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探究CT,MRI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来促进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进一步科学性诊治,找到有效实际的疗法,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检查方法 :CT检查20例,MRI检查20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结果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中CT表现以大小范围不等片状低密度为主,多分布于额、颞、顶皮质、皮质下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常为多发。单侧发病范围较大时,有明显占位效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与同时做CT检查者比较,MRI显示病变更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以无明显强化为主。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中CT未显示病灶,但MRI均发现病灶,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2例。结论 MRI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CT、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紧密结合,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正确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2例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影像诊断价值。结果:通过DR对病变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54例(75.00%),通过CT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70例(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86,P0.05),CT与DR相比,更有优势,且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100%。在不同鼻咽癌位置中,CT对于颅底骨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放射的DR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9,P0.05)。经过临床观察,CT诊断的临床分期在Ⅳ期患者中的临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9.44,P0.05)。结论:DR可以初步诊断鼻咽骨质破坏,CT能更清楚地显示鼻咽部位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脊柱侵袭性血管瘤是脊柱血管瘤的一种临床类型,仅占脊柱血管瘤的1%;少数侵袭性血管瘤并无典型影像学特征,难以与其他类型血管瘤鉴别,因此诊断难度增加,就本院收治的1例儿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柱侵袭性血管瘤。结果:病理活检显示为T8椎体侵袭性血管瘤。结论:脊柱侵袭性血管瘤在脊柱血管瘤中的占比小,CT和MRI是主要的影像检查手段,CT显示骨质破坏更具优势,MRI可清晰显示病灶及受累范围,但MRI信号表现多样,与病变组成成分所占的比例有关,不典型病例的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滑膜肉瘤X线、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13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1例位于左肺上叶;X线、CT显示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骨化或钙化,3例出现相邻骨骨质破坏,4例邻近骨受压骨吸收。3例肿块MRI表现为卵圆状、分叶状团块,边界清晰,信号均一,T1WI与肌肉信号相同,T2WI呈明显高信号;8例肿块在T1WI为"三重信号",T2WI压脂像见"铺路石"征;T1序列增强扫描,5例均表现为肿块内絮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间隔明显强化。结论:①滑膜肉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②对于滑膜肉瘤,X线、CT联合MRI可更全面显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肿瘤定性和鉴别。  相似文献   

5.
王刚  雷鸣  于韬  刘凡  路鹏 《当代医学》2011,17(34):39-40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在全身脏器恶性肿瘤脑转移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临床诊断为全身恶性肿瘤脑转移瘤的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47岁.所有53例患者均进行高场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在图像工作站上对所病变的MRI影像进行观察,重点观察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学特征、信号特征和强化方式.结果 本组脑转移瘤病例53例,共检出77枚病灶.其中,在MRI平扫影像上,有49例患者的54枚病灶得以显示;在MRI增强扫描影像上,有53例患者的77枚病灶得以显示.病变平均直径约24mm.在MRI平扫影像上有49例得以显示,共检出病灶54枚.在T1WI影像上,3枚表现为稍高信号(5.56%),22枚表现为等信号(40.74%),29枚表现为稍低信号(53.70%);在T2WI影像上,2枚表现为高信号(3.70%),26枚表现为稍高信号(48.15%),13枚表现为等信号(24.07%),4枚表现为稍低信号(7.41%),9枚表现为混杂信号(16.67%).本组脑转移瘤病例53例,在MRI增强扫描影像上全部得以显示,共检出病灶77枚.与MRI平扫影像对比,高度强化39枚,占50.65%;中等度强化20枚,占25.97%;轻度强化2枚,占2.60%;不均匀强化16枚,占20.78%.在MRI增强扫描上,脑转移瘤出现环状强化者51枚,占66.23%;出现点状强化者20枚,占25.97%;出现其他形态强化者6枚,占7.79%.同时,46枚病灶周围出现明显的水肿,占59.74%;19枚病灶周围可见脑脊液/血管间隙改变,占24.68%.结论 应用高场强MRI增强扫描诊断全身脏器恶性肿瘤脑转移,方法简便,诊断准确,不失为诊断脑转移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的MRI影像特征,加深认知并提高其影像学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 6例腺肉瘤中有5例位于宫腔,1例位于宫颈;3例瘤体内可见多发微小长T1长T2囊泡影,2例瘤体内可见流空血管影。瘤体强化曲线均为Ⅱ型曲线,强化比值(病变/肌层)位于0.45~0.90之间,其中瘤体强化程度随瘤体最大径增加而增加。ADC值位于(0.565~0.900)×10-3 mm2·s-1之间,中位数ADC值为0.854×10-3 mm2·s-1。结论子宫腺肉瘤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典型特征表现为肿块型,边界清晰锐利,瘤内不均质,瘤内多见多发微小囊泡影,瘤内血供丰富,甚至可见流空血管影,DWI信号较高,ADC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重庆医学》2011,40(19):1904-1906,190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有3例两项均检查)。结果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巨细胞瘤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腱鞘囊肿1例,错构瘤1例,骨样骨瘤1例,脂肪瘤1例。影像学表现显示出其各自的相对特征。结论距骨或跟骨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征象,还能补充X线平片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X线平片、CT、MRI表现。