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免疫细胞化学在胸腹水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在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常规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70例胸腹水标本进行观察。结果:47例检出恶性和异型增生细胞,23例检测出良性和增生间皮细胞,CEA阳性率分别为55.3%,17.3%,差异显著。根据CEA、EMA、Keratin、Vimentin的表达有6例识别转移癌和增生间皮细胞。根据AFP、MG-7表达帮助确定6例肿瘤的原发灶。结论:免疫细胞化学能提高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和形态学分析在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良恶性胸腹水各30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脱落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圆度和形状因子. 结果: 恶性胸腹水中腺癌细胞(B组)CEA表达均阳性,EMA部分阳性,vimentin均阴性;增生性间皮细胞(A组)EMA和vimentin部分阳性,CEA均阴性. 腺癌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和形状因子高于增生性间皮细胞(P<0.05), 两组间细胞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免疫细胞化学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形态学定量分析可提供参考, 二者综合分析是提高胸腹水细胞学阳性诊断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技术在胸水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肺腺癌和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胸水病例各30例,通过液基细胞学技术制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胸水细胞中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间皮细胞蛋白、钙结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腺癌和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胸水中4种抗体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3.3%、83.3%、83.3%、86.7%,特异性分别为90%、100%、93.3%、90%.结论 液基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技术的联合使用对胸水中肺腺癌和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腹水脱落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胸腹水脱落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肢纹蛋白(VIM)、CAL、P53蛋白、钙结合素(PCNA)在细胞中的表达及表达的强弱程度,借此判断细胞的类型,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及部分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癌细胞EMA、CK( ),CEA、P53蛋白、PCNA部分( ),VIM大部分(-)、CAL(-)、间皮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VIM、CAL( ),EMA、CK、PCNA部分( ),CEA(-)。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常规脱落细胞学,200例胸腹水脱落细胞检出恶性114例,良性78例。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胸腹水性质的判断及确定肿瘤的类型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联合应用抗体能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BerEP4、E-cadherin及Calretinin在胸腹水液基细胞制片中对转移性腺癌和增生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80例胸腹水标本,其中腺癌150例、增生间皮30例,进行液基细胞制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评价BerEP4、E-cadherin及Calretinin的鉴别诊断效果.结果 BerEP4和E-cadherin诊断转移性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0.0%和88.0%,特异性均为100%.BerEP4和E-cadherin联合应用诊断胸腹水转移性腺癌的阳性率为97.3%.Calretinin对间皮细胞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100%.结论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BerEP4、E-cadherin及Calretinin能有效地鉴别胸腹水中腺癌细胞和增生间皮细胞,是有效的抗体组合,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叶见波  韦海明  周祥祯 《广西医学》2009,31(12):1795-1796
目的评价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对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的细胞学鉴别诊断的价值,找出用于诊断的合适抗体。方法选择48例浆膜腔积液标本首先做常规HE染色,然后分成2组:腺癌组25例,间皮组23例,同时进行薄层细胞涂片法(rI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癌胚抗原(CEA)、广谱细胞角蛋白(CK)、钙视网膜素(Cal)、间皮细胞(MC)的表达。结果腺癌组CEA表达阳性率92%(23/25),CK96%(24/25),Cal8%(2/25),MC4%(1/25)。间皮纽阳性率分别为8.69%(2/23)、86.95%(20/23)、82.61%(19/23)、91.30%(21/23)。CEA和CK在腺癌细胞中特异性分别为92%和75%。MC和Cal在间皮组中特异性分别为92.23%和92%。结论传统细胞学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标记CEA、Cal、MC能有效鉴别诊断腺癌细胞、间皮瘤和增生间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组免疫细胞化学指标包括EMA、CEA、CKpan、CK5/6、Moc-31、MC、calretinin、vimentin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与增生的间皮细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检测18例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和34例增生的间皮细胞中EMA、CEA、CKpan、CK5/6、Moc-31、MC、calreti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EMA、CEA、CKpan、CK5/6、MC、calretinin和vimentin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Moc-31的表达不显著;腺癌最敏感的抗体是CKpan,其次是EMA、CEA、Moc-31和vimentin;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CEA,其次是Moc-31、CK5/6、EMA和calretinin.对间皮细胞最敏感的抗体是MC,其次是vimentin、CKpan、calretinin和EMA;特异性最高的抗体是MC、calretinin,其次是CK5/6和vimentin.结论 CEA、EMA、calretinin、vimentin、MC一组抗体兼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鉴别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细胞与增生的间皮细胞的首选抗体.  相似文献   

8.
