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于文中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有谓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即补不足;实者按实证治疗,即损有余。有谓指误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虽然均认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但从文字解释方面看,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2.
1脾阴虚理论探讨根据阴阳学说和藏象学说理论中的一般规律,人体每一个脏与腑均含气血阴阳。无论是从功能或是物质的角度来看均是如此。但是历代医家对脾的认识与研究都比较重视对脾阳气的阐发,而对脾阴则比较忽略,造成重阳轻阴的局面,然而《素问·厥论篇》却有关于脾阴虚的论述。“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滋补脾阴方药调节糖尿病脾阴虚大鼠下丘脑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糖尿病组,脾阴虚组,糖尿病脾阴虚组,糖尿病脾阴虚+滋补脾阴方药组共5组。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起始因子2的α亚单位(e IF2α)、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GRP78 mRNA表达变化,评价滋补脾阴方药对内质网应激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糖尿病脾阴虚组大鼠下丘脑p-PERK、p-e IF2α、GRP78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均增加(P0.05),糖尿病脾阴虚+滋补脾阴方药组较糖尿病组、糖尿病脾阴虚组减弱(P0.05),e IF2α蛋白水平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脾阴虚组、糖尿病脾阴虚组大鼠下丘脑GRP78 mRNA表达较空白组均增强(P0.05),糖尿病脾阴虚+滋补脾阴方药组下丘脑GRP78 mRNA与糖尿病组、糖尿病脾阴虚组比较均有所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组、糖尿病脾阴虚组大鼠下丘脑中发生内质网应激,滋补脾阴方药具有减轻内质网应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老年脾阴虚便秘的证候特点脾为“五脏之母”,《内经》云“脏真濡于脾”,脾阴为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可滋养五脏,而五脏之津液亦可通于脾,脾阴为全身脏腑器官的重要源泉。故脾阴亏虚除了大肠失于濡润,肠道燥结而发生便秘的症状外,同时伴有全身错综复杂的症状。现代名医蒲辅周提出脾阴虚证特点为“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欲食”,老年脾阴虚便秘也具有这个特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运化失健脾主运化,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化,输布五脏六腑。脾阴亏虚,失于健运,故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舌红少苔,脉细。1.2气阴两虚脾阴不足,气虚托举…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虚邪贼风”一词各家解释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自己观点,即“虚邪贼风”,指自然界中的六淫、戾气等外感病邪,“虚邪”和“贼风”所指相同,属同义复用.“虚”,指邪气肉眼不见,虚无缥缈;“贼”,指邪气在不觉中侵入人体,恰如盗贼在我们不察时盗走财物.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不足而失去卫外屏障功能,使病邪得以乘虚而入所致。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金匮要略》亦云:“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医发病学中重视邪正关系的可贵思想。  相似文献   

7.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万全“五脏论治”治疗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万全在《密斋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论治总论》中,对小儿五脏性能特点,五脏病证,治法,方药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万全对小儿“五脏证治”的治疗思想:1.五脏性能特点“有余”、“不足”论:含肝有余,心有余,脾不足,肺不足,肾常虚五个方面2.五脏证治法则举隅;(1)肝无病,不可补泻;(2)倡心虚证急救良法;(3)治脾病宜“阴阳相济”。(4)肺病“膈消”宜清阳.5治肾病之“补”、“泻论  相似文献   

9.
虚实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历代所论虚实均以《黄帝内经》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简称"邪正说")为纲,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应用有其局限性.《素问·调经论》的"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称"有无说")亦是有关虚实重要的论述."邪正说"反映的是疾病...  相似文献   

10.
小议脾阴、脾阴虚及其治疗卢万义(山西省夏县中医院山西044400)关键词:脾阴;脾阴虚;滋脾养荣;滋阴益气;滋补脾胃之阴脾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然而,现在人们在论及脾主运化的功能时,往往多述脾阳而绝少提及脾阴。其实,脾阴的概念由来尚矣,自《内经》以降...  相似文献   

11.
脾阴虚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滋养濡润脏腑的精微物质,在运化、升清、统血之机能中,起着辅助脾阳的作用。朱丹溪认为:“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 (《丹溪心法》)。张锡纯指出:“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医学衷中参西录》)。 1、脾阴虚:据临床所见,脾阴虚多表现出纳呆食少,或食后腹胀,神疲倦怠,面  相似文献   

12.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14.
脾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以脾为后天之本,有些医家还认为脾的功能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传统的概念是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主统摄血液等。可见脾具有消化、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功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脾还具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卫功能,事实上,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早在《内经·五癃津液别篇》就有“脾为之卫”的论述;《金匱要略》更提出了“四季脾王不受邪”的论点。《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脾王不受邪”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说脾胃的元气,即是正气。若脾胃元气旺盛,就不易发病;若脾胃元气不足,则百病由此而生。《难经》指出:上损下损之病,过于脾则不可治。说明脾对疾病的发展起到某种屏障的作用。如果病邪逾越了脾这个屏障。疾病就较难治疗。元·李东垣很明确地阐发脾在发病学中的  相似文献   

15.
仲景小建中汤为温中之方,自古至今,鲜有怀疑者。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有悖仲景原意,于临证实际运用亦有一定距离,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管见如下。一、小建中汤非治中焦虚寒之方大小建中汤均治脾阳虚中焦虚寒证,已几成定论。诚然,认为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之说,并非没有源头,金成无已云:“脾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尤在泾亦云:“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是不可以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伤寒论选读》曰:  相似文献   

16.
浅论脾阴虚与胃阴虚辨证论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脾阴虚多用甘淡之品,如怀山药、薏苡仁、扁豆、茯苓之类,胃阴虚多用甘寒之属,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藕汁之类.从临床上看,脾阴虚若纯以增液,而腻滞脾运,若胃阴虚单用补脾阴之法,则缓不应急.因此,脾阴虚不能统约胃阴虚,胃阴虚不能等于脾阴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及ATP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阴虚组和滋补脾阴方药组,采用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法(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大鼠模型,使用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及ATP合酶活性变化及滋补脾阴方药的干预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脾阴虚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上升(P<0.01),ATP合酶活性增加(P<0.001);与脾阴虚组相比,滋补脾阴方药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下降(P<0.01),ATP合酶活性减低(P<0.001)。结论 滋补脾阴方药能够改善脾阴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及ATP合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正气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的证候总称~([1])。虚,指无形正气的不足,包括气血阴阳,津液的不足;损,指有形物质的损耗~([2])。《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阳气受到扰动,不能安于其位,精血渐耗,发展为虚劳。汪泳涛~([3])认为,阴精亏虚是仲景论虚劳的主要病机特点。1虚劳病因——虚邪贼风《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虚",指邪气肉眼  相似文献   

20.
补法的运用     
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设的。《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云:“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补虚的总原则。《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