结果:3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1例位于左肺上叶;X线、CT显示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多不均匀,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骨化或钙化,3例出现相邻骨骨质破坏,4例邻近骨受压骨吸收。3例肿块MRI表现为卵圆状、分叶状团块,边界清晰,信号均一,T1WI与肌肉信号相同,T2WI呈明显高信号;8例肿块在T1WI为“三重信号”,T2WI压脂像见“铺路石”征;T1序列增强扫描,5例均表现为肿块内絮片状明显不均匀强化,间隔明显强化。〖HTK〗结论:〖HTSS〗① 滑膜肉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② 对于滑膜肉瘤,X线、CT联合MRI可更全面显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肿瘤定性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MRI和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弦搜集脑卒中累及单侧大脑半球锥体束的病变并继发WD病例54例,均行常规则MRI(T1WI、T2WI、FLAIR)及CT平扫,并对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结果在原发病变基础上,可见继发病变均沿锥体束方向分布;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MRI表现为等或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稍高信号,早期DWI呈高信号,中晚期DWI呈等信号;变性晚期MRI及CT均显示伴有患侧大脑脚及桥脑萎缩。结论脑卒中累及锥体束可导致锥体束继发性wallerian变性,结合WD的病变特点及其影像表现,诊断不难,而且MRI对该病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行CT及MI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31例,上颌窦20例,蝶窦2例,无法辨别起源7例。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42例),密度均匀(46例)的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骨质破坏(43例),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MRI表现:肿瘤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12例),T2WI呈稍高信号(14例),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淋巴瘤具有典型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1例均行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1)21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10例同侧筛窦或鼻腔受累,11例窦壁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2)CT显示19例(90%)上颌窦炎性病变中央见斑点样钙化,与窦壁无关,为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脚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r。  相似文献   

13.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综合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综合影像资料,18例均行常规CT和MRI平扫,6例行减影法多层螺旋CT脑静脉成像(MSCTV),13例行磁共振对比增强三维脑静脉减影法成像(3D CE-MRV),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8例CVST患者中,经影像学检查发现上矢状窦CVST8例,横窦2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均受累2例。6例(33.3%)CT平扫可提供重要的影像表现,尤其是MSCTV更为直观。18例CVST患者MRI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血栓的不同信号,13例可见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间接征象。15例3DCE-MRV检查均发现CVST的血栓征象(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2例行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诊断。结论影像综合检查对CVST的早期发现、确诊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充分认识病毒性脑炎多样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CT检查12例,MRI检查2例,CT和MRI均检查6例,增强检查9例。结果CT表现以大小范围不等片状低密度为主,多分布于额、颞、顶皮质、皮质下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常为多发。单侧发病范围较大时,有明显占位效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与同时做CT检查比较,MRI显示病变更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以无明显强化为主。结论CT、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紧密结合,能为病毒巨脑炎的正确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图像资料。重点观察病变部位、侵犯范围、CT密度、骨质破坏、MR信号特点、强化程度以及周边软组织和淋巴结的累及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CT值介于42~69 Hu。8例伴浸润性骨质破坏,未见肿瘤灶内钙化灶形成。16例行鼻窦MRI检查,T1加权像均呈等信号,其中13例信号均匀,3例信号不均匀。12例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其中10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12例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鼻腔鼻窦淋巴瘤的范围,部分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CT、 MRI及超声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 CT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密度2例,边界不清; MRI平扫T1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压脂序列信号变化不明显, T2WI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较均匀明显强化5例(出血区无强化),不均匀中等强化2例,门脉期略有下降,延迟期呈等密度。4例可显示假包膜轻度强化。彩超均为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周围无声晕,多普勒病灶周边及内部见较丰富的门脉样血流及低速动脉样血流2例。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MRI显示特征性表现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的特征,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曲霉菌病15例,毛霉菌病5例,隐球菌病3例。单侧发病19例;双侧4例;全部病例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鼻窦的6例。病变窦腔均表现为密度增高,cT值平均约为65HU;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钙化影20例,CT值约为105-210Hu;出现鼻窦骨质破坏8例;窦壁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者15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单侧上颌窦为主,常伴有钙化病灶,可出现鼻窦窦壁骨质破坏、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