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目的观察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特征,为足趾作为供区修复临床指尖缺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切取猴指和趾腹部的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光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触觉小体的形态和数量。临床对急诊手外伤指腹缺损的患者,选取其脚趾腹侧全厚皮,植于创面,半年后复诊。结果猴指、趾腹内真皮乳头含有大量的触觉小体,其数量分别是(0.93±0.4)/mm和(0.92±0.4)/mm,小体的大小分别是(20~136±2)μm和(18~141±2)μm。在形态、数目和大小上,两种皮肤类型中的触觉小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上植于手指尖腹部的来自自体趾腹的全厚皮成活良好。数月后复诊,感觉功能恢复较佳。结论指尖的皮肤与脚趾主要的感觉小体结构十分近似,足趾可作为指尖皮肤缺损修复时一个理想的皮肤供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在评价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猴的中枢神经损害方面的价值。方法:实验分EAE猴和正常猴两组,对EAE猴采用Massacesi评分和BAEP、BTEP、SEP进行评价,正常猴只进行BAEP、BTEP、SEP检测。结果:(1)EAE猴Massacesi评分正常。(2)EAE猴BAEP的Ⅲ-Ⅴ峰间期为3.0&;#177;0.63,比正常猴2.39&;#177;0.31长(P<0.05)。(3)EAE猴BTEP的T1-T7、T3-T7峰间期为2.53&;#177;0.67、1.68&;#177;0.37,比正常猴1.8&;#177;0.36、1.19&;#177;0.37长(P<0.05)。(4)EAE猴SEP的P40-N20峰间期为13.38&;#177;3.61,比正常猴10.29&;#177;0.68长(P<0.05)。结论:(1)EAE猴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仍存在多处中枢神经损害。(2)对EAE猴进行研究时,如能将Massacesi评分与EP检查结合起来考虑,将会更好地评估EAE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和α和β两种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四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PDGF-A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2.4&;#177;7.4)%和(25.5&;#177;6.5)%。从正常皮肤到增生性瘢痕,两亚基含量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PDGFR-α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36.7&;#177;4.3)%和(44.2&;#177;5.8)%,而PDGFR-β则分别为(15.3&;#177;4.8)%和(22.9&;#177;5.2)%,两种蛋白在瘢痕中的表达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蛋白高表达有关,而PDGF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递质及其他临床和实验室因素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01/2004—0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住院的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抽静脉血4mL分别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检测;头颅CT检查计算脑出血量;采用卒中量表对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30d后患者分数较入院时下降者好转,分数增高、无变化及死亡者为恶化),对脑出血30d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0d时好转22例,未好转2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好转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出血量、入院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S-100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30.4&;#177;5.5),(22.9&;#177;6.1)分;(28.1&;#177;7.1),(18.0&;#177;7.1)mL;(1.06&;#177;0.15),(0.92&;#177;0.14)ng/L;(3.91&;#177;0.76),(3.40&;#177;0.51)ng/L;(421.8&;#177;145.2),(275.7&;#177;115.1)μg/L;(1.46&;#177;0.16),(1.26&;#177;0.14)mg/L,(P〈0.01)]。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影响本组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3.694,95%CI1.670-8.173,P=0.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示未好转者入院时血清炎性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P-选择素及S-100蛋白水平较高,可能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于2002-08/2005-12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为糖尿病组,其中病程〈5年47例,病程≥5年5l例;糖化血红蛋白A1正常36例,糖化血红蛋白A1异常62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80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采用电刺激法检测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分别测量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点及峰波幅,取最短潜伏期和最高波幅值用于结果分析。异常判断标准:①未引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波形。②起始潜伏期大于对照组的x&;#177;2.5s。