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晓楠  张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98-3503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器配合矫正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均每天穿戴矫形支具时间23h并配合脊柱矫正体操练习,要求达到凸侧肌肉收缩,凹侧肌肉牵伸,每次30min,每天1-2次。穿戴期间定期X线片检查脊柱Cobb角。结果:1年后随访,40例患儿中33例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和进行矫正体操练习;胸椎、腰椎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单弧侧弯治疗的效果比双弧更明显(P<0.05)。结论:矫形支具配合矫正体操治疗能矫正脊柱侧弯畸形,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我院近2年来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6例,取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椎管减压及脊髓功能恢复比较满意。认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PSSP)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而椎弓根钉的正确定位及置入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钉杆角是矫正后凸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选择2002-08/2006-07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材料置入并伤椎椎弓根充填自体糊状髂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5例.①置入材料:RF-Ⅲ脊柱内固定器.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AF脊柱内固定系统.②术者资质:施术者为本科从事脊柱外科专业工作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术者资格符合岗位技术标准要求.③置入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随访:平均随访14.8个月,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现象;无炎症及排异现象发生.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伤椎高度均得到明显恢复.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功能不全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功能恢复.⑥结果提示:该内固定材料置入后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以重建椎体高度,增加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我院近2年来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6例,取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效果,椎管减压及脊髓功能恢复比较满意。认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PSSP)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而椎弓根钉的正确定位及置入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钉杆角是矫正后凸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失稳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失稳颈椎的可行性及可靠性.目的:深入分析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为失稳颈椎的固定治疗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信息.方法:对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失稳颈椎的生物力学、形态学、临床随访试验以及对颈椎肿瘤所致颈椎失稳的固定作用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确定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失稳颈椎固定作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对失稳颈椎的固定作用无论从生物力学及形态学,还是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都显示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治疗颈椎失稳可靠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的原因.方法:选择2002-01/2008-01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经影像学证实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不当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3-68岁,平均52.5岁.其中胸腰椎骨折5例,腰椎滑脱症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6例.椎弓根固定系统:Steffee 4例,DRFS 3例,RF 6例,AF 4例,GSS 2例.所有病例均经X射线正侧位平片及经椎弓根平面C下薄层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包括螺钉与椎弓根及硬膜囊,周围大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患者自螺钉置入后至发现椎弓根螺钉误置时间为5-69 d,平均18.5 d.其中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7例,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4例,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脊柱侧弯伴旋转)2例,螺钉置入过深2例,螺钉进入椎间孔2例,进入椎间隙2例.结论:螺钉置入不当的原因与对局部解剖变异及操作技术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术前术中影像学的测量及监控是正确置钉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退行性病变一旦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失稳及退变性侧凸,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时,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内固定器械。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相当普遍,因此如何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上置入稳定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近年来有研究证实了骨水泥强化中空侧孔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成为脊柱外科的关注热点。目的:探讨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中空侧孔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共收治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65-86岁,平均73.5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6例,退行性侧凸2例。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减压、融合节段,采用骨水泥强化中空侧孔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内固定、矫形。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对患者内固定前后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神经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内固定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36-48个月,未出现断钉、断棒、椎弓根螺钉拔出、松动、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后患者腰痛、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神经症状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 〈0.01)。提示对于伴骨质疏松症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应用骨水泥强化型中空侧孔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能增强螺钉的稳定性,防止螺钉松动、拔出,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改善和保持。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传统的经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融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影响相邻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破坏了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其中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18例和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10例.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个月(10-60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等并发症,骨融合率为91%.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0%.