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1998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期间,跟随导师闫于悌有幸参与直肠癌双重吻合器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4例,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2岁,平均55岁。直肠肿瘤下界距肛缘6cm为3例;直肠肿瘤下界距肛缘7cm为1例。其中肿瘤大小占肠腔径2/3为2例,占5/6为1例,占3/4为1例。 1.2 临床病理:按病理分型分:溃疡型3例;菜花型1例。按病理类型分:中分化管状腺  相似文献   

2.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报道其病变下缘距肛缘 8cm以下者占 70 % [1] 。我们自 1998年起 ,通过对直肠癌病理解剖的研究 ,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 ,对距肛缘5cm的低位直肠癌 ,应用单层缝合结直肠吻合保肛手术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4例 ,男 10例 ,女 4例。年龄在 34~ 6 4岁。病程 3~ 12个月 ,癌灶下缘距肛缘均为 5~ 6cm(以直肠指检及直肠镜检查报告结果互相对比为准 )。其病变占肠壁周径 1/ 2 10例 ,3/ 5 4例。病理检查为腺癌 12例 ,粘液腺癌 2例。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低位直肠癌术后病理近端切缘距离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7年收治的41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MRI检查显示直肠肿瘤下极至肛缘距离将患者分为低位组(7 cm,210例)和高位组(≥7 cm,200例),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MRI下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以及环周切缘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10例患者中男性259例,女性151例;中位年龄60(52,66)岁;MRI检查结果肿瘤下极距肛缘中位距离6(5,9) cm;术后病理结果肿瘤上极距近切缘中位距离10(7,13) cm,其中5cm占4.6%年龄、性别、切除肠管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肿瘤长径、肿瘤(14/(5/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高位组中肿瘤(115/200),低位组中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10 cm病例数占37.1%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近切缘不足的病例占比较高,特别是高中位直肠癌患者更易出现近切缘不足的可能,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作者自1991~1994年有选择地应用套迭拉出式直肠癌根治术(Welch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0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1例,平均年龄58岁;病程1个月到半年不等,平均病程3个月;直肠指检均可扪及肿块,肿瘤下缘距肛缘5~8cm,平均6cm。术前20例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均为直肠腺癌。术后病检:高分化管状腺癌4例,中低分化管状腺癌10例,粘液腺癌4例,未分化癌2例;Dukes 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年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学院1976-2007年收治的216例30岁以下结直肠癌病人的发生率、部位、临床症状、术前合并症、术式、病理、术后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男性137例,女性79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5.2%。病变部位以直肠(136例)和乙状结肠(41例)多见,占总数81.9%(177/216)。直肠癌距肛缘平均距离4.5cm。右半结肠13例,占总数6.0%。以大便习惯改变和间歇性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术前合并肠梗阻、肠穿孔、严重贫血等33例(15.3%)。159例(73.6%)行根治术,57例(26.4%)行姑息术。根治术、姑息术5 年存活率分别为46.4%和0。急诊手术13例(6.0%)。术后15例(6.9%)出现肠梗阻、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青年结直肠癌病人,发病部位以直肠多见。病理以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较多,易发生转移与种植,预后差。加强直肠肛诊检查,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术式以保留神经的扩大根治术为首选,可达到较高的根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中低位直肠癌约占65%~75%,腹会阴联合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一直是传统的选择。随着人们对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要求及对直肠癌生物特性的不断深入认识,出现了各种保肛手术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至2004年25例中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拖出式肛门外切除术的治疗情况,以探讨其在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0~72岁,平均52岁。肿瘤距肛缘5~10cm,下切缘距肿瘤最长6cm,最短2cm。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3例,黏液腺癌2例,腺瘤伴癌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癌灶下缘距齿状线不足2cm或距肛缘不足4—5cm的低位直肠癌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8—76岁,平均为56.4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cm12例(腺瘤癌变5例),癌灶下缘距肛缘5cm22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29例,其中高分化者18例,中分化者11例,腺瘤癌变5例。Dukes分期:A期18例,B期16例。34例术后随访率为97%(33/34),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2.9%),吻合口狭窄1例(2.9%);术后6—12个月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9%,术后5年生存率为69.6%。结论 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式,既能保存良好的肛门排便功能,又不降低5年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8.
