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按照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对沧州某农村地区年龄60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89岁156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组868例和非高血压组692例。以不同体质量指数及腰围分层,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超重(33.6%vs 10.8%)、肥胖(38.8%vs 9.7%)、腹型肥胖(36.6%vs 19.4%)、超重伴腹型肥胖(23.3%vs6.1%)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而腰围异常老年人群患高血压风险度是腰围正常者的2.41倍(95%CI:1.9063.042,P=0.000)。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为该地区老年人群超重或肥胖的高危因素。结论沧州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形势严峻,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不良生活习惯为其高危因素,改善不良饮食结构是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贵州瑶族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问卷及体格检查方法对贵州省荔波地区瑶族老年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贵州瑶族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8.29%,糖尿病患病率为13.31%。BMI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超重肥胖组和WHR向心性肥胖组高血压和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对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WHR异常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状况,探讨MS组分特点及病种组合构成。方法选取2011~2014年进入金昌队列的8 138名具有完整资料的老年人群。结果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MS的诊断标准(CDS2004),MS患病率为25.5%,其中男25.2%,女26.2%。老年人群MS相关疾病单病种患病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糖。MS组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S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脂组合是MS最常见的组合,占MS的35.5%。结论对MS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时应将关口前移。超重或肥胖及血脂异常的防控是降低MS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泸州市社区老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情况。方法:通过多级抽样方法,对泸州市社区6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体质量指数(BMI)≥28.0为肥胖,24.0~27.9为超重。结果:共收集有效资料4 445份,平均BMI为24.1±3.4,男性与女性BMI不同(P<0.001)。样本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25%、12.78%;各年龄段超重率不同(P<0.05),60~69年龄段超重率最高(P<0.05),随年龄的增长,超重率有下降趋势(P<0.001);男、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0.01%、14.69%(P<0.001),各年龄组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等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增加(P<0.05),在超重、肥胖组的患病率高于BMI<24.0组(P<0.05)。结论:被调查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超过50%,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率达40%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问题严峻,控制老年超重和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成人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以东城区在职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人数为4076人,实际测量血压、身高和体重的人数为4010人,有效率为98.38%,高血压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的检出率,超重和肥胖组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59,P<0.001).结论 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超重和非肥胖组的患病率,超重和肥胖往往与高血压共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超重和肥胖,去掉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治疗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类型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阜新农村≥35岁非治疗高血压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将高血压患者按不同类型高血压分成3组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组,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类型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结果共入选4273人,平均年龄56.5±11.4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31.4%、糖代谢异常19.9%和血脂异常46.9%;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41.9%、糖代谢异常11.7%、血脂异常44.3%;收缩压舒张压均高组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超重(肥胖)45.6%、糖代谢异常19.0%和血脂异常53.3%。超重(肥胖)患病率全年龄组3组间不同,而糖代谢异常和血脂异常仅在<60岁组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非老年人群较老年人群糖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低,而超重(肥胖)患病率则在非老年人群中较高。多数代谢异常合并患病率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组为最高。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非治疗高血压人群中不同高血压类型间合并多代谢异常患病情况不同,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干预,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金坛地区中年人群肥胖现况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2009~2010年期间在金坛地区抽取35~64岁调查对象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调查对象982人。计算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并分析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金坛地区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42.77%,肥胖率为18.94%,轻、重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38.70%、19.96%。不同性别间超重、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患病的比例明显增加,其中超重、肥胖人群中同时具有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56倍和6.05倍;而轻度、重度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同时具有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是非中心性肥胖正常人群的4.62倍及5.51倍(P0.05)。结论金坛地区中年人群中体重异常者近六成,肥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很高。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8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的论文"腰围和体重指数对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中国全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调查"(Hou X,Lu J,Weng J,et al.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PLoS One,2013,8:e57319).该文为全国2007-2008年糖尿病和代谢紊乱患病率调查报告的一部分,报道了来自全国17家医院46 024例20岁以上中国成人及其不同亚组[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城、乡)和不同疾病状态(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的标化患病率,其中总人群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化患病率依次为27.1%,31.4%和12.2%.