③波幅低于对照组的最小值。 结果:纳入糖尿病患者98例和健康志愿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率为58.2%(57/98)。②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83&;#177;0.32),(1.45&;#177;0.28)s,下肢分别为(2.49&;#177;0.53),(1.86&;#177;0.47)s.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病程、血糖的关系:糖尿病组病程〈5年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低于病程≥5年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7l&;#177;0.22),(1.98&;#177;0.23)s,下肢分别为(2.31&;#177;0.33),(2.72&;#177;0.29)s,P〈0.051,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5年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0.78&;#177;0.76),(0.96&;#177;0.87)mV,下肢分别为(1.47&;#177;0.51),(0.67&;#177;0.65)mV,P〈0.05]。糖化血红蛋白A1正常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低于糖化血红蛋白A1异常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上肢分别为(1.75&;#177;0.25),(1.97&;#177;0.21)s,下肢分别为(2.33&;#177;0.23),(2.66&;#177;0.36)s,P〈0.051,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俨〉0.05)。 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早期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异常与患者的病程、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牛永敢  王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50-151
目的观察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疗效,并与传统的V—Y皮瓣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于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32例指端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16例。改进组采用双筋膜蒂V—Y皮瓣法进行修复,传统组采用传统的V—Y皮瓣修复法。比较两组的皮瓣推进距离。术后随访3个月追踪其感觉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拆线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测定两组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距离。结果1个月时改进组患者随访到8例,传统组随访到6例;3个月时改进组和传统组分别随访到5例和3例。①两组皮瓣推进距离有显著性差异[(1.02&;#177;0.26)cm,(0.74&;#177;0.28)cm,P〈0.05]。②两组痛温觉对比无明显差异。③两组不同时间两点辨别距离:拆线时:(4.21&;#177;0.91)mm,(4.34&;#177;0.84)mm;术后1个月时:(4.30&;#177;0.45)mm,(4.22&;#177;0.67)mm;术后3个月时:(4.17&;#177;0.58)mm,(4.26&;#177;0.72)mm。结论双筋膜蒂V—Y皮瓣在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安全、推进距离远的优点,操作较双侧血管蒂V—Y皮瓣简便,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潘虎  郝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07-109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咪唑斯汀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验证其对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将0,50,100和150μL的咪唑斯汀和皮肤组织体外共同培养,同时加入组胺、花生四烯酸等致炎刺激物,培养24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上述药物作用后皮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趋化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的含量,观察不同药物对其影响的情况。结果:①各组间的目的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β-肌动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β-肌动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β-肌动蛋白及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β-肌动蛋白的检测值相差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目的基因与内参灰度比值分别为1.370&;#177;0.0025,1.301&;#177;0.0070,0.205&;#177;0.0016,0.555&;#177;0.0008;1.043&;#177;0.0035,1.005&;#177;0.0080,0.155&;#177;0.0020,0.393&;#177;0.0010;0.680&;#177;0.0020,0.705&;#177;0.0040。0.105&;#177;0.0010,0.285&;#177;0.0003;0.350&;#177;0.0030,0.525&;#177;0.0003.0.060&;#177;0.0020,0.215&;#177;0.0003,前三个指标P〈0.01)。②培养上清液中各组间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三种细胞因子的测定值相差非常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分别为(302.105&;#177;7.085),(395.645&;#177;10.124),(205.879&;#177;12.354)μg/L;(251.124&;#177;10.520),(324.124&;#177;9.755),(142.347&;#177;9.017)μg/L;(198.645&;#177;7.332),(257.386&;#177;12.586),(112.540&;#177;7.846)μg/L;(135.683&;#177;6.531),(185.237&;#177;5.752),(89.232&;#177;11.579)μg/L,P〈0.011。