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52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各26例。观察两组药物达Ramsay分级IV级所需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用药前及用药后1 h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结果丙泊酚组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均较咪达唑仑组短(均〈0.01)。使用前后两组HR、R及Sp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0.05)。结论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ICU中镇静治疗安全有效;而丙泊酚起效时间短,撤药后苏醒快,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50名CABG术后进入ICU,并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镇静。两组患者按需要使用芬太尼镇痛。患者的纳入标准包括:年龄40~60岁、血流动力学稳定、射血分数大于40%。主要观察指标为镇静深度,由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表示。其余指标包括气管拔管前连续监测得到的有创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气和呼吸机通气参数。结果异丙酚组和咪达唑仑组的镇静深度大致相同(RSS=4.5 vs RSS=4.7,P=0.295),但是咪达唑仑组的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大于异丙酚组(12.5mg/h vs 4mg/h,P=0.004)。两组间平均动脉压(P=0.510)和心率(P=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丙酚组患者的平均拔管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患者(102±27min vs 245±42min,P=0.019),但两组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5h vs 36.3h,P=0.240)。结论异丙酚能为CABG术后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镇静,能够明显减少镇痛药的需求量,并缩短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3.
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②方法 诱导量:咪达唑仑组0.1~0.2mg/kg,丙泊酚组1~2mg/kg,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联合用药组0.1mg/kg+丙泊酚1mg/kg;维持量:咪达唑仑组0.04~0.16 mg/(kg·h),丙泊酚组0.5~4mg/(kg·h),咪达唑仑+丙泊酚组咪达唑仑0.08mg/(kg·h)+丙泊酚1~2mg/(kg·h).③结果 咪达唑仑+丙泊酚组在药物起效时间、达到满意深度时间、恢复时间及清醒后再入睡率等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联合应用,镇静效果满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费用,是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用于ICU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恩霞  董补怀  李靖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378-1379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在ICU镇静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入住ICU的患者60例,分为A、B两组,给予药物镇静。A组(异丙酚组,n=30):负荷剂量0.025~1.0mg/kg,维持剂量0.5~4.0mg/(kg.h);B组(咪达唑仑组,n=30):负荷剂量0.03~0.3mg/kg,维持剂量0.03~0.2mg/(kg.h)。对于疼痛者给予镇痛治疗。采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系统,以Ramsay~级为镇静目标。观察两组药物镇静起效时间,达到满意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镇静前、后30min,镇静期间HR、MAP、SPO2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镇静效果满意,药物起效时间无差异,达到满意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用药早期有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情况,B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不明显。两组患者在用药30min后、镇静期间、苏醒时MAP、HR、SPO2变化于用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结论:异丙酚和咪达唑仑是ICU安全而有效的镇静剂,两种药物均能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躁动、人机对抗,保证有创诊断、治疗操作的顺利完成,为患者器官功能恢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中应用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我院ICU收治的10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0例,A组使用咪达唑仑镇静,B组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结果 A组患者达镇静满意时间显著短于B组患者(P〈0.05),而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后唤醒所需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患者的镇静满意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起效较慢,但唤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镇静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就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的效果进行研究及探讨。方法:选择我院ICU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8例需镇静的患者,依据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4例。实验组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参照组予以异丙酚进行镇静,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心率、动脉压的波动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时间、镇静持续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动脉压对比参照组更加稳定,经统计P0.05。结论:应用咪达唑仑对重症监护患者进行镇静具有显著效果,且不会对心率、动脉压产生严重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ICU患者合理镇静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ICU、镇静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VIP、CNKI、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1996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在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个文献,共计1 633例患者,其中,右美托咪定组900例,咪达唑仑组73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与咪达唑仑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WMD=-1.90,95%CI(-1.96,-1.83),P〈0.01],ICU住院时间较短[WMD=-1.70,95%CI(-1.79,-1.60),P〈0.01],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和停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安全性: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RR=0.29,95%CI(0.13,0.62),P=0.002],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及需干预的心动过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咪唑安定缩短,谵妄的发生率更低,右美托咪定为ICU患者镇静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患者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64例重症监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对照组采用异丙酚镇静。结果:镇静后,观察组的Ⅲ级、Ⅵ级镇静率分别为50.00%、4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18.7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镇静期间的心率、血压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苏醒快,镇静效果良好,且能有效保持患者镇静期间生命体征的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莉娟 《中外医疗》2012,31(25):93-94
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效果,及它们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ICU呼吸机治疗的患者35例,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组18例,咪达唑仑组17例,丙泊酚组2.0mg/kg静脉诱导,咪达唑仑组0.05mg/kg静脉诱导,然后均改为微量泵持续注入,根据镇静分级调整用量,以Ramsay分级,维持镇静深度为4级,观察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镇静治疗前和镇静深度4级时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起效时间丙泊酚组为(37.2±7)s,咪达唑仑组为(50±10)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组为(39.7±10)min,咪达唑仑组为(98±8)min,(P〈0.05)。两组患者的镇静程度随用药量增加而加深,维持镇静4级时心率和血压均下降,丙泊酚组较咪达唑仑组更加明显。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中,丙泊酚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咪达唑仑,且能明显降低心率和血压,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镇静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咪达唑仑与右美托咪啶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咪达唑仑组(n=60)和右美托咪啶组(n=60),分别比较两组镇静效果,用药前后的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撤机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咪达唑仑组镇静有效率95.00%(57/60)与右美托咪啶组镇静有效率96.67%(5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动脉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均较用药前改善(P0.05),而用药后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撤机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相当,并且右美托咪啶可缩短停药后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撤机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无呼吸抑制,不良反应较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每日唤醒期间实施的特殊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多发伤患者,术后转入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并持续实施芬太尼和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唤醒组给予每日唤醒策略,并在此期间实施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唤醒组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行每日唤醒策略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龚健  李宁江  罗旭  桂水清 《海南医学》2011,22(10):86-88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B组(丙泊酚组)以0.5~2mg(/kg·h)的输注速度维持目标镇静深度(Ramsay评分2~5分);M组(咪唑安定组)以0.05~0.1mg(/kg·h)的输注速度维持同样的目标镇静深度,两组均复合芬太尼0.5μg(/kg·h)的输注速度镇痛。记录Ramsay评分、TSS评分、Prince-Henry评分,心率(HR)、无创平均动脉压(MBP)、脉氧饱和度(SpO2)、总镇静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芬太尼用量、不良事件。结果总镇静时间、芬太尼用药量、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B组短于M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吸痰操作给药前(T1)、操作中(T2)、操作后5min(T3)的MBP、HR、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均能为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B组停药后苏醒时间短于M组。  相似文献   

13.
