tf)对p53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介入技术与Tf联合应用对基因治疗肝癌的双重靶向作用.方法 应用pCMV-myc-p53质粒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复合物,转染3种肝癌细胞株LM6、Hep3B、YY以及正常肝细胞株L02,以不同浓度Tf(0、10、25、50及100 μg)介导转染,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细胞株中p53表达情况,并对Tf影响p53转染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再建立兔VX2肝癌动物模型,经介入导管输注Tf-质粒-脂质体复合物,提取肿瘤组织蛋白,蛋白印迹法检测P53表达.结果 4种细胞应用p53-脂质体复合物以及不同浓度Tf转染后48 h的蛋白印迹法检测,发现Tf在10~100 μg可明显增强p53-脂质体的转染效率,且转染效率随Tf浓度增加而增强.动物模型组织提取蛋白检测结果,显示Tf明显增强P53蛋白表达.结论 Tf能增强脂质体-基因转染,介入技术与Tf联合双重靶向对肝癌的基因治疗具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 ,肝癌的癌基因谱已逐渐明朗。肝癌的基因治疗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并对介入医学在肝癌基因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展望。癌基因治疗策略肝癌是多基因突变引起的 ,基因治疗的原则、目的和基因的选择比较复杂 ,常用的肝癌基因治疗策略有以下几类。1.免疫性基因治疗现代肿瘤免疫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恶性转化细胞逃避了机体的免疫监视 (免疫逃逸 ) ,从而在机体内自主快速生长的结果。肿瘤…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动脉注入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以兔VX2肝癌模型为对象,探讨经导管动脉注入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及转染和表达情况.方法 将pCMV-myc-p53质粒、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以及pCMV-myc-p53和LipofectAMINE的复合体分别注入兔VX2肝癌模型的肿瘤供血动脉,并提取肿瘤组织蛋白,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基因转染及其表达.以不同量的pCMV-myc-p53与LipofectAMINE形成的复合体分别注入兔VX2肝癌模型的肿瘤供血动脉内,同法检测基因的转染及其表达.结果 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经动脉途径成功转染了兔VX2肝癌模型的肿瘤组织并进行表达,其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基因导入,基因的量与转染效率之间存在量效关系.结论 经动脉途径导入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是可行、有效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细胞转化,导致癌变。通过特异性途径及载体人工导入野生型p53基因可以使肿瘤局部高表达野生型p53基因,野生型p53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目前,p53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及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p53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现状及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 ,基因治疗是生物治疗的主要内容 ,该领域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p5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该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和趋势作一综述。1 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  p53基因是  相似文献   

6.
p53基因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细胞转化,导致癌变.通过特异性途径及载体人工导入野生型P53基因可以使肿瘤局部高表达野生型p53基因.野生型p53基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目前,p53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及临床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p53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现状及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adenovirus p53,Ad-p53)已被用于与多种局部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肿瘤.本文介绍在肝癌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Ad-p53,应该重点研究两者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提出瘤内注射是首选的基因给药途径,建议单个肿瘤注射Ad-p53的最低用量,以及注射Ad-p53后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介绍以p53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有好几种理论基础,有些方法甚至相互对立,因此在治疗前须先明确要对p53进行激活还是抑制.最后提出应用Ad-p53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应慎莺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Ad-p53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抑瘤效果及对兔VX2肝癌中p53/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4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经股动脉途径行肝固有动脉插管,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水化碘油(A组)、Ad-p53(B组)、Ad-p53 水化碘油(C组)。术后1周处死动物,取肿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53/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1周后,各组肿瘤体积均增大,但A、B、C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B组与C组的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表达趋势与MMP-2蛋白一致,p53与MMP-2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Ad-p53介入栓塞治疗兔VX2肝癌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减少转移;p53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肿瘤转移潜能增加,增殖能力增加;MMP-2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着肿瘤的高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9.
抑癌基因p53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珊文 《武警医学》2007,18(4):245-248
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人的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其对象主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针对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病例最多,占70%左右。通过腺病毒介导将人正常p53基因导入人体肿瘤细胞。以纠正p53基因的缺陷,发挥治疗作用,被称为替代性基因治疗,现探讨如下。1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肝癌的介入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被公认为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癌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迄今为止,其疗效尚难以完全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与TACE治疗后肝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关.随着基因工程和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经介入方法行基因治疗已渐成雏形并正走向临床,被称为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为介入放射学发展开辟了新领域[1].笔者对目前经介入途径行基因治疗肝癌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YNZ22基因杂合缺失(LOH)及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作用,应用PCR-RFLP、PCR-SSCP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不同类型肠化生组织中YNZ22基因LOH、p53基因素5-8外显子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结果显示,YNZ22 LOH率为19.4%(6/31),p53突变率为29.8%(14/47),p53蛋白表达率为10.0%(6/60)。将肠化生分为Ⅰ、Ⅱ、Ⅲ型,发现Ⅲ型肠化生中p53突变率及其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和27.8%(5/18),无显著高于Ⅰ(18.2%)、Ⅱ型肠化生(2.4%)(均P<0.05)。p53蛋白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YNZ22 LOH与p53突变及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YNZ22基因LOH及p53基因异常可能在胃粘膜肠化生的发生及其癌变中起一定作用,p53基因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2.
梁喜林  郑晓芙 《武警医学》1999,10(4):196-198
目的通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ras、p53基因的突变状况,探讨基因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法检测4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H—ras第12位密码子及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的状况。结果2例出现ras基因突变。16例出现p53基因突变(381%)。基因突变与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结论突变的ras、p53基因可能共同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与进展。突变的p53基因与食管癌的发展与转移有关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3.
