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椎旁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的肌肉损伤、炎症反应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9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接受不同入路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及手术后1、3天时,采集血清并检测肌酶、炎症反应分子、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时血清中Myo、CK、LDH、TNF-α、MCP-1、HMGB-1、CRP、IL-1β、TRACP5b、RANKL、CTX、NTX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OC、OPG、PICP、PIN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经皮微创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更为有效地减轻肌肉损伤及炎症反应,同时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8):1077-1080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32例,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15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17例两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creatinine kinase,CK)水平。结果: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为(91.7±7.5)min,短于后正中入路组(107.5±7.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旁肌间隙组手术出血量为(276.7±18.9)mL、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357.5±32.7)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 椎旁肌间隙组分别为3.5±0.5分、2.0±0.6分、0.8±0.8分,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4.8±0.8分、2.7±0.8分、1.8±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组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值586.0±23.0 IU/L、412.0±25.9 IU/L分别低于后正中入路组1232.0±63.8 IU/L、844±48.3 IU/L(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术后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观察组接受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均较前提高,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椎旁组与微创组,椎旁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情况,对两组患者气胸、膈疝、内脏器官的损伤等手术入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椎旁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1±2.1d)d高于微创组(6.2±1.3)d,椎旁组手术时间为(54.3±4.7)min明显低于微创组的(78.5±5.2)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治疗后2周、12个月、末次VAS评分分别为(5.3±0.4)分、(2.6±0.8)分、(2.0±0.4)分,与术前(8.8±0.7)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治疗后2周、12个月、末次VAS评分分别为(5.7±0.3)分、(2.4±0.7)分、(1.7±0.7)分,与术前(9.1±0.6)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外科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等优点,但前者在手术时间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选择传统后正中入路,试验组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微创与传统切开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手术组合传统手术组。其中微创组30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传统组30例行传统切开螺钉内固定术,分析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术后三次访视记录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随访3月VAS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微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在术前、术后第1天、1月VAS评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术前术后各影像学指标等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两组之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传统切开手术方式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上能取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固定效果,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病人9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2例,应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6例,应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2组病人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术后疗效肯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73例,其中Wiltse入路44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9例,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4分,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定全部为Frankel E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的临床疗效。 结果73例患者中,65例患者得到随访,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6~45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现象。 (1) 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肌酸激酶、VA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总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间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及后凸畸形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肌酸激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形态良好,传统组多裂肌形态消失,被无规则疤痕组织取代。 结论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胸腰椎骨折进行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微创手术组,选择同期胸腰椎骨折进行传统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传统切开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传统切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影像学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情况。 结果 微创手术组的年龄、性别和胸腰椎损伤部位和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的出血量和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切开组(P<0.05),微创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切开组(P<0.05)。2组术后伤锥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伤锥前缘高度(P<0.05),2组术后伤椎后凸角θ和Cobb角θ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功能障碍指数评分(P<0.05)。 结论 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对胸腰椎骨折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微创手术治疗比传统切开手术治疗损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节段微创通道下Wiltse间隙入路与传统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伴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不伴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20例采用微创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23例采用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组);2组均为伤椎短节段固定。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戴支具离床时间及术后48 h肌酸激酶值;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式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并计算术前后伤椎矢状位指数及侧位片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1月(8~20月)。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戴支具下床时间、术后48 h肌酸激酶数值均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1~3 d 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3月 ODI指数优于传统组(P<0.05)。2组术前后伤椎矢状位指数和侧位片Cobb角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微创通道下Wiltse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少、损伤小、早期下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