结论:咪唑斯汀能明显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仿  何德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70-471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机制。方法:采用APAAP法、^3HTdR掺入法,检测50例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L-2R^+细胞数和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粘附增强因子活性(RFER)及抑制因子活性(RFIR)试验,观察海洛因依赖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外周血T细胞总数(56.6&;#177;3.4)、IL-2R^+细胞数(15.0&;#177;4.2)及血清IL-2水平(33&;#177;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CD4^+细胞(40.5&;#177;3.2)和CD4^+/CD8^+比值(1.65&;#177;0.1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海洛因依赖者RBC-C3bRR(15.3&;#177;2.1)、RFER(71.4&;#177;8.5)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RBC-ICR(4.8&;#177;1.2)、RFIR(28.1&;#177;4.7)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长期吸食海洛因可降低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和端端吻合的效果,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神经组化研究室进行。取日本成年大耳白兔14只,随机分为术后1,3个月组两组各7只。所有兔右侧面区切断面神经上颊支,其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侧壁,行端侧神经吻合;左侧面区也切断面神经上颊支,断端间行端端神经吻合。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时做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材作组织学检测评估其神经再生情况。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发电位潜伏期: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短于术后1个月[(1.93&;#177;0.11),(2.68&;#177;0.35)ms;(2.35&;#177;0.07),(4.65&;#177;0.78)ms,P〈0.05]。②波幅: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高于术后1个月[(9.95&;#177;1.27),(7.12&;#177;1.16)mV;(5.41&;#177;1.40),(1.99&;#177;0.41)mV,P〈0.051。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3个月组左侧和右侧均快于术后1个月[(40.93&;#177;6.19),(29.56&;#177;4.16)m/s;(34.27&;#177;7.23)(20.86&;#177;5.21)m/s,P〈0.051。④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术后1,3个月组兔左侧均大于右侧[(3.78&;#177;0.52),(2.33&;#177;0.28)μm;(6.25&;#177;0.69),(4.06&;#177;0.73)μm,P〈0.05]。⑤再生神经纤维:术后l,3个月组兔左侧均多于右侧[(637.05&;#177;94.06),(216.33&;#177;35.20)根;(1442.33&;#177;86.34)。(605.83&;#177;143.58)根,P〈0.051。结论:正常神经能发出侧芽通过端侧吻合长入缺损面神经的远残端、使失神经支配面肌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比端端吻合的效果差,但行端侧吻合修复面神经缺损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鼠深Ⅱ度烧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厚度皮片移植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因子-抑癌基因p53基因表达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8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外科实验室及基础部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每只大鼠背部两处1%深Ⅱ度烫伤,行自体刃厚、全厚皮片移植,移植时间分别为:伤后即刻、伤后1周、伤后2周,在皮片移植术后的1,2,3,4周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5个标本。提取标本组织总mRNA,行p53基因及内参照PCR扩增,电泳后比较各时间点总光密度值。结果:在伤后即刻、伤后1周及伤后2周皮肤移植p53基因表达量为0.82&;#177;0.12,0.72&;#177;0.09,0.65&;#177;0.07,刃厚、全厚皮片移植后p53基因表达量为0.63&;#177;0.06,0.85&;#177;0.11,在不同移植时间组及刃厚与全厚皮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p53基因在大鼠的创伤愈合中表现出了与尽早皮片移植及移植物厚度上的正相关性。结论:p53参与了大鼠烧伤后皮肤移植后的创伤愈合,尽快及尽可能厚的皮肤移植有助于p53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减少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宋之明  张绍坤  刘一  任琦  付长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60-63,i0004