结果说明基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的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航导板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复杂腰椎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7例患者:严重退行性腰椎脊柱侧弯4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其中HIV阳性患者2例。应用三维CT断层扫描腰椎,保存数据为DICOM格式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进行病变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根据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制作椎弓根导航导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同时随机抽取未做脊柱模型的7例严重腰椎患者作对照研究。结果7例患者按计划成功完成了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效果满意,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的形状和测量结果完全一致,椎弓根导航导板效果良好,术后X 线和CT复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正确。结论快速成型脊柱模型椎弓根导板导航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技术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手术经验,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或避免手术中透视,为严重腰椎疾病手术中准确、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62-1763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6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取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随访24个月,观察术后患者脊柱矫形效果、腰腿功能状况及腰腿疼痛程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Cobb角和胸腰段后凸角(TL)较术前减小,腰椎前凸角(LL)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能有效进行脊柱矫形,促进腰腿功能恢复,减轻腰腿疼痛,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椎弓根钉的发展,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够提供坚强内固定使损伤脊柱获得多平面稳定,同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现已大量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治疗当中.目的:观察CD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0-01/2008-01 南通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2例,均采用CD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于治疗前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观察置入后与随访时椎体前后缘的平均高度、植骨融合情况、脊柱后凸cobb角的变化;其中27例置入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评价椎管内占位情况;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系统的恢复;腰痛末次随访按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结果与结论: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8年,平均48个月.X射线观察置入后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复位分别为6.55,2.69 mm、25.7°,随访时矫正的丢失为2_29,1.74 mm、2.6°.CT随访的27例中原椎管占位率为10%~75%,末次随访时为5%~24%.在末次随访中20例存在蛋壳现象.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部分恢复.Oswestry评分结果:0%23例,2%29例,3%5例,6%5例,8%4例,10%1例,56%1例,57%1例,80%1例,87%2例.全部患者中发生钉棒松动1例,棒断裂1例,螺钉松动2例,螺钉断裂1例.提示CD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很好地恢复椎体的高度、生理弧度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钻引导徒手椎弓根钉置钉技术(太极椎弓根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特发性脊柱侧弯15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柱后突畸形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31例,胸腰段骨折脱位64例,共118例行椎弓根固定,采用电钻引导钻出钉道,徒手椎弓根置钉。结果 T1~T9置钉228枚,T10~T11置钉296枚,T12~L4置钉474枚,L5置钉58枚,S1置钉52枚,共1 108枚,无置钉引发的血管、神经并发症;置钉操作中,发现置钉不准确28枚,重新置钉后无拔钉及松动,不影响椎弓根钉稳定性。结论电钻引导徒手椎弓根钉置钉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置钉可靠,适用于胸腰段脊柱疾病经椎弓根钉固定患者,是一种无需复杂设备就能准确置入椎弓根钉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椎体复位过程中,形成了椎体内空隙即蛋壳样椎体,使前中柱丧失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如不进行有效的植骨重建,则有可能出现内固定物失效及矫正度丢失等并发症.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固定结合自体颗粒骨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进行置入复位后,经过伤椎椎弓根植入自体颗粒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3 例,治疗前后行 X 射线摄片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及椎体中央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置入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中央高度压缩率及 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明显降低(P < 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29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定,置入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果说明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颗粒骨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减少置入后矫正丢失并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5 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应用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固定系统行后路矫形手术。【结果】35 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 角38. 5°,矫正率79%。经平均18. 5 个月随访,融合良好。【结论】中华长城脊柱矫形固定系统具有三维空间矫形力,矫形明显、持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江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864-286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和椎间盘截骨矫正僵硬型脊柱后凸矫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僵硬型脊柱后凸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椎弓根和椎间盘截骨矫正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obb角度、矫正率、VSA评分,疼痛程度等。结果观察组Cobb角度、矫正率、VSA评分,疼痛程度等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僵硬型脊柱后凸矫形患者在治疗时,经椎弓根和椎间盘截骨矫正治疗能避免脊髓褶皱,降低神经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评价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法:9例胸腰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随访7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平均侧凸角度由52.3°改善至14.6°,侧凸矫正率72%;平均后凸畸形由29.6°矫正至12.1°,后凸矫正率59.1%;平均躯干侧移从18.3 mm矫正至4 mm。术后6个月侧凸矫正丢失平均3°,后凸矫正丢失平均2°,最大矫正丢失不超过7°。平均手术时间3 h 10 min(2~4.5 h)。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感觉下肢麻木,应用脱水剂4 d后消失。术后2~4个月9例均获坚强融合。结论: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性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患者57例,随访观察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椎管狭窄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椎体高度得到有效恢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P〈0.05);CT测量椎管狭窄恢复至平均6.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末次随访时1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至E级.[结论]新型脊椎外固定器能有效的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并椎管狭窄,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