崔彬  刘旭  姜汉国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3):135-135
目的:探讨薄层细胞涂片法(TP)免疫细胞化学对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浆膜腔积液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TP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癌胚抗原(CEA)、上皮抗原(EA)、间皮细胞(MC)、钙结合蛋白(Cal)、角蛋白(CK)、CD56、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68等的检测。、结果:42例腺癌中90.5%CEA表达阳性。95,2%EA表达阳性,4.8%MC表达阳性,4.8%Cal表达阳性。5例鳞癌中100%CK表达阳性,CEA表达阴性。2例淋巴瘤中100%LCA表达阳性,CD68表达阴性。l例小细胞癌l00%CD56阳性。在23例反应性间皮细胞中,反应性间皮细胞(0/23)CEA和EA全部呈阴性表达,91.3%Mc表达阳性,87.0%Cal表达阳性。CEA和EA在腺癌细胞中特异性为100%。MC和Cal在良性反应性间皮细胞中特异性为95.2%。结论:通过T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选择性地联合使用数种抗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与反应性间皮细胞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图像分析仪测定胸、腹水细胞DNA含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腹水脱落细胞的DNA含量对诊断良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ICM)测定32例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癌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和18例良性胸腹水脱落细胞(正常和增生间皮细胞)的DNA含量,以同一涂片内成熟淋巴细胞作对照进行DI测定、倍体分析、绘制DNA直方图,计算出其恶性细胞的检出率,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作比较.结果:胸腹水中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的DNA含量明显增高,多为异倍体(≥5C),DI值为(3.85±1.24).间皮细胞(增生和正常间皮细胞)的DNA含量多呈二倍体,DI值为(1.35±0.23),二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恶性肿瘤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5C处形成主峰值,间皮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2C、3C处形成主蜂值.根据DNA测定结果,其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为87.5%(28/32),常规脱落细胞学检出率为71.9%(23/32),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90.6%(29/32).结论:ICM具有经济、方便、准确等特点,应用其测定胸腹水脱落细胞学的DNA含量,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相结合,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腹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对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一2012年4月收治的70例胸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良性组33例与恶性组37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分别检测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于细胞内的表达,使用图像分析定量测定脱落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及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及圆度、形状因子。结果恶性组患者的腺癌细胞CEA表达均呈阳性,EMA呈部分阴性,vimentin均为阴性:良性组的CEA表达均为阴性,BMA,Vimentin呈部分阳性。恶性组患者腺癌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以及形状因子均高于增生性间皮细胞,但两组细胞圆度无显著差异性(P〉0.05)。CEA的灵敏度为60.54%,特异度98.2%,约登指数0.57,准确度79.3%;EMA的灵敏度48.38%,特异度87.45%,约登指数0.31,准确度66.85%;vimentin灵敏度64.1%,特异度87.5%,约登指数0.51,准确度为75.41%。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结论利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将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三者结合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提高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对恶性与良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检测43例恶性胸腔积液和24例良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并与胸腔积液细胞学及癌胚抗原(CEA)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端粒酶阳性率为74。42%,良性胸腔积液组阳性率为12。50%,差异有显著性(P<0。005);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为74。42%,特异性为87。5%。恶性胸腔积液组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与CEA测定阳性率分别为51。16%和46。51%,均低于端粒酶活性检测(P<0。01)。结论: 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有重要价值,与细胞学检查、CEA测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各型乳腺增生症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血流特点进行分析和分型。结果:小叶增生型97例(48%),实性肿块型48例(24%),典型嚢性增生型32例(16%),乳管扩张型3例(1.5%),混合病变型21例(10%)。有血供者23例(11.4%),其中小叶增生型4例,实性肿块型12例,混合病变型7例;嚢性增生型和乳管扩张型无一例检测到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斯向东  李庆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14-115,133,F0003