目的:观察转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及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取出生28d新西兰白兔的关节软骨,采用机械分离及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分离的兔软骨细胞,用单层培养扩增。②用脂质体法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③以经过转染的兔关节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牛Ⅰ型胶原作为支架,体外构建转基因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④5个月龄的新西兰白兔80只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移植入不同组别的移植物:空白对照组、单纯支架组、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经过转染的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自体软骨移植组,分别于术后4,8,16,24周处死各组动物4只取材,观察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①G418培养液筛选结果:通过G-418对于兔关节软骨细胞的最小致死剂量的测定得出,G418对软骨细胞的最小致死剂量为0.4g/L。转染后软骨细胞经0.4g/L G418筛选,2周后得到抗G418的阳性细胞克隆,而未转染细胞在含G418的培养液中逐渐全部死亡,初步证明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转染成功。②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转染软骨细胞胞浆中有氯化镍紫蓝色颗粒阳性杂交信号说明有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的表达;未转染细胞则未见阳性信号。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转染的软骨细胞胞浆中有棕黄色颗粒样阳性信号,说明有Ⅱ型胶原蛋白表达,证明稳定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转染软骨细胞保持Ⅱ型胶原的表达。④软骨缺损修复后的组织学评价结果:在试验所观察的24周内,软骨基本稳定,而且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组织工程软骨显示出强烈的软骨基质分泌能力。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支架组、单纯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经过转染的软骨细胞附和支架组、自体软骨移植组修复软骨的组织学评分:术后4周为(12.00&;#177;0.79),(11.00&;#177;0.81),(8.10&;#177;0.90),(5.80&;#177;1.03),(5.20&;#177;0.46)分;术后8周为(10.20&;#177;0.96),(10.10&;#177;1.19),(7.10&;#177;1.34),(4.90&;#177;1.15),(4.00&;#177;0.58)分;术后16周为(8.00&;#177;1.24),(8.50&;#177;1.79),(5.20&;#177;1.88),(4.00&;#177;1.82),(2.00&;#177;1.96)分;术后24周为(7.00&;#177;0.90),(6.50&;#177;2.13),(4.30&;#177;2.00),(3.00&;#177;2.13),(1.20&;#177;0.78)分,P〈0.05]. 结论: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后可以在细胞中表达,而且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软骨对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为进一步转基因组织工程软骨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相成  潘昭勋  王岩  董纪元  张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694-4695,i001
目的:探讨用足拇趾腓侧瓣镶嵌的改良第2足趾再造手拇指的术后功能及外观形态。方法:利用趾蹼处的血管吻合形成的交通支,分清趾蹼处血管吻合,切取以趾底动脉为蒂的足拇趾腓侧皮瓣,将其嵌入第2足趾的中节与近节的跖侧狭细处,消除其狭细的外观。结果:13例14指全部成功,镶嵌的皮瓣全部成活,再造指的外形逼真。其关节屈曲60&;#176;~80&;#176;,对掌功能基本恢复。术后1~3个月恢复了痛温触觉及2点分辨觉。术后6个月测量再造拇指与正常拇指的中间周径差异为0.3c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2,P&;gt;0.05,a=0.05)。结论:切取拇趾腓侧瓣镶嵌的改良第2足趾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法较传统第2足趾再造拇(手)指的手术方法难度增加不大.再造指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应用阿尔法骨化醇治疗3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L2-4骨密度在治疗前分别为(0.54&;#177;0.14)、(0.55&;#177;0.17)、(0.63&;#177;0.08)g/cm^2。治疗后分别为(0.63&;#177;0.09)、(0.66&;#177;0.13)、(0.67&;#177;0.09)g/cm^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尔法骨化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骨折愈合刺激素(金葡液)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折愈合刺激素(金菊液)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在新生SD大鼠头颅骨第二继代成骨细胞(OB2)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20000-200U/L)骨折愈合刺激素(金葡液),分别观察OB2的增殖功能(用波长570nm处OD值表示),分化功能[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表示]和矿化功能(用矿化结节数量/视野表示),结果:OD值实验组为(0.336&;#177;0.073)-(0.359&;#177;0.051),对照组为0.347&;#177;0.035),ALP(U/g蛋白质)活性实验组为83&;#177;9,对照组为81&;#177;4,矿化结节数量/视野(个)实验组为6.000&;#177;1.826,对照组为1.5&;#177;1.0,结论:骨折愈合刺激素(金葡液)各浓度对OB2的增殖和分化功能均无明显作用(P>0.05),而对其矿化功能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P<0.01)。  相似文献   

15.
