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兰妮 《医学综述》2013,19(7):1341-1342
目的比较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陕西电子四○九医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63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双盲分为两组,A组28例,行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B组35例,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A组有效率为75.0%,B组有效率为97.1%,两种术式结果显示,B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优于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  相似文献   

2.
蒋锐明  魏锐文  范敏  袁洛花 《四川医学》2011,32(8):1236-1237
目的对比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及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8月本院3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按不同术式进行分组,E组1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E+W)组21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术后常规换药、1%H202冲洗。结果随访6个月~4年,E组治愈12例,好转2例,复发4例;(E+W)组治愈17例,好转4例,无复发患者。其中E组复发者经再次经鼻内镜手术+下鼻道开窗术清除病变组织,反复换药及冲洗术腔后治愈。结论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下鼻道开窗术能更好的暴露术腔,有利于完全清除病变组织,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种术式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6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B组28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A组治愈30例,治愈率93.8%,B组治愈27例,治愈率96.4%。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确切,术中务必彻底清除窦内全部真菌团块,必要时联合下鼻道开窗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的术式.方法 9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常规开放鼻窦(简称常规组)和经中鼻道扩大开放鼻窦(简称扩大组)以及经中鼻道+下鼻道联合常规开放鼻窦(简称联合组)彻底清除霉菌,比较三者的疗效.结果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三种术式手术,疗效均在80%以上,其中扩大组疗效最好,与常规组相比经X2检验P< 0.05,有显著性差异;常规组和联合组相比及联合组和扩大组相比,经X2检验P> 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霉菌性上合页窦炎鼻内镜手术中尽量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利于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冲洗处理残留病交.术后恢复更快,复发更低,术后冲洗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 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 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A 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 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P =0.018)。结论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和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将42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联合进路)25例采取柯-陆手术进路 鼻窦内窥镜手术;B组(单进路)17例;采取单纯鼻窦内窥镜手术.结果 A组25例全部治愈,愈合期为(4.8±0.4)周,B组15例治愈,愈合期为(7.4±1.7)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鼻腔冲洗,A组霉菌块残留1例(4%),B组霉菌块残留8例(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霉菌团块的残留是影响愈合的重要原因,鼻内镜下联合进路开放及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较单进路更能彻底清除窦口周围病变.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67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方法对67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或联合进行鼻内镜辅助下(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结果67例患者均I期愈合,无复发。结论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应在围手术期治疗后,及时根鼻内镜片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柯-陆(Caldwell-Luc)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简称开放式手术);B组15例,采用开放术联合柯-陆手术(简称联合式手术),术后用1%H202及生理盐水冲洗,不用抗真菌药。结果:随访1~3年,开放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5例,术腔完全上皮化,症状消退;好转4例,局部有迁延性炎症,少量脓性引流,开口缩小;复发6例,窦口闭塞,窦腔内再次出现真菌样沉积物堆积。联合式手术组15例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无真菌性炎症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术式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优势在于清除病变彻底,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彻底改变了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且能保存上颌窦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避免传统方法引起的狭窄、闭锁、引流不畅以及上颌窦通气不良、功能恢复不佳等缺点。此术式创伤小,能真正达到根治、微创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后不同冲洗方法对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4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对照组常规冲洗,治疗组采用放置硅胶管冲洗配合鼻渊丸口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下通过置放硅胶管冲洗配合口服通窍鼻渊丸,其临床治愈率优于常规鼻内镜手术后冲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功能性鼻内镜术后黏膜转归的时间规律。