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玮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06-60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及Hp检测,观察肝硬化患者内镜下胃黏膜形态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内镜下可见胃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糜烂及浅表溃疡形成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Hp检测阳性率为80.6%。结论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胃黏膜屏障受损、攻击因子Hp持续存在、生理应激因素等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溃疡病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幽门螺杆菌相关性上胃肠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的发现是近20年中最重要的医学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Hp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Hp的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现已确认,Hp与上胃肠道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病;③MALT淋巴瘤;④胃癌。所以Hp感染治疗的研究一直是Hp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毒素及其与临床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红  杨桂彬  胡伏莲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7):2659-2662
自1982年Warren等成功地在人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确认Hp与4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恶性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正式将Hp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Hp的致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认为Hp的致病机理包括:Hp的定植,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宿主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以及Hp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常等。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评价与诊断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及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常规检测Hp并根除Hp感染是治愈胃炎和溃疡、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一、Hp主要诊断方法及其分类Hp感染的诊断有多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依据其对受检者的创伤、检测的原理和意义有如下分类方法。1 按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或创伤大小主要分为二类 :侵入性诊断方法和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是依赖胃镜活检的方法 ,包括 :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胃黏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Hp培养、Hp基因检测方法 (如PCR、寡核苷酸探针杂交等 )。而…  相似文献   

5.
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Hp呈螺旋形,有鞭毛、适应性的酶和蛋白,这使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定植和生存。Hp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能破坏胃黏膜屏障,还能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H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3):1409-1410
幽门螺杆菌 (Hp)是一种能长期定植于胃黏膜的致病菌 ,自然感染以后机体免疫反应并不能根除Hp ,而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免疫性病理损害。现已确认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以及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所以 ,Hp感染与治疗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10年来 ,Hp感染的治疗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 ,Hp感染的治疗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和难题。Hp的根除治疗必须多种抗生素联用 ,时间至少 1周 ,价格昂贵 ,而且 ,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增加 ,以致Hp的根治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全球有 5 0 %的人口感染Hp ,我国是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见几种上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几种常见上胃疾病的内镜检查病例,分别取胃镜活检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Hp感染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起先导作用。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起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PCR检测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48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Hp)。结果对于胃黏膜Hp而言,组织学检查和PCR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胃黏膜Hp阳性的36例患者中,唾液标本的检出率为72.2%(26/36)。在胃黏膜Hp阴性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唾液Hp呈阳性(16.7%)。提示口腔感染可能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PCR检测唾液Hp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Hp诊断方法,适用于Hp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黏膜结节样隆起与幽门螺杆菌(Hp)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胃镜检查阳性367例,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及1分钟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参照直观模拟评分图给予分级比较。同时给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予以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294例(80.11%),在正规根除Hp治疗1-2个月后复查胃镜,结节样隆起消失28l例(95.58%),明显减轻13例。病理提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问为大量淋巴细胞侵润,异型增生127例(34.60%),癌变5例(1.36%)。结论:慢性胃炎胃镜下结节样隆起改变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是治疗该类胃炎较为有效的手段;长期HP感染部分病例将导致胃黏膜萎缩及癌变。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为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Hp在组织切片中呈弯曲,S型,紧密黏附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或存在于黏液中。人的胃黏膜是Hp的自然定植部位,它通常定植于胃窦、胃体、胃底黏膜的表面或小凹内,尤以胃窦部最多。Hp感染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尽管采用抑酸剂和根治Hp为主的内科方法已成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在溃疡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穿孔、梗阻等或内科治疗无效时,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必须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关系。方法对我院412例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用胃黏膜石蜡切片行亚甲蓝染色检测Hp的感染情况。结果Hp阳性351例,感染率为85.2%。其中:胃溃疡10例,占100%,萎缩性胃炎193例,占86.2%,浅表性胃炎120例,占80.0%,滤泡性胃炎28例,占100%;男199例,占86.1%,女152例,占84.0%;60岁及以上老年人51例,占92.7%,60岁以下300例,占85.4%。结论Hp感染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差异不显著,萎缩性胃炎略高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及滤泡性胃炎Hp感染率高,Hp阳性率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意见》解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也就是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Warren及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一种弯曲形或S形的细菌,即现在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24年来人们对Hp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Hp的发现使人们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许多上胃肠遒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已经确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近年来还发现Hp与某些胃肠道外疾病相关。因此,Hp感染的治疗成为了Hp研究领域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有效根除Hp对于预防Hp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尚无一个简单、有效、经济、无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耐药率低的理想药物。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符合上述要求的更为理想的抗Hp新药。已有研究证实壳聚糖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可调节Th1和Th2反应平衡,因此它可能对Hp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起作用,从而减轻Hp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这将优于经典的抗生素三联和四联疗法。但是有关壳聚糖抗Hp作用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前期研究已证实它在体外有抗Hp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壳聚糖体内抗Hp作用及其对胃黏膜炎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公认,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抗Hp药物治疗这类疾病。实践表明,根除Hp不仅使胃炎缓解、溃疡愈合,而且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甚至使其得到根治。近年来的研究还证实Hp是胃癌演变模式的启动因子,在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有学者对此观点持异议)。但Hp的致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Hp与氧自由基相互关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虽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已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临床实践中发现Hp阴性溃疡的发病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已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我科2004年1~7月份,幽门螺杆菌阴性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病53例作临床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18例胃癌与Hp的关系,旨在探讨Hp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收治的18例胃癌患者进行观察,证实Hp在胃癌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结果 18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12例(66.%),其中胃体癌形成6例,Hp阳性4例(66.7);贲门癌2例,HP阳性1例(50%);胃窦或幽门癌7例,Hp阳性5例;胃体癌6例,Hp阳性4例(667%)。结论 幽门螺杆茵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小晋  程远  王玘 《北京医学》2004,26(3):198-198
为探讨残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我们对2000至2003年经胃镜检查的4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确认幽门螺杆菌(Hp)与上胃肠道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①慢性胃炎;②消化性溃疡;③胃癌;④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癌、粘膜淋巴瘤。但Hp隐藏在胃粘液屏障下,阻止了抗生素的进入,因此根治Hp感染有相当的难度。到目前为止,还无理想的根治Hp感染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短期疗法(周末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对CD44v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螺杆状幽门螺杆菌(Hp)及其球形体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对CD44v6表达的影响。方法幽门螺杆菌及其球形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生培养,免疫组化、RT-PCR检测CD44v6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螺杆状Hp及其球形体感染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诱导CD44v6的表达与上调,且螺杆状Hp与球形体诱导CD44v6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杆状Hp及其球形体感染导致胃黏膜CD44v6表达增加,提示CD44v6在Hp相关性胃炎、胃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Hp球形体在Hp治疗复发的流行病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