分米波防治屈肌腱粘连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检测方法分析,观察分米波对肌腱损伤术后粘连和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选用4月龄健康雄性白色Leghorn鸡28只,体质量(1.53&;#177;0.068)kg,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分米波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4只。选用Leghorn鸡双足第Ⅲ、Ⅳ趾为肌腱损伤模型趾,将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术后1d-3周分米波治疗组足爪局部用分米波治疗,对照组不行分米波治疗。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后3,6周随机处死7只,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观察两组Leghorn鸡不同时间点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肌腱抗张力强度。肌腱滑动距离M1,反映肌腱的粘连程度,M2为肌腱康复后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由(M2-M1)/(康复活动次数&;#215;康复拉力)计算得出,本实验用M2-M1的数值代表康复顺应性。结果:实验动物Ledghorn鸡2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Leghorn鸡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测定结果:术后3,6周分米波治疗组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显著均高于对照组【(5.37&;#177;1.06),(4.43&;#177;1.03)min;(1.04&;#177;0.65),(0.63&;#177;0.31)mm;(6.76&;#177;1.52),(5.33&;#177;1.27)mm;(1.58&;#177;0.46),(1.47&;#177;0.26)mm;t=2.697—0.765,P〈0.05]。②Leghorn鸡肌腱抗张力强度测定结果:术后3,6周分米波治疗组抗张力强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6.93&;#177;4.80),(21.29&;#177;4.88)N;(47.12&;#177;736),(38.96&;#177;7.52)N;t=3.086,2.826.P〈0.01l。结论:分米波治疗可有效地促进肌腱愈合,减少肌腱粘连,为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作为防治肌腱粘连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瘢痕过度增生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皮肤标本来源于2002—07/2003—0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5例美容手术或植皮手术患者,取冗余全层皮肤组织,患者知情同意。体外培养3~8代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异搏定组:包括1&;#215;10^-3, 1&;#215;10^-4, 1&;#215;10^-5, 1&;#215;10^-6, 1&;#215;10^-7, 1&;#215;10^-8,1&;#215;10^-9,1&;#215;10^-10mol/L组,分别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相应浓度异搏定的培养液;氢化可的松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浓度为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的培养液;对照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体积分数为0.005的新生牛血清的Dulbecco's改良的Eade's培养基。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锥虫蓝染色;细胞增殖状况测定应用^3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抑制率(1%)=(阴性对照组每分钟脉冲数值-实验组每分钟脉冲数值)/阴性对照每分钟脉冲数值],取各例样本的平均值。结果:①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动力学结果:对照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在接种12h开始增殖,24h达到高峰,48h又逐渐降低。②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浓度效应:各浓度的异搏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1&;#215;10^-6mol/L异搏定与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t=0.135,P=0.896〉0.05)。③浓度为1&;#215;10^-6mol/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时间效应:氢化可的松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60.67&;#177;18.94)%比(-19.69&;#177;21.26)%,(10.89&;#177;11.61)%,(37.03&;#177;12.17)%,q=10.867.6.732,3.197;P〈0.051;异搏定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51.42&;#177;15.30)%比(-16.83&;#177;16.90)%.(1.09&;#177;11.62)%,(17.41&;#177;13.41)%,q=10.566,7.791,5.265,〈0.051;在药物作用48时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低于氢化可的松(t=2.423,P=0.042〈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异搏定对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异搏定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变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11-27/2004-09-30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60岁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后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在急性期(病后21d内,病情稳定48h)至病后6个月进行规范连续的康复治疗,分别在神经内科病房、康复科病房和社区或家庭进行,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言语治疗等。所有患者在入组和6个月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0-45分,0-15分为轻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共10项,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综合评定量表(18项,每项评分1-6分,6分为完全独立,1分为完全依赖或无法进行测试,总分108分)评估综合功能,采用WHOQOL-BREF中文版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综合评定量表得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43.93&;#177;14.67,5241&;#177;189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4.93&;#177;10.95,84.41&;#177;18.81,t=2.51,P〈0.05)。②W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58.07&;#177;12.20,59.30&;#177;12.70,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9.89&;#177;9.37,70.63&;#177;10.39,t=3.44,P〈0.05)。③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18.59&;#177;11.96,25.74&;#177;14.32,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85&;#177;16.57,68.33&;#177;20.89。t=2.27,P〈0.05)。