方法收集8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在实施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后的第2、3、4、6、8、12、16、24周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方法对上颌窦黏膜形态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时期真菌性上颌炎与慢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形态的评分数值和完成上皮化比例。结果术后第4、8周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变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2.21±0.98)、(2.75±0.78)分,慢性上颌窦炎病变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1.63±0.97)、(2.06±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74,P=0.043<0.05;χ~2=40.46,P=0.046<0.05);术后第3、4、24周上颌窦黏膜的转归过程呈明显分离趋势,完成上皮化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3,P=0.002<0.05;Z=-2.132,P=0.033<0.05;Z=-3.922,P=0.000<0.05)。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与慢性上颌窦炎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后黏膜转归存在时间差异,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黏膜评分及上皮化比例高于慢性上颌窦炎,且上皮化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的手术技巧。方法:对965例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965例中男性627例、女性338例;年龄8岁~69岁;随访1a~5a。结果:采用全组鼻窦开放术、筛上颌窦开放术、筛蝶窦开放术、筛额窦开放术、筛窦开放术、单纯蝶窦开放术。临床治愈率为831%,总有效率为939%。结论:将鼻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体表窦房结电图对窦房结功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表窦房结电图对窦房结起搏与传导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南京生产的体表窦房结检测仪对210例患者进行窦房结功能检测,并对其中126例施行阿托品试验。结果210例中,正常窦性心律组70例中仅有2例窦房传导时间(SACT)延长,而窦性心动过缓组140例中有91例SACT延长。窦房传导时间延长的93例中,注射阿托品后恢复正常的有68例,未恢复正常25例,两组有显著性判别。结论:采用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测仪检测窦房功能同时结合阿托品,不仅可以排除因迷走神经亢奋所导致的SACT延长,而且SACT检测也可纠正阿托品单凭心律变化来判定假阳性的片面性,增强对窦房结功能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观察艾司洛尔控制围手术期窦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围手术期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单次静注艾司洛尔 1mg/kg ,记录用药前后 1、3、5和 10分钟时心率和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心率分别为 146 .2± 11.49、139.5± 13.78、12 0 .6 9± 12 .99、10 8.0 3± 12 .74及 10 4.37± 14.2 6bpm (F 119.6 1,P <0 .0 1) .病人心率变化有显著差异 (F 4.6 8,P <0 .0 1)。有效率分别为 3.33% (1min)、5 0 % (3min)和 73.33% (5min)。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艾司洛尔起效快、安全 ,但剂量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 使用鼻窦内窥镜行鼻息肉摘除、中下鼻甲切除等术。结果 103例在术后均获良好鼻通气,62例患者嗅觉改善,7l例头痛缓解。结论 用鼻窦内窥镜实施手术,视野清楚,对病变切除彻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体表窦房结电图对窦房结病变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临床诊断为窦房结病变的患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非窦房结病变的心脏病患者,进行体表窦房结区电活动的非叠加实时检测(体表窦房结电图,简称SNE_b),发现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检出的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内有多个起搏点等在SNE_b上均有反映。它是目前直接了解窦房结的功能、窦房结与心房之间传导情况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心房颤动转律效果的关系。方法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胺碘酮转律后依转律效果分为转律成功组(n=17)和转律未成功组(n=19).比较二组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浓度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其浓度水平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结果在特律未成功纽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转律成功组(P〈0.001.P〈0.05、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系统的教活对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终止起重要作用。加用血管肾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律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硝苯啶对颈动脉窦反射的影响,孤离家兔一侧动脉窦,记录颈动脉窦内压和股动脉血压,建立颈动脉窦内压(CSP)一平均动脉压(MAN)关系曲线,从静脉注射硝苯啶(Nifedipine50μg/kg),观察CSP一MAP关系曲线的变化。结果:硝苯啶使CSP一MAP关系曲线在高窦内压区(15.96kPa以上)明显下移(P<0.05)。表明硝苯啶能使兔颈动脉窦反射的敏感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用窦房结电位标测法,对10条狗依次标定了正常时、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心得安、乙酰胆碱及刺激右颈迷走干时窦房结优势起搏点的位置。结果提示:窦房结头部对交感和迷走介质的敏感性均高于尾部。本文并对迷走张力改变致优势起搏点位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 ,治疗组采用鼻内镜下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56.3% ,有效率35.4% ,无效率8.3% ,总有效率91.7% ;对照组治愈率35.4% ,有效率39.6% ,无效率25% ,总有效率75% ,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且安全系数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