Propofol (2,6,di-isopropylphenol) was given by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to provide sed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in 30 patients and its effect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idazolam given to a further 30 patients. Propofol infusion allowed rapid and accurate control of the level of sedation, which was satisfactory for longer than with midazolam. Patients given propofol recovered significantly more rapidly from their sedation once they had fulfilled the criteria for weaning from artificial ventilation and as a result spent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time attached to a ventilator. There were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in either group. Both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 considered the propofol infusion to be superior to midazolam in these patien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opofol is a suitable replacement for etomidate and alphaxalone-alphadolone for sedating patients receiving intensive ca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ICU镇静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麻腹部手术后保留气管插管转入ICU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M组,20例).D组予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μg/kg经中心静脉泵注射20min,每1h依据Ramsay评分调整药物泵入剂量为0.2~0.7μg/(kg.h);M组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5mg/kg静脉1min推注完,根据不同镇静程度维持剂量为0.02~0.1mg/(kg.h).每2h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当NRS评分〉4分时,加用芬太尼1μg/kg.达到脱机条件者拔出气管导管.比较2组患者的镇静效率,芬太尼用量,停药后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心血管事件及谵妄发生率.结果D组镇静效率明显高于M组(P〈0.05);与M组比较,D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停药后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ICU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好,易唤醒,可缩短拔管时间,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谵妄发生率低,是较理想的ICU镇静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在ICU危重病患者镇静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采用异丙酚恒速静脉输注,先静脉注射异丙酚1.5 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以1 mg/(kg.h)静脉输注;B组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初始靶控血药浓度设定为0.3μg/mL.每30 min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若Ramsay镇静评分小于或大于4级,A组则输注速率增加或减少0.3 mg/(kg.h),B组则调整靶浓度增加或减少0.1μg/mL.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Bp)、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及心率(HR),比较两种异丙酚输注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镇静效果及用药量.结果两组异丙酚输注方法,均在镇静诱导后MBp、SV、CO和CI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HR)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均无明显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过程中B组Ramsay镇静评分4级所占比例(59%)高于A组(43%)(P〈0.05),B组用药量(459±186)mg少于A组(781±225)mg(P〈0.05).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重症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与传统的恒速输注相比,镇静效果更好,用药量更少.  相似文献   

16.
邹健金  王家珍  张玲莉 《西部医学》2013,(12):1800-1801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ICU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 将60例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除镇静药物不同外,其余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决定,比较二者的镇静效果.结果 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在镇静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方面优于咪达唑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等三个方面均优于咪达唑仑,但二者在镇静深度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连枷胸并肺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连枷胸并肺损伤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18例和咪达唑仑组18例。右关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ug/(kg·h)经静脉泵注射20min,维持剂量0.2ug-0.7ug/(kg.h)持,咪达唑仑组:负荷量(0.01-0.3)mg/kg咪达唑仑进行镇静诱导,维持量(0.03-0.3)mg/(kg.h)。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芬太尼用量、脱机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等。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在机械通气6、24h的心率减慢(P值均〈0.05),而在48h的心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右关托咪定组的芬太尼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连枷胸并肺损伤患者镇静安全、有效,能减少降压药物及芬太尼的用量,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及咪唑地西泮镇静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观察不同镇静程度对患者不断变化的呼吸动力学指标:平均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力(Pmean),肺有效动态顺应性(Cdyn)肺阻力(RL),探讨镇静治疗对危重症需有创机械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例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加咪唑地西泮镇静,根据SAS评分系统分兴奋激惹状态、平静合作、镇静状态与深度镇静(包括不能唤醒)四种镇静状态,每个状态记录20 min,每5 min记录一次呼吸机实际监测的呼吸动力学指标。结果:21例患者均能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试验过程中呼吸动力学监测的数据通过分析,随着镇静程度加深即兴奋级、平静和合作、镇静状态及与深度镇静(包括不能唤醒),其中各镇静级别4组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镇静水平的提高,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和平均气道压均显著下降,但气道峰压、肺阻力无明显改善,达镇静状态后,其两者均无正态线性关系,显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