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无差异(27.30&;#177;5.06,24.93&;#177;6.63,P〉0.05),6个月后康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63&;#177;6.63,14.70&;#177;6.54,t=2.05,P〈0.05)。⑤未发现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论:神经内科、康复科、社区及家庭连续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模式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8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在患者人院第2天,空腹12h以上,清晨取肘静脉血2mL,检测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并同时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根据梗死灶直径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直径≥40mm),中梗死灶(直径20~39mm),小梗死灶(直径〈20mm)。将全部患者的血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取各项指标前10个百分点与后10个百分点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灶大小的差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标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8个方面。 结果:238例患者均采集到血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载脂蛋白A1:平均值(1.26&;#177;0.22)mmol/L,位于载脂蛋白A1前10百分位点共26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51&;#177;1.61,位于后10百分点组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9&;#177;1.03。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梗死灶大小分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②载脂蛋白B平均值(0.87&;#177;0.23)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4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7&;#177;2.14,位于后10百分点共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63&;#177;2.3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1.17&;#177;0.31)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2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13&;#177;1.9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23&;#177;1.91,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2.89&;#177;0.98)mmol/L,位于前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00&;#177;2.22,位于后10百分点共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96&;#177;2.09,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脂蛋白A1浓度相对较高的患者较浓度相对较低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提示载脂蛋白A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而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运动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忠  杨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172-173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5—09/2006-01在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选取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60人进行测试。其中太极拳运动组30人,对照组30人。太极拳运动组进行为期20周的24式太极拳锻炼,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集体进行。锻炼方案如下:前6周为学习太极拳阶段,6~20周为运动干预阶段,5d/周,50min/d,准备活动时间10min,太极拳锻炼时间30min(连续打4套,每套需六七分钟),整理活动时间10min。对照组按照平时的正常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测定两组实验前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含量。结果纳入受试者6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20周太极拳锻炼后,太极拳运动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分别为(1.04&;#177;0.21),(1.42&;#177;0.21),(1.41&;#177;0.22)mmol/L;(5.17&;#177;0.20),(5.90&;#177;0.20),(5.97&;#177;0.21)mm01/L;(3.21&;#177;0.19),(3.86&;#177;0.22),(3.87&;#177;0.23)mmol/L;2.23&;#177;0.39,3.14&;#177;0.54,3.15&;#177;0.28;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分别为(1.91&;#177;0.14),(1.47&;#177;0.16),(1.47&;#177;0.18)mmol/L,P〈0.01];载脂蛋白A显著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分别为(1.47&;#177;0.20),(1.26&;#177;0.21),(1.26&;#177;0.22)g/L,P〈0.05],而载脂蛋白B显著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分别为(0.80&;#177;0.25),(1.02&;#177;0.20),(1.00&;#177;0.22)g/L,P〈0.05]。结论太极拳锻炼可以降低患者的血脂,改善脂代谢,提示太极拳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预防屈肌腱粘连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应用和不应用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两种情况下,术后不同时期屈肌腱的粘连情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成熟的三黄鸡40只,以右足第2,3趾深屈肌腱横断后修复作为肌腱粘连的动物模型,取右足第2趾为实验趾、第3趾为对照趾。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术后3,4,8周分别取材。通过生物力学、大体观察、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测肌腱愈合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屈趾功能及假鞘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实验鸡39只。①实验趾肌腱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术后3周:(10.53&;#177;1.07),(7.78&;#177;0.37)mm,术后4周:(14.96&;#177;1.51),(9.37&;#177;1.35)mm,术后8周:(19.93&;#177;0.81),(11.47&;#177;0.15)mm,P〈0.05]。②大体观察实验趾在各时间段肌腱与腱周组织的粘连均较对照趾轻,肌腱为内源性愈合,并形成具有正常滑膜A、B型细胞的假鞘结构,与肌腱间有间隙。结论: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通过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假鞘,阻止来自腱周的粘连,且不影响肌腱正常愈合,是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