正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5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进行早期系统的排便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成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低位直肠癌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30~85岁,平均55.4岁;病程1~11个月。术前直肠指诊、肛门镜、钡灌肠及纤维肠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肿瘤距齿状线5cm26例,5~10cm32例。组织学分型:腺癌45例,黏液  相似文献   

9.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布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分布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1例经治疗的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直肠NET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的1.49%,男性6例,女性5例,肿瘤距肛缘3~7cm,无转移.其中4例在距肛缘4cm以内,占36.4%.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治疗,4例经肛门行局部扩大切除;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其中5例术后病理基底部无肿瘤,进行常规随访,1例术后病理提示基底见癌细胞,进行经肛局部扩大切除.另外1例患者肿瘤距肛缘7cm,直径1.5cm,行直肠前切除术.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无复发. 结论 直肠NET临床少见,发生于直肠远端较多,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下病变距肛缘距离的测量与病变位置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5031例接受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著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纤维结肠镜下测量各部位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分布如下:盲肠70(65,75)cm、升结肠70(60,75)cm、肝曲70(60,75)cm、横结肠60(50,70)cm、脾曲50(40,60)cm、降结肠40(35,50)cm、乙状结肠21.5(18.5,30)cm、直肠8(5,11.5)cm。不同部位病变距肛缘的距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两两比较发现,右半结肠各部位肿瘤所测距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纤维结肠镜所测肿瘤距肛缘的距离无法严格区分各个部位肿瘤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371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71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71例患者男224例、女147例。年龄21~99(平均57.9)岁。肿瘤下缘距肛缘5-8cm;病理诊断直肠腺癌361例.其巾高分化138例,中分化201例.低分化者11例,黏液腺癌11例,腺瘤癌变10例。TNM分期:Ⅰ期120例,Ⅱ期222例.Ⅲ期26例,Ⅳ期3例。术后12~24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率85.7%(318/371),中位随访时间为5.8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6例(4.3%).吻合口狭窄8例(2.1%):局部复发率为6.3%(20/318),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69.7%。结论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术后能使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直肠癌保肛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视,低位直肠癌的重建方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28例,其中外翻式结直肠吻合保肛术15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12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2例直肠癌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48~78(平均62)岁。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肿瘤下缘距肛缘4cm1例,5cm3例,6cm5例,7cm3例。肿瘤大体形态:溃疡型10例,肿块及浸润型(缩窄型)各1例。肿瘤的组织分型:腺癌10例,其中高分化4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1例;印戒细胞癌和绒毛膜腺瘤恶变各1例。肿瘤浸及肠管周径:4例在以下,3例超过至,…  相似文献   

13.
深部囊性结肠炎是最常发于直肠的一种良性炎症性损害,它的诊断困难.作者报道1例并作讨论.病人49岁男性,1986年3月发生直肠出血.当时,直肠检查无特殊,直肠镜检查距肛缘14cm处发现粘膜炎症,诊断结肠炎.直肠出血不止,5个月后,直肠活检报告是炎症性息肉.内科以类固醇治疗结肠炎而制止出血.止血6个月后,指诊发现在原来的病变部位,有一个3cm大、基底宽的息肉、钡灌肠阴性.息肉较脆,呈溃疡样改变.再活检的结果为明显的急性和慢性炎症,伴纤维增生,提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但溃疡很象典型的腺癌.曾考虑手术.患者在1982年患肝炎,嗜烟酒,无结直肠疾病  相似文献   

14.
