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复燃危害重大。合并HVB感染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HBV复燃。目的:研究我国合并HBV感染IBD患者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时的HBV复燃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仁济医院诊断为IBD、HBc Ab阳性并接受IFX治疗的住院患者,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观察病毒复制和肝功能变化。结果:194例接受IFX治疗的IBD患者中28例合并HBV现症或既往感染,总体感染率为14.4%,现症感染率为4.6%。28例患者平均IFX疗程(6.96±3.47)次,平均随访时间(15.32±10.47)个月。15例(53.6%)患者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1例使用拉米夫定,14例使用恩替卡韦。10例(35.7%)患者采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其中1例(10.0%)HBV现症感染患者(HBs Ag阳性,HBV-DNA阴性)治疗过程中出现HBV复燃。该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将抗病毒药物更换为恩替卡韦后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结论:使用IFX治疗的IBD患者应筛查HBV感染状态。合并HBV感染者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的情况下可选用低耐药率的抗病毒药物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病毒复燃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病(CD) IFX维持治疗期间发生失应答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CD患者,将出现IFX继发性失应答的患者纳入失应答组,随访结束仍应用IFX治疗的CD患者纳入持续应答组。比较失应答组与持续应答组临床资料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3例(3.33%)患者治疗初始无应答,87例(96.67%)患者应答,其中70例(80. 46%)至随访结束持续应答(持续应答组),17例(19.54%)发生继发性失应答(失应答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失应答组第4次注射IFX前的C反应蛋白≥3 mg/L患者的占比与第4次注射IFX前的IFX谷浓度≤3.5μg/mL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持续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第4次注射IFX前的IFX谷浓度≤3.5μg/mL及C反应蛋白≥3 mg/L是活动期CD患者IFX发生继发性失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CD患者诱导治疗后、维持治疗前相关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229-233
目的分析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转归, 以及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西安市胸科医院的114例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 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治疗成功及不良治疗结局为因变量,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中治愈46例(40.4%), 完成治疗41例(36.0%), 治疗成功率为76.3%(87/114);治疗失败11例(9.6%), 失访13例(11.4%), 死亡3例(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 OR)=7.22, 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CI)1.47~35.43], 起病时无发热(OR=12.97, 95%CI 2.74~61.55), 治疗方案中不含阿米卡星(OR=5.28, 95%CI 1.20~23.31), 痰菌载量>1+(OR=5.87, 95%CI 1.76~19.60)为异烟肼单耐药肺结核患者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TNF药物、既往炎症性肠病(IBD)相关手术史是否为IBD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万方、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18年10月),收集关于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总结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异质性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同质性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16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不是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1. 19,95%可信区间(95%CI):0. 90~1. 57,P=0. 23];抗TNF药物也不是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OR=0. 86,95%CI:0. 65~1. 13,P=0. 27); IBD相关手术史为IBD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OR=1. 50,95%CI:1. 09~2. 05,P=0. 01)。结论糖皮质激素、抗TNF药物治疗IBD不是导致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IBD相关手术可能是导致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09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腹部超声筛查NAFLD,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131例)和对照组(27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病程及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BD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BD患者NAFLD的患病率为32.03%(131/409)。NAFLD组患者年龄[(50.24±12.83)岁vs(38.74±10.91)岁]、BMI[(28.24±4.90)kg/m2 vs(23.52±3.73)kg/m2]、腹围[(93.10±11.52)cm vs(85.52±10.06)cm]、病程[(8.52±1.84)年vs(5.84±1.28)年]、高血压比例[20.61%(27/131)vs 4.68%(13/278)]、糖尿病比例[9.92%(13/131)vs 1.80%(5/278)]、吸烟比例[50.38%(66/131)vs 38.13%(106/278)]、GGT[(26.57±8.19)U/L vs(18.46±4.36)U/L]和HbA1c[(6.65±2.17)%vs(3.64±1.0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33,95%CI:1.15~1.82,P=0.018)、BMI(OR=1.80,95%CI:1.25~3.27,P=0.002)、病程(OR=2.60,95%CI:1.10~3.26,P=0.010)和糖尿病(OR=1.77,95%CI:1.23~4.79,P=0.006)是IBD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BD患者NAFLD的患病率高,年龄、BMI、病程和糖尿病均是IBD患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代谢干预,以减少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骨密度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IBD患者血液学指标、身高、体重及腰椎骨密度进行测量,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IBD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克罗恩病(CD)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3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的T值分别为-1.72±1.20、-1.26±1.12和-0.62±0.87,CD组的T值低于UC组(P=0.045)和对照组(P=0.000),UC组T值低于对照组(P=0.014).