同时,该研究着重考察了腰围和体重指数(BMI)这两个指标各自在评估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包钢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并进行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WHO肥胖诊断标准,对包钢16个主体单位20岁以上人群20221人(男15124,女5097)进行肥胖和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IFG)、高血压及高血脂患病率的调查。结果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0.86%和3.98%,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DM、IGT、IFG、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22%、3.48%、2.09%、19.42%、20.39%和34.17%,且均随年龄、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大而升高。结论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BMI和WC的增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13.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7例正常体重者和42例超重及肥胖患者,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脂、胰岛素、IL-6、CRP。结果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收缩压、甘油三酯、IL-6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IL-6、CRP水平均与肥胖相关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血清IL-6、CRP水平增高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超重及肥胖与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某地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发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高血压的发病状况和高危因素。方法对某石化地区485名3~7岁学龄前儿童的血压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在485名儿童中,患高血压10人,患病率2.06%,正常高限血压17人;肥胖儿童18人,肥胖率3.71%,超重75人,超重率15.46%,肥胖儿童和超重儿童与体重正常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与皮脂厚度、儿童肥胖、母亲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喜食甜食呈负相关。结论要重视对儿童高血压的防治,控制和降低体重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儿童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 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 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南京市城区年龄≥40岁的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并分析肥胖人群多种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城区6个社区40~79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测.共调查9696人,剔除信息不全334人,最终共9362人纳入统计分析,男性3204人(占34.2%),女性6158人(占65.8%).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标准,体重指数≥28.0 kg/m2为肥胖,24.0~27.9 kg/m2为超重.对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超重、肥胖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总的超重率41.0%,男性高于女性(43.91%vs.39.48%,x2=17.01,P<0.001).总的肥胖率16.79%,其中男性为16.73%,女性为1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肥胖率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x2=47.95,P<0.001).与正常体重人群比较,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发生率明显增加(x2值分别为42.02,641.88,9.58,236.08,13.24,138.82,P均<0.001).结论 南京市城区40岁以上人群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肥胖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福州市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60岁的老年人健康体检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及高血压、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按BMI分层,评价不同BMI类型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采用SPSS 1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在资料完整的1659例体检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4.2%(56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2%(363/1003),女性患病率为31.2%(205/656);该人群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为48.1%(798/165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8.4%(485/1003),女性患病率为47.7%(313/656);随着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BMI18.5,18.5~23.9,24.0~27.9,≥28.0 kg/m~2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0%,27.4%,40.4%,5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风险相关ROC曲线显示,对收缩压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值为0.601(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5.85 kg/m~2);对舒张性高血压风险,男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65(切点为25.55 kg/m~2),女性BMI的AUC最大值为0.609(切点为26.35 kg/m~2)。结论随着BMI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高、高尿酸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BMI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人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行多导睡眠监测存在夜间打鼾的病人共177例。根据不同的体质指数和严重程度将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病人分为正常体重+单纯鼾症组、正常体重+OSAHS组、超重(肥胖)+单纯鼾组、超重(肥胖)+OSAHS组。结果 4组在年龄、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纯鼾症组中,超重人群的HDL-C水平较正常体重人群明显降低(P=0.014);在OSAHS组中,超重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病人(P0.05),超重病人的HDL-C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病人(P=0.00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SaO_2)进入回归方程(OR=1.079、1.036、1.069,P0.001)。结论 OSAHS与脂代谢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超重(肥胖)能够加重OSAHS的脂代谢异常;对于超重(肥胖)的OSAHS病人,超重(肥胖)是引起其脂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载脂蛋白C3(ApoC3)基因rs5128多态性与不同体质指数(BMI)冠心病(CHD)患者血脂水平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BMI将312例CHD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205例)和超重/肥胖组(10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生理生化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用Gensini评分法评价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ApoC3rs5128多态性分型。结果超重/肥胖组体重、BMI、高血压患病率、甘油三酯(TG)、脂蛋白a、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载脂蛋白AI(ApoAⅠ)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HDLC和ApoAⅠ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正常体重组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5);在超重/肥胖组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TG和TG/HDLC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5)。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中,rs5128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重/肥胖CHD患者中,rs5128多态性G等位基因与血浆TG和TG/HDLC水平升高显著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