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度难治性骨盆骨折术中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40例重度难治性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应用Tornetta和Matta复位情况评价表评估复位情况,同时还应用Majeed功能恢复评价表评价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 40例骨盆骨折患者均于术后4~8周临床愈合.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经抗凝治疗后治愈.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4年.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优2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7.5%;功能恢复优21例、良13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5.0%.结论 采用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可减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并发症发生,且治疗后骨折的复位和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致骨盆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例骨盆骨折手术失败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为35-55岁,平均45.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4例。4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12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根据Matta和Tornetta复位评定标准及Majeed功能评价标准,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及临床评价为"差",或固定失效、骨折复位丢失评定为治疗失败,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手术翻修治疗。结果:手术失败原因:2例因多发伤延误手术时机而未能予以骨折有效复位;4例骨盆骨折选择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固定导致复位丢失;4例仅行骨盆前环固定而未予以后环的稳定;6例骨盆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内固定。其中14例行骨盆翻修手术,2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放弃翻修手术。14例翻修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和Tornetta复位评定标准,优4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1.4%;按Majeed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4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78.6%。结论:手术时机把握不当、固定方式选择错误、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稳定性欠佳是骨盆骨折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尽早手术翻修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光林  裴福兴  林卫  杨天府  池雷霆  方跃 《上海医学》2005,28(7):549-551,F0005
目的 回顾性研究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应用内固定和外固定复合固定技术手术治疗的4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Tile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应用Tornetta和Matta复位情况评价表评估复位情况,应用Majeed功能恢复评价表评价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等治疗后愈合;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经抗凝治疗后治愈。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优28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功能恢复优17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5.3%。结论 稳定和重建骨盆环能显著减少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应用复合固定技术治疗后骨折的复位和功能恢复均满意。  相似文献   

4.
唐礼明  刘立明 《安徽医学》2009,30(11):1320-1322
目的评价重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间应用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12个月;骨折经3~6个月均愈合(平均4.1月);骨折复位: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功能恢复:优1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4%。结论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杂闭合Pilon骨折分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6年3月~2011年7月共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34例,分期行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1~46个月,平均29.6个月,骨折均在3.5~6个月临床愈合.按照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评定结果优15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2.35%.结论 复杂闭合Pilon骨折行分期手术骨折复位固定治疗,可减少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国产T型或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大多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掌偏尺偏角恢复;临床疗效优20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6%。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型支撑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经髂腰间复位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均采用椎弓根系统经髂腰间一期骨折复位和固定治疗,术后复查X线片并定期随访,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6例患者随访10~24月,平均15月。骨折复位(Tornetta和Matta标准):优11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功能评估(Majeed评分系统):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75%。结论: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经髂腰间复位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梁就积 《当代医学》2013,(13):20-21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桡骨骨折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骨折复位:观察组优10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对照组优8例,良6例,可12例,差4例。对照组桡骨骨折复位优良率为46.7%,功能恢复优良率为43.3%。功能恢复:观察组优10例,良18例,可1例,差1例;对照组优5例,良8例,可14例,差3例。观察组桡骨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0%,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在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均优于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国产T型或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大多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掌偏尺偏角恢复;临床疗效优20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6%。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型支撑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沈继  安智全  高洪  王建伟 《河北医学》2012,18(11):1560-156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掌侧型巴尔通骨折(Barton's fractur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采用手术治疗掌侧型Barton's骨折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手术后骨折关节面均达到解剖复位,住院时间4-13d,平均5.6d,1例患者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抗生素应用后愈合.随访6-12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临床愈合时间6-8周,平均6.9周,34例均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2-10个月,功能评价优26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12%.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掌侧型Barton's骨折可达到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何道锋  蔡晖  马俊剑  甘桂安  陈云  卢荣新 《吉林医学》2013,34(18):3647-3647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方式用于治疗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对Barton骨折的治疗情况。结果:18例都是新鲜闭合骨折,8例背侧缘型和10例掌侧缘型。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10.1±1.5)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本组解剖评估为优5例,良9例,优良率为77.8%,功能疗效评估为优4例,良1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利用闭合复位加空心钉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疗效好,操作方便,对患者微创,术后能迅速康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覃武鹏  苏伟 《广西医学》2012,34(2):195-197
目的 探讨肩胛骨盂、颈、体部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1例肩胛骨盂、颈、体部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19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8.2个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术后并发轻度异位骨化1例,肩关节外展受限3例.结论 明显移位的肩胛骨盂、颈、体部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策略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8月接收的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100例,均行骨折固定术治疗,75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5例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随访时间9个月~3年不等,分析手术方式与其疗效。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平均随访2年,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0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0%;按照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优86例、良12例、差2例,优良率为98.0%。结论:复杂胫骨Pilon骨折患者行骨折固定术治疗时,术前要参照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条件状况,采用坚固内固定、有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并行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13年2月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58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Evans分型,Ⅰ型3度骨折38例;Ⅰ型4度骨折16例;Ⅱ型反粗隆骨折4例?其中38例采用DHS内固定,20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因本手术导致的内科合并症加重或者患者死亡?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DHS组优18例,良8例,尚可6例,差6例,优良率68.4%;锁定钢板组优14例,良3例,尚可1例,差2例,优良率85%;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与DHS相比,选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42例均为SchatzkerⅣ、Ⅴ、Ⅵ型骨折,前正中切口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32例,良4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5.7%.结论:对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恰当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6例行保守治疗,2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6~14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保守治疗6例患者,优4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3.3%;手术治疗26例患者,优20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结论根据骨折AO分类和组织损伤情况,A型及较稳定的B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采用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治疗,有移位的B型及C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应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Tile分型,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中B1型23例,B2型13例,B3型2例,C1型7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骶髂螺钉、外固定架、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骨盆环前后环的稳定。结果:本组53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按M ajeed功能评分,其中优45例,良4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2.4%。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7年4月对34例有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经验.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6~61岁,平均39岁.术前根据X线片及CT检查结果,所有骨折均按Letournel Judet的方法进行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合型骨折21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ocher Langenbeck入路23例、髂腹股沟入路6例及前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螺钉进行固定.手术平均耗时2.5h,术中平均失血0.6L.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31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18例,复位满意9例,复位不满意3例,4例关节轮廓复位.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关节功能优11例,良15例,一般4例,差4例,优良率为76.5%.解剖复位加满意复位的临床优良率为85.2%,而差及关节轮廓复位的优良率为42.9%(P<0.05).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 I°1例,II°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无手术死亡、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资料、正确的骨折分型、及时手术、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损伤控制方法救治的19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8例患者获平均21个月(8~26个月)随访。骨折复位按M atta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将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应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Matta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关节功能Merled’Aubigné评分:优22例,良5例,尚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本组患者未发生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位质量和功能康复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