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0%和0;CD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UC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BMI≤18.4kg/m~2)是CD(OR=11.25,95%CI 3.198~39.580,P=0.000)和UC(OR=14.50,95%CI 1.058~88.200,P=0.045)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病变部位、CD活动指数(CDAI)、服用糖皮质激素、服用免疫抑制剂、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在IBD患者中较为普遍,低体重是IBD患者骨质丢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单独使用甲氨蝶呤(MTX)与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SZ)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NKI全文期刊网,收集疗程大于半年的相关随机及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及系统分析。结果:总计纳入4个临床试验,共318例RA患者。MTX单独或联合SSZ治疗RA的总有效性没有差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比较4个试验共306例RA患者,合并后的比值比(OR)为0.75.95% Cl 0.44~1.27;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标准进行评价,MTX单独或联合SSZ治疗RA的缓解率没有差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较208例RA患者的OR为0.77.95% CI 0.43~1.38;采用欧洲风湿病学会联盟(EULAR)标准进行评价,MTX单独或联合SSZ治疗RA的缓解率没有差异,固定效应模型OR为1.04.95%Cl 0.60~1.82;联合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要远高于单独使用MTX:共3个试验264例RA患者,合并后的OR 0.40,95%Cl 0.20~0.78。其中两种治疗方案在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2个试验208例患者合并后的OR为0.56,95%Cl 0.25~1.27;联合用药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单独使用MTX,2个试验208例患者合并后的OR 0.27,95%Cl 0.15~0.49。结论:联合MTX及SSZ与单用MTX治疗RA相比,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而疗效并未相应增加,提示今后临床治疗RA应慎重考虑MTX与SSZ联合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S患者英夫利西单抗(IFX)谷浓度(TLs)与疗效的关系,了解抗IFX抗体(ATI)产生情况。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接受IFX治疗的AS患者38例。在第8次应用IFX前空腹抽取检测血清IFX-TLs和ATI水平,在第1次、第6次、第8次应用IFX前进行AS病情活动度评分(ASDA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38例AS患者,其中6例(16%)出现了ATI。这6例患者第8次IFX给药(38周)时出现病情反弹。②以第8次IFX治疗相比第6次IFX治疗的ASDAS是否上升进行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出IFX-TLs维持在0.635μg/ml以上时,患者病情不易反跳。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FX-TLs与BMI相关[OR(95%CI)=1.536(1.023,2.308),P=0.039],与合并用药相关[OR(95%CI)=0.218(0.06,0.797),P=0.021]。结论:ATI的产生以及IFX-TLs变化与IFX失应答密切相关,应定期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了解抗IFX抗体产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应用IFX治疗的14例难治性IBD住院患者,每例患者于应用IFX前空腹抽取血样1~4份,共获得血液样品3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全部31份血清中IFX血药浓度及其中的26份血清中抗IFX抗体产生情况,同时每个采血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Mayo评分,克罗恩病患者进行CDAI评分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1次抽血时有17次患者有效,有效率为54.8%,IFX有效浓度为2.16~41.83μg/ml,平均(15.79±13.87)μg/ml;14次抽血无效时IFX浓度为0.69~23.67μg/ml,平均(6.36±6.09)μ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25)。26份血清样品检测了抗IFX抗体,结果显示1份3.8%(1/26)为阳性,其余25份均为阴性。结论 IFX疗效与其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抗IFX抗体产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科收治的HBV-ACLF患者102例,发生感染48例,发生AKI 32例,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并发感染和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住院天数≥15 d、存在侵入性操作、并发上消化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和糖尿病的比率分别为56.3%、37.5%、43.8%、52.1%、25.0%和16.7%,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组的24.1%、13.0%、16.7%、22.2%、5.6%和3.7% (P<0.05),感染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10.2±42.2)μmol/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10.1±2.1)μmol/L,P<0.05】,MELD评分为(26.1±4.6),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0.5±4.1),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0.4±1.1)g/L,显著低于未感染组【(35.3±2.0)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OR(95%CI)为1.7(1.3~2.1)】、存在侵入性操作【OR(95%CI)为1.5(1.1~2.1)】、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2.0(1.2~3.2)】和出现肝性脑病【OR(95%CI)为1.8(1.1~2.7)】是HBV-ACLF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95%CI)为1.5(1.2~1.9)】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OR(95%CI)为1.4(1.0~1.9)】是影响HBV-ACLF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容易并发感染和AKI的危险因素,住院时间长,进行侵入性操作和有严重的并发症均需要认真预防和及时处理,才能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危足(DFR)的分级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对北京市11家医疗机构的3758例糖尿病患者行足部筛查,其中男2024例,女1734例,平均年龄(62.97±11.40)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1.33±7.91)年,对足部病变和DFR 0+~3级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FR 1~3级共1770例(47.1%),分别为1级489例(13.0%)、2级1227例(32.7%)、3级54例(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 1.179,95%CI 1.029~1.350)、糖尿病病程(OR 1.026,95%CI 1.017~1.035)、高脂血症(OR 1.580,95%CI 1.377~1.814)和慢性肾脏病(OR 2.231,95%CI 1.534~3.245)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 1.221,95%CI 1.020~1.462)、糖尿病病程(OR 1.024,95%CI 1.016~1.033)、高脂血症(OR 1.532,95%CI 1.342~1.747)和慢性肾脏病(OR 1.879,95%CI 1.354~2.608)是DFR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满足粗筛指标的糖尿病患者47.1%发生足部病变。