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见干预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病种住院流程重组总体情况 2000年1~4月该医院普通外科12个研究病种的各项指标与1999年同期相比结果,详见表1。表明,对研究病种的住院流程进行重组,可以在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 2.2 研究病种住院流程重组各月情况 从研究第一阶段各月的情况看,各月的出院人数比1999年同期均在增加;平均住院日、手术前住院日和手术后住院日均在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有所增加(详见表2)。  相似文献   

2.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研究:干预方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 住院流程重组的目标 通过对普通外科常见手术病种的住院流程进行重组,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缩短各研究病种的平均住院日和降低平均住院费用的同时,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 2 研究进度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1月1日至2000年4月30日,2000年5月进行阶段总结(由于“五一”假期较长);第二阶段为2000年6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病房:经与合作单位协商,项目组将北京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普通外科所属全部3个病房(十三、十四、十五病房)确定  相似文献   

3.
瑞金医院1997-1999年部分病种住院费用及医疗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瑞金医院1997-1999年3年中34个病种2981份病案的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占各病种总费用比例较大的是药品;几乎所有的病种1999年的平均住院日低于1997年;有10个病种的治愈率达到100%,而其他病种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控制住院费用上涨的有效途径。加强医院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以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缩短术前平均住院日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均住院日长是我国医院发展中的一大问题,通过制定临床路径使术前住院日降为1天(即当日住院次日手术)的干预实施,将该病种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2天,同时观察到该病种干预后医疗质量稳定,干预病区各项效率效益指标都有明显提高,患者住院费用下降了17.8%,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PDCA循环对降低平均住院日的干预效果。方法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起通过一系列持续管理措施拟降低平均住院日指标。2021年在前期内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调整绩效评价方案,增加实施新的干预措施。结果 2020年平均住院日8.7d,比2019年同期下降0.7d; 2021年度与2020年度相比平均住院日下降0.4d,床位使用率上升9.4%,周转次数增加7.2%,出院人均费用下降7.3%。结论 通过PDCA循环,优化内部流程及调整绩效评价方案,持续降低医院平均住院日,2021年度与2020年度相比运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类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住院流程重组,缩短单病川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方法 采用作业流程重组理论中“系统性重新整合”的方法对普通外科常见手术病种的住院流程进行重组。结果 重组后2000年研究病种的病人出院人数比重组前1999年增加14.78%;平均住院日缩短3.83天,缩短了21.58%;病人平均住院费用减少108元,减少了1.18%;医疗业务收入增长13.43%。结论 住院流程重组可以在医疗服务资源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  相似文献   

7.
适宜住院日判断标准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研究使用Restuccia提出的“适宜住院日判断标准”对4个择期手术病种共2487个住院日的合理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实践表明,该标准比国内曾经使用过的标准更为科学,且具有简便、实用、经济的特点。在被调查的2487个住院日中,适宜住院日1735天(55.29%),非适宜住院日1112夭(44.71%)。出现非适宜住院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患者入院初期进行的各种常规检查和化验绝大多数并不需要住院(在门诊)就可以完成;二是住院流程各阶段(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相似文献   

8.
部分单病种住院费用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通过对医院1997-1999年3年中34个病种2981份病案的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占各病种总费用比例较大的是药品;几乎所有的病种1999年的平均住院日低于1997年;有10个病种的治愈率达到100%,而其他病种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控制住院费用上涨的有效途径。加强医院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以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综合并优化干预措施,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方法:将综合干预措施分为管理类、临床类、医技类进行优化并实施,对比分析3个时间节点全院及重点科室平均住院日等数据。结果:采取优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后,全院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重点科室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平均住院日在第3时间节点均较第1时间节点有明显下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并优化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点疾病的住院天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诊疗流程中存在的不适当住院日,预测平均住院日的缩短空间。方法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在重点疾病监测指标中选择某院2010—2012年3个内科疾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两个外科疾病:前列腺增生、颅脑损伤共200份病案资料的2496个住院日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496个住院日中不适当住院日共217天,占到了8.7%,引起不适当住院日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是等待检查报告、出院不及时和等待手术,共产生177个不适当住院日,占到了不适当住院总天数的81.6%。结论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前列腺增生、颅脑损伤的平均住院日可以进一步缩短,其缩短幅度分别是1.3天、0.7天、1.0天、1.3天和1.1天。  相似文献   