我院采用国产WGW 32型弯管型吻合器和XF 6 0型闭合器施行双吻合技术治疗直肠癌 5 7例。男 34例 ,女 2 3例 ,年龄32~ 76岁 ,平均 5 1岁。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 4~ 12cm ,平均 ( 7.1± 1.2 )cm。肿瘤最大直径为 3~ 7cm ,平均( 5 .3± 1.2 )cm。DukesA期 7例 ,B期 35例 ,C期 12例 ,D期 3例。高分化腺癌 17例 ,中分化腺癌 33例 ,低分化腺癌 7例。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为 2~ 8cm ,平均 ( 5 .2± 1.4 )cm。充分解剖游离肿瘤远侧直肠后 ,用直角钳在肿瘤远侧适当部位钳闭直肠 ,用 5 FU盐水冲洗钳下直肠。在肿瘤下缘 3~ 5cm置XF 6 0型闭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对137例低位直肠癌按无瘤原则行保肛术,术中将血供良好的结肠断端无张力拉下吻合,恢复肠道肛管的连续性.结果 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102例中,9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6~8 cm,1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5~6 cm,后者肿瘤均位于直肠后壁;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35例中,直肠癌基底距肛缘均为5~6 cm.Parks术19例均为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改良Bacon术16例均行降结肠经肛管拖出手术.结论 对肿瘤基底距肛缘6~8 cm和少数较瘦患者、基底距肛缘5~6 cm、且肿块位于直肠后壁的低位直肠癌可以采用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对肿瘤基底距肛缘5~6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以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其中乙状结肠较长时可以行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的Parks术;乙状结肠长度不够时可以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行降结肠经肛管拉出的改良Bacon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腹经肛门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北京总医院收治的61例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4-5cm)患者接受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套入式吻合保肛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中男3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7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cm者21例,5cm者40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55例,其中高分化者24例,中分化者29例,低分化者2例;腺瘤癌变6例;TNM分期:T1N0M0为36例,T2N0M0为23例,T3N1M0为2例。术后1-3个月排粪自控能力明显改善,6-12个月时肛门排粪控制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3%),吻合口狭窄3例(4.9%)。54例(88.5%)患者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2年。术后复发3例(5.6%),5年生存率73.5%。结论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套人式吻合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7.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77岁。因"大便表面染血2个月"入院。肛检:距肛缘约7.0 cm处直肠后壁可触及一带蒂包块,直径约4.0 cm,质软,活动度可,表面呈菜花状,指套染血。CT扫描示直肠占位,病灶约4.5 cm×3.5 cm大。直肠镜检查:见距肛缘7~9 cm处有1约3.0 cm×4.0 cm×3 cm大息肉,宽蒂;病理报告:直肠黏膜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上皮细胞轻度非典型增生。入院后第6天在全麻下行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发病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25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癌灶数目、家族史、发病年龄等情况分为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组(多发组)和结直肠单发癌组(单发组)。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性别构成、肿瘤Dukes分期、肿瘤部位、并发息肉和患者预后等情况。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多发组39例(3.2%),其中2例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癌以腺瘤恶变多见。多发组中右半结肠癌占45.7%,明显高于单发组22.7%(χ^2=25.757,P=0.0001);息肉并发率两组分别为33.3%和16%(χ^2=6.787,P=0.009)。异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5.1%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33)。多发组5年生存率为57%,单发组为64%,χ^2=0.084,P=0.772。结论 结直肠同时性多发癌占结直肠癌总数的3.2%,多位于右半结肠,并发癌以腺瘤恶变多见,其预后与单发癌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至2008年56例距肛缘5~10cm的中低直肠癌保肛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42~71岁,平均62.5岁,肿瘤距肛缘5~7cm 40例,7~10cm 16例.肿瘤的病理分类:乳头状腺癌10例,粘液腺癌4例,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10例、20例、12例.改良式Dukes分期:A期无,B期40例,C期14例,D期2例.保肛术均按全直肪系膜切除法求,锐性分离系膜至肿块下5cm,直肠切断线位于肿瘤下缘3cm.吻合方式运用手法吻合4例,单吻合器吻合40例,双吻合器吻合12例.吻合切除直肪前先冲洗直肠,再扩肛,吻合均经肛门在盆腔内完成,吻合完成后温蒸馏水、5-FU冲洗腹腔及盆腔,骶前放橡皮引流管1~2根,从腹壁引出或从会阴部肛旁引出作负压吸引.结果:保肛术3年内局部复发为4例(7%);3年生存率为86%.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保肛术后并发症少,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2.6.2.2经骶直肠癌局部切除术(trans—sacrococcygeal resection,TSR) (1)TSR手术指征 ①肿瘤部位:部位是选择TSR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原则上腹膜返折以下的早期直肠癌均可通过TSR完成,但理想部位是距齿状线4-6cm的直肠癌,切口可直达病灶,在咬除尾骨后游离直肠范围较小,得以轻松显露接近腹膜返折甚至距肛缘8-10cm的直肠中段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