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挖掘分析江西省泰和县2018—2021年中药材相关统计数据,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泰和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理信息技术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空间与时间不同维度研究分析泰和县2018—2021年的中药材生产情况、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异机制。结果:泰和县各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种类和结构在空间上差异很大,种植面积及种类都较多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018—2021年,泰和县中药材总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种植总面积与总产值呈U型增长趋势。泰和乌鸡年产值较稳定,约20亿元,是泰和县的重要产业之一。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泰和县中药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全国其他县域巩固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2021年岷县各乡镇主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其产量,分析岷县耕地海拔特征,统计其各乡镇合作社数量,为岷县中药材产业调控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分析岷县主产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的种植面积、产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岷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海拔、生产单位等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类型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规律。结果:据统计2021年岷县主产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共栽培36.8万亩(1亩≈666.67 m^(2)),栽培面积及产量最大的乡镇是梅川镇,最小的是马坞镇。经空间自相关分析各乡镇主产中药材除当归种植面积呈现离散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岷县18个乡镇耕地面积(旱地)蒲麻镇>西江镇>闾井镇>清水镇>维新镇>禾驮镇>梅川镇>申都乡>中寨镇>锁龙乡>寺沟镇>十里镇>秦许乡>茶埠镇>麻子川镇>西寨镇>岷阳镇>马坞镇。岷县18个乡镇中梅川镇的合作社数量最多,达到185家。结论:有利于了解岷县各乡镇主产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差异,为岷县主产中药材生产统计数据的分析模式构建、中药生产布局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21年抚松县人参、西洋参,以及其他中小药材种植面积、产量情况,明确人参、西洋参产业家底,更好地服务于抚松县人参、西洋参为主体的中药材产业布局规划。方法:通过整理各乡镇的药材生产数据,分析抚松县园参、林下参、西洋参的总面积及其不同生长年限的面积数据,以及五味子等中小生产数据详情,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抚松县各乡镇人参、西洋参、中小药材的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2021年抚松县中药材面积:园参在地面积为1.5万亩(1亩≈666.67 m^(2)),西洋参在地面积为0.18万亩,林下参在地面积为2.7万亩,中小药材种植面积为0.53万亩。抚松县2021年度药材总产量为5736 t(鲜品),其中园参2941 t、西洋参428 t、中小药材2369 t。西洋参种植面积分布呈现空间聚集特征。根据留存面积,预测抚松县未来1~3年内,园参每年可采收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中2024年可采收面积在5000亩以上;抚松县15年以上的林下参面积在2021年已超过万亩。预测抚松县西洋参2023年可采收面积为500多亩,2024可采收面积为450亩,2025年可采收面积为300多亩。结论:明确了园参、林下参、西洋参生产统计指标。抚松县不同乡镇中药材种植品种的侧重点不同,万良镇园参种植面积最大,沿江乡林下参种植面积最大,兴参镇西洋参种植面积最大,抽水乡五味子种植面积最大,泉阳镇中小药材种植面积最大。各乡镇依据自身特点发展中药材,以人参为代表的抚松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21年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和种植特点,更好地服务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县域中药材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学方法,从多角度分析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的种植情况。结果: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生产整体渐成规模,主产中药材优势十分突出;经营主体辐射强,品牌打造初显成效;配套政策措施较为齐全,营商环境良好。2019—2021年,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均为0.66万hm^(2)左右,约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9%,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二位。中药材加工产品年产量为0.40万~0.45万t,年总加工产值为0.76亿~0.86亿元。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白济汛乡、永春乡、中路乡、保和镇,占全县的63.83%。种植面积排前四位的药材为木香、秦艽、附子和当归,在不同乡镇的种植结构差异很大。其中,木香在10个乡镇中均有种植,除永春乡和塔城乡外,木香种植面积在主产药材中占比超过50%。中药材生产存在生态种植规模不大、与粮争地矛盾突出、技术水平有限、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结论: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态势良好,建议发挥绿色优势、加大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配套加工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加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卢氏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种类,连翘种植情况,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卢氏县中药材发展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梳理各级政府及媒体官方发布的文件、报告数据,以及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抽样调查数据,对卢氏县2021年中药材整体情况及连翘种植情况进行多维分析。结果 抽样调查显示,卢氏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69.76万亩(1亩≈666.67 m2),其中连翘种植总面积52.41万亩,占总面积的74.74%,种植区域几乎遍布各个乡镇,文峪乡、徐家湾乡、范里镇连翘种植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19.48%、12.46%、8.13%。连翘的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结论 研究结果从各方面基本能客观反映出卢氏县药材种植整体现状,作为连翘之乡的连翘种植产业呈健康发展态势。统计结果为卢氏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2019—2021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各乡镇主产药材的栽种面积,分析近3年金寨县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为金寨县后续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统计学、地理信息学相关方法,对金寨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统计汇总的2019—2021年新栽种面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石斛、茯苓、灵芝栽种面积相对稳定,分别维持在800、3000、2000亩(1亩≈666.67 m^(2))左右;天麻面积由4798亩增加到7651亩;黄精由2091亩扩大至10805亩;茯苓、天麻、黄精3种药材的种植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现象。结论:黄精种植面积在金寨县发展迅速,茯苓、灵芝、天麻发展平稳,石斛发展空间较大。茯苓、灵芝等菌类药材统计标准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金寨县各乡镇应结合当地环境优势,在发展适宜的中药材品种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2021年辽宁省内各地区中药材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状况,为辽宁省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各委员上报数据,采用抽样调查、分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方法,运用SPSS 27.0软件、ArcGIS 10.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辽宁省28个重点县域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8.98万亩(1亩≈666.67 m^(2)),种植中药材34种,原植物40种,年产量约8.41万t,总产值约54.32亿元。人参、苍术、五味子、威灵仙、水飞蓟、苦参、龙胆草等主要品种约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87.03%。中药材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药材品种有西洋参和人参。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县域依次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凤城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和盘山县。中药材种植种类最多县为桓仁及清原,达13种。“辽药六宝”中人参种植面积较大,但产量较低,龙胆、五味子产量和产值相对较高;细辛种植面积、产值、产量相对较低。结论:研究结果反映了辽宁省目前的中药材生产情况,可为辽宁省中药材的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文杰  奉典旭  黄品贤  宋花玲 《中草药》2019,50(11):2743-2749