11.
病种病例平均住院日控制标准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制定较为合理的住院日控制标准。方法:收集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154640份病案、407个病种和806个病型,采用SAS6.12,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病种病例分型的住院日呈单峰正态,并求出住院日的上下界控制区间。讨论:中位数作为病种病例平均住院日控制的标准参考值以及P25与P75作为上下界控制值是可行的,并可依此对医疗单位或个人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日间病房的运行管理模式,对日间病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方法 收集新疆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肿瘤中心普通病房病例5 669例与日间病房病例1 141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医保支付方式、平均住院日、出院转归情况、患者经济负担、31天再入院计划及收治患者类型等6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相比普通病房,日间病房区级医保占比提高4.18%、平均住院天数缩短5.17天、平均费用减少6914元、31天无再住院计划的患者占比提高14.25%.普通病房收治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病种分别为肠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胃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日间病房收治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病种分别为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后随诊检查、肠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后随诊检查、恶性肿瘤联合治疗后随诊检查.普通病房主要收治化疗患者,占42.99%;日间病房主要收治随访检查患者,占比73.18%.结论 日间病房在调整医保付费方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加速康复,为随访检查患者提供便利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琳 《中国医院统计》2010,17(2):172-173
目的从源头抓起,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方法取住院日不达标科室病种前5位制定按病种住院目标准。结果合理制定病种住院日标准,控制重点科室住院日指标,可以有效缩短全院平均住院日。结论缩短平均住院日,在主要重点科室加强力量把关,使临床工作中遇到相应病种能有一定掌控标准,有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以及医院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疾病的合理住院日,为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收集厦门市5家公立医院2008~2009年7个常见病种的病例资料,根据边际医疗费用计算各病种的合理住院日,同时获得住院日范围(P25,P75),在此基础上计算各病种的住院费用,并将其与实际费用进行比较。结果各病种合理住院日分别为:病毒性肝炎21.9(13.0,31.1)天;阑尾炎7.2(5.0,7.9)天;胃和十二指肠溃疡7.1(6.0,11.1)天;支气管肺炎6.6(5.3,7.3)天;子宫平滑肌瘤12.9(9.0,13.0)天;剖宫产7.6(7.0,8.0)天;自然分娩4.8(4.0,6.0)天。按照上述合理住院时间,各病种医疗费用降低共计635.9万元,其中以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较为显著,为238.6万元,其人均医疗费用降低5667.0元。结论应用边际医疗费用探讨病种的合理住院日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制定病种合理的住院日可有效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超长住院日出院患者情况,为降低平均住院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某口腔医院2009-2013年住院日超过30天的234例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长患者占同期出院人数的1%,住院日占3.9%。超长患者在年龄、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与全部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排名前两位的疾病是:恶性肿瘤和颅颌面畸形,共160例,占68.4%。院内感染率19.2%,非计划再次手术率15.0%。结论定期通报和重点监测住院日超过30天患者的情况,关注年龄和疾病谱,降低术前平均住院日,控制院内感染与术后并发症等会降低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某院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同期对照研究,对泌尿外科实施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的5个病种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药费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缩短了输尿管结石、肾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了输尿管结石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药费,提高了膀胱肿瘤患者的平均药费。结论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可以缩短部分病种的平均住院日,降低平均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8144例住院日超常缩短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住院日超常缩短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为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目201 501份病案、216个病种和308个病例组合,采用SAS6 1 2,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与讨论:住院日是一个适度性指标,如果单纯追求住院日的降低,对住院日超短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势必影响医院医疗技术的含金量和治愈率,同时也不能真实反映住院者的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了解我院近三年来住院病种的构成及变化,分类探讨各类别病种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为医院人、财、物等资源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以ICD-10前三位(即ICD-10类目)为病种划分标准,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进行病种聚类,分析各类别病种的特点.结果 病种数量由2009年的642种增至2011年的667种;全部病种聚类成三个病种类别,一类病种平均病例数最多,平均住院日最短,人均住院费用最少;三类病种平均病例数最少,平均住院日最长,人均住院费用最多;二类病种三指标均介于两者之间.一类病种中妇产科病种最多,其次是高血压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一类病种是基础,二类病种是提高,三类病种是突破;专科建设与综合规划齐头并进,加强其他重点专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95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7个病种病例作为路径组,将2009年入院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7个病种128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7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组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住院日缩短,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天数和内科抗生素费用比显著降低,其中6个病种的药占比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有下降趋势,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临床路径管理能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规范抗生素使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青  林琳 《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1):15-16
目的:合理选择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方法:用算术平均数法、中位数法和几何均数法分别计算2001年和2002年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的平均住院日。结果:2年急性阑尾炎手术病例的住院日频数均呈正偏态分布,对所有研究病例的住院日取对数值后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用3种方法分别计算该研究病种的平均住院日,结果算术平均数分别为7.1天和7.6天,中位数分别为6.0天和70天,几何均数分别为6.3天和6.6天。结论:计算平均住院日用几何均数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