目的探讨运用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方法鉴别诊断腺癌与增生间皮细胞。方法对44例经证实的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采用细胞学涂片与细胞块切片结合CEA、CK7、WT-1、Calretinin(CR)免疫组化检测研究。结果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细胞学涂片(P〈0.01);CEA、CK7、CR是鉴别诊断腺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较为有用的抗体。结论细胞块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是鉴别腺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的有效方法,CEA、CK7、CR的抗体组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对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8例患者胸腔积液,分别行常规细胞涂片和细胞块切片,HE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7、MOC-31、CD15、BerEP4、CEA、TTF-1、CK5/6、Calretinin、WT-1和Desmin的表达,筛选肺腺癌和间皮病变鉴别诊断相关的免疫标记组合。分析临床与随访资料与不同细胞学诊断方法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细胞块制片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细胞涂片,二者HE染色对胸腔积液细胞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块免疫组化明显优于单纯细胞涂片,二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4.17,P<0.01),其对恶性胸腔积液的分型诊断符合率达97.2%,组合性抗体检测显示,肺腺癌中CK7、MOC-31、CD15、BerEP4、CEA、TTF-1呈高表达,间皮病变显示CK5/6、Calretinin、WT-1、Desmin高表达。结论胸腔积液细胞块对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具有一定的价值,结合免疫组化选择适当的抗体组合对肺腺癌和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癌胚抗原(CEA)在良、恶性胸水中表达的差别,探讨应用CEA指标诊断恶性胸水的价值。方法:采集胸水为检测标本,其中恶性胸水92份、良性胸水54份。应用磁性抗体分离免疫测定技术(MAIA)检测CEA。结果:不同胸水表达CEA的阳性结果分别为:良性4/54(7.4%)、恶性50/92(54.3%),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1)。CEA指标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胸水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2.6%和54.3%。结论:CEA在良、恶性胸水中表达的差别具有显著性,可以用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恶性胸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胰腺疾病患者采用ERCP下胰管细胞刷获取标本,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其中21例采用PCR-TRAP-ELISA法测端粒酶活性,并与常规细胞学及血清CEA、CA19-9检查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以端粒酶活性D>0.2为阳性界限值,胰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7.8%,慢性胰腺炎无1例端粒酶阳性,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诊断总符合率为77.8%,端粒酶活性与胰腺癌部位未见明显相关.结论:胰管刷检标本细胞学检查的同时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是提高胰腺癌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病理诊断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3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中,32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1例为绒毛腺型。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42.9%(15/35)。漏诊4例,其中1例宫颈涂片漏诊,1例宫颈活检漏诊,2例宫颈活检正常,宫颈活检见异形腺细胞,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5例病例中,26例(74.3%)CEA表达阳性,14例(40.0%)HPV表达阳性,其中8例伴有鳞状上皮病变。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诊断性锥切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血清端粒酶与CEA活性检测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血清端粒酶与CEA活性,探讨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 TRAP-PCR-ELIA法检测癌症患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CEA含量.测定例数为:正常对照组20人;良性病变组32人,癌症组肺癌56人.结果:癌症患者56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76.8%;CEA阳性率62.5%;对照组的端粒酶和CEA的假阳性率分别为9.6%和7.7%.同时检查两项指标任一项阳性者,则阳性率91.1%,假阳性率13.5%,若需两项指标均阳性,阳性率57.1%.假阳性率3.8%.结论:检测血清端粒酶和CE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综合诊断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桩蛋白(paxillin)和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食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RT-PCR技术检测59例食管癌组织、27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6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axillin和FAK m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