通过对"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共享数据专题服务——中药材产业扶贫"数据资料及"康美中药网——中药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各贫困地区中药材资源信息的整理分析,构建中国贫困地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产值等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绘制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情况空间分布图,从中发掘和总结当前我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考"中国减贫数据库"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报告,综合分析影响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蒙)药材作为中国独特的健康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挖掘中(蒙)药材种植统计数据,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种植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中(蒙)药材种植面积及种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中(蒙)药材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在空间上差异很大,并且中(蒙)药材种植与其生境特征有着密切关系。结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产业发展受环境、市场、技术和经营体制的多重制约,应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根据地域区间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找出中(蒙)药材适宜的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21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对浙江省中药资源种类多样性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Origin 2021软件,从全省中药材种植情况、县域中药材种植情况及道地药材等多个角度对2021年度浙江省中药材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74万hm^(2),其中多年生草本类、藤本类和乔木类中药材占比较高;“浙八味”生产总体保持稳定,新“浙八味”在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上分别同比2020年增长3.60%、6.20%、4.11%。此外,黄精种植发展较快。结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道地品种,但部分道地药材种植出现一定萎缩,应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临床用药需求,通过制定政策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2021年贵州省中药材栽培面积与产量。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相关分析方法,对2021年贵州省中药材栽培情况及栽培中药材的种类、面积、产量、加工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该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911.02万亩(1亩≈666.67 m^(2)),总产量307万t,种植品种74种。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市州有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有9个,在地域、规模上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种是天麻、太子参、薏苡仁、钩藤、半夏,这可能与这些品种的生长环境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关,其他品种还未形成核心种植区。结论:掌握中药材种植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禹州市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种植种类及六大“禹药”栽培现状,为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梳理禹州市人民政府、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发布的相关文件报告,结合本课题组抽样调查结果,同时查阅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从多个角度对禹州市中药材生产整体概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禹州市主要种植中药材30种,2021年种植面积达到33 350 hm2,其中木本类种植面积最大,达到23 345 hm2;草本类、藤本类和灌木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 005 hm2,其中草本类种植种类最多。六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禹药”中禹州丹参种植面积最大,约3 001.5 hm2,且六大“禹药”的种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结论 禹州市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势,道地特色显著,“禹药”发展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21年江苏省中药材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该省中药产业发展宏观管理和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重点参考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江苏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相关岗站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中药学、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技术方法,对2021年江苏省全域中药材种植面积、品种,以及中药材产量、产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江苏省有68个县种植中药材,种植品种46种,种植面积共115.56万亩(1亩≈666.67 m^(2)),年产量54.06万t,年产值约69.38亿元。江苏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市、盐城市、扬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和淮安市,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97.72%。种植万亩以上的中药材有15种,种植面积达109.43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4.69%。本次统计中,江苏省乔木类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种植面积为52.17万亩,占比45.14%;其次为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江苏省重点中药材银杏、菊花、芡实、瓜蒌、黄蜀葵花和薄荷种植面积为40.97万亩,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7.44%;产量106336420 t,占全省中药材产量的19.66%。结论:本次统计结果反映了江苏省中药材的种植现状,为制定江苏省中药材生产及中药产业规划、调整农村中药材产业结构、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中药资源信息化做出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多种植在自然环境条件适宜而地形复杂的山区,种植地块分布零散,传统调查方法很难获得准确的种植面积。通过研究基于遥感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安徽省宁国市前胡种植为例,分别以30 m分辨率的Landsat-8和16 m分辨率的国产"高分一号"(GF-1)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利用前胡在不同时相的影像光谱特征变化来提取宁国市耕地中的前胡种植区域,其次利用与前胡套种的山核桃幼林的纹理和光谱特征来提取宁国市林地中的前胡种植区域。结果表明:利用30 m和16 m空间分辨率影像提取的前胡种植面积分别为25 635.43,24 585.43亩(1亩≈667 m2)。与统计数据相比,16 m分辨率影像提取的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中药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部分中药组分和中药饮片药性进行预测,建立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的关系。方法:在组分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中药组分的药性进行预测。结果: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预测相同与相近的结果总和达到了75%以上。结论:饮片药性与中药组分药性之间存在自相似关系,体现了不同层次间的药性具有继承性、加和性和涌现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充分了解山西省中药材,特别是“十大晋药”中药材的品种分布和发展趋势,为全省中药材种植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也为探索山西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科学支撑。方法 依托县级中药材业务部门的调查数据及实地调研材料,结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运城综合试验站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21年山西省中药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山西省以连翘、黄芪等“十大晋药”中药材为代表的中药材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产量产值稳定增加,但也存在道地优势开发不足、良种繁育推水平不足、产地初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数量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结论 应从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推广、生产标准规范、人才培育引进及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推进山西省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普查队填报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县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高或低的县,具有趋于集中分布的特点。其中,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北、西北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采用空间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对,对全国各县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之间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县域之间国土面积和中药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议在采用"因素法"分配各省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经费时,增加各地需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国土面积和中药资源丰富度等指标,以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基于县域面积和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建议后续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在人员队伍、经费保障、成果汇总等方面对西部、南部省份应该重点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