食管反流大鼠肿瘤诱发过程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反流状态下食管肿瘤诱发过程中 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选用SD大鼠进行不同手术 ,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 (G组 )、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 (D组 )、胃十二指肠混合液食管反流 (DG组 )及无反流对照 (C组 )模型 ,于术后 4周开始注射食管致癌剂甲基戊基亚硝胺 (MANA) ,共 15周 ,于术后 2 0、2 6、40周分批取得食管组织 ,进行基因组DNA抽提 ,合成 p5 3基因的第 5、6、7、8外显子的 4对引物 ,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变性后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CR SSCP) ,电泳后凝胶以硝酸银染色。结果显示PCR扩增未见 p5 3基因缺失。 2 0周时D组及DG组各有 1只 (10 % )标本检测出p5 3突变。此后随时间延长各组突变增加 ,40周时D组 (31 6 % )、DG组 (33 3 % )的突变率显著高于C组 (15 4% )和G组 (11 7% ) ,P均 <0 0 5 ,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提示十二指肠内容物食管反流可导致食管粘膜上皮p5 3基因的突变率增加 ,这可能是它促进食管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而单纯胃液反流不增加食管的 p5 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一些规律性的基因变化已在胃肠道肿瘤中被发现。涉及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基因事件包括三个抑癌基因位点(p53,Dcc,apc/mcc)异常和一个原癌基因(ras)点突变激活。p53突变,ras癌基因突变,两个生长因子家族的癌基因(EGFR,c-erbB-2)扩增和超表达,癌蛋白P21的异常表达,某些染色体位点的缺失,则与胃癌的演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转化过程中p53基因的改变。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结果 分析发现在细胞转化过程中,p53基因发生重要改变,照射后早期传代细胞中,p53外显子7就发生碱基突变,经酶切分析为249密码子的改变,外显子5/6在照后20代细胞内开始丢失,并经Southern杂交证实,以上改变均在转化过程中持续存在;而外显子8/9未见变化。结论p53基因外显子5、6、7是α粒子对DNA损伤的重要靶位点,在α粒子诱发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 C E A 及 P53 蛋白在162 例卵巢粘液性肿瘤中表达状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 例良性肿瘤,58 例临界性腺瘤,42 例恶性肿瘤中 C E A 及 P53 蛋白的表达。结果:62 例良性肿瘤中, C E A 阳性者6 例(9 .68 % ) , P53 全部阴性;58 例临界性腺瘤中, C E A 阳性者54 例(93 .1 % ) , P53 阳性者10 例(17 .24 % ) ;42 例恶性肿瘤中, C E A 阳性者40 例(95 .23 % ) , P53 阳性者23例(54 .76 % ) 。分别与良性肿瘤间经χ2 检验,除临界性肿瘤 P53 阳性标记 P< 0 .025 外,余均 P< 0 .01 ,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部分临界性肿瘤应属恶性,且 C E A 阳性标记者易发生种植及转移。在卵巢粘液性肿瘤由良性向恶性转化过程中, P53 蛋白的表达,提示了 P53 基因突变参与了这一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cirrhosis on the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scinti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We have therefore studied the findings on ultrasound and scintigraphy in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Fourteen had HCC and cirrhosis, 13 had HCC but no cirrhosis, 53 had cirrhosis but no HCC and 31 had evidence neither of cirrhotic nor malignant liver disease. The accuracies of a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HCC on ultrasound and scintigraphy in the absence of cirrhosis were 85% and 66% respectively (NS), but fell (significantly in the case of scintigraphy: p less than 0.05) to 80% and 31% respectively in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p less than 0.01). The poorer performance of scintigraphy in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was a result both of its lower sensitivity (50% compared with 85%) and the greater frequency of false positives (28% vs 5%: p less than 0.001). The accuracy of a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of HCC on scintigraphy in the absence of cirrhosis was 96% but fell to 84% in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whereas on ultrasound it remained the same (96%). In conclusion, we recommend ultrasound in preference to scintigraphy as a more accurate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HCC in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urpose: This review addresses how mutation of the TP53 gene (p53) and ultraviolet light alter the behavior of normal progenitor cells in early epidermal preneoplasia. Conclusions: Cancer is thought to evolve from single mutant cells, which expand into clones and ultimately into tumors. While the mutations in malignant lesion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preneoplasia, and how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drive expansion of mutant cell clones. Here we review the evidence that ultraviolet radiation not only creates new mutations but drives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e numerous p53 mutant clones found in chronically exposed epidermis. Published data is reconciled with a new paradigm of epidermal homeostasis which gives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mutant cells. We also consider the reasons why so few mutant cells progress into tumors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ancer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9.
p16缺失/突变与周围型肺癌CT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抑癌基因p16缺失/突变的检测,并将其与鳞癌和腺癌的病理表现、CT表现相联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CT征象。资料与方法:63例肺内肿瘤样病变,行普通CT和HRCT检查。利用PCR-SSCP法检测病变p16 exon2缺失/突变。结果:鳞癌和腺癌间p16 exon2缺失率/突变率无差异。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低者p16exon2缺失率/突变率明显增高(P<0.05);有短毛刺、棘突、空泡征、胸膜凹陷、灶周短线影的鳞癌和腺癌p16 exon2缺失率/突变。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结论:鳞癌和腺癌p16缺失/突变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16缺失/突变可作为评价肺鳞癌和腺癌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具有棘突者p16缺失率/突变率明显增高,是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最有诊断价值的征象,其次为短毛刺、空泡征、灶周短线影和胸膜凹陷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人膀胱肿瘤之间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对58例膀胱肿瘤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突变后的P53蛋白阳性率为27.6%。显色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上(87.5%),少部分在胞浆内(12.5%)。它的阳性率在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与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密切,是判断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