性别、糖尿病病程、高脂血症和慢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病变和DF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对难治性及合并肠外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难治性及合并肠外表现的UC住院患者36例,均接受IFX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36例患者中,33例为难治性UC(合并肠外表现5例),3例合并特殊肠外表现(2例合并肛周脓肿,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IFX治疗后,13例临床缓解(3例黏膜愈合),16例有效,7例无效。IFX治疗总有效率为80.6%,缓解率为36.1%;8例合并肠外表现者中,5例肠外症状得到改善,有效率为62.5%。观察期间未发生IFX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IFX对难治性UC及合并肠外表现UC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方法收集843例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用Gensini积分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并按积分四分位数分成Q1~Q4组共4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脂参数差异。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价LDLC、non-HDLC、TC/HDLC、TG/HDLC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结果患者LDLC、non-HDLC、TC/HDLC水平随Gensini积分增高显著增加(P均0.05),Q4组TG/HDLC显著高于Q1和Q2组(P均0.05)。LDLC、non-HDLC、TC/HDLC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显著增加(P均0.05),TG/HDLC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non-HDLC与Gensini积分(r=0.315,P0.01)相关性高于LDLC(r=0.252,P0.01)、TC/HDLC(r=0.242,P0.01)、TG/HDLC(r=0.123,P0.01)。non-HDLC预测高Gensini积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29(95%Cl 0.691~0.767,P0.01),分别大于LDLC的0.694(95%Cl 0.653~0.734,P0.01)、TC/HDLC的0.681(95%Cl 0.640~0.721,P0.01)、TG/HDLC的0.564(95%Cl 0.521~0.607,P0.01)。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后,non-HDLC(OR=2.472, 95%Cl 1.962~3.115)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轻微优于LDLC(OR=2.265, 95%Cl 1.785-2.875)、TC/HDLC(OR=1.796, 95%Cl 1.483~2.175)、TG/HDLC(OR=1.022, 95%Cl 0.927~1.127)。结论 non-HDLC在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方面优于LDLC、TC/HDLC、TG/HDLC,有助于对CHD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T)合并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临床特点,并探讨肝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HT患者216例,给予HT患者甲硫咪唑治疗,给予DILI患者葡醛内酯片治疗。常规检测血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 在诊治过程中,发生肝损害102例(47.2%);肝损害组年龄、饮酒史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甲硫咪唑剂量大比例、血清FT3和FT4水平分别为(49.5±10.7)岁、44.1%、31.4%、62.8%、(19.0±5.8)pmol/L和(60.4±18.4)pmol/L,显著大于或高于HT组【分别为(44.0±14.5)岁、30.7%、6.1%、21.0%、(16.6±4.2)pmol/L和(32.3±9.8)pmol/L,P<0.05】;其中合并糖尿病【OR:1.8(95%CI:1.1~2.8)】、应用甲硫咪唑大剂量【OR:1.6(95%CI:1.0~2.4)】和高血清FT4水平【OR:1.6(95%CI:1.2~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列线图模型对DN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 纳入2018年6至8月浙江省17个乡镇和街道符合研究标准的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1 588例, 年龄(56.8±10.1)岁, 男性占50.06%, 平均病程9年。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和眼底照相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DN的危险因素, 并应用列线图模型定量分析DN的患病风险。结果 1 588例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中440例(27.71%)发生D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1.159, 95%CI 1.039~1.292)、收缩压(OR=1.041, 95%CI 1.031~1.051)、血清肌酐(OR=1.011, 95%CI 1.004~1.017)、血清球蛋白(OR=1.072, 95%CI 1.039~1.1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463, 95%CI 1.073~1.996)、初中以上学历(OR=2.018, 95%CI 1.466~2.777)、中等强度运动(OR=0.751, 95%CI 0.58...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患者108例,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时,给予内科止血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中,38例(35.2%)发生EVB,其中5例(13.2%)患者在发病72 h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提示过度劳累与GOV患者发生EVB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饮食不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红色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GOV患者发生EVB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当【OR(95% CI)为2.2(1.3~3.7)】、门静脉内径增宽【OR(95% CI)为1.4(1.1~1.7)】、PT延长【OR(95% CI)为1.3(1.1~1.6)】、有红色征【OR(95% CI)为3.3(1.6~7.1)】、肝功能Child-Pugh C级【OR(95% CI)为3.9(1.7~9.0)】和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OR(95% CI)为3.5(1.9~6.5)】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E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GOV患者存在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其中EVB是重要的致命原因。EVB发生的本身有一些危险因素,需要临床给予必要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以减少E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449例择期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AKI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 449例患者中,132例发生AKI(9.1%),AKI组术后30d死亡25例(18.9%),显著高于非AKI组的死亡率(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肺炎(OR=4.557 95%CI 2.186~9.499)、呼吸机应用36h (OR=3.953 95%CI 2.316~6.748)、二次气管插管(OR=4.038 95%CI 1.455~11.202)、切口感染(OR=5.605 95%CI 2.354~13.345)、体外循环时间(CPB)2h(OR=1.754 95%CI 1.115~2.759)(P0.05)是CABG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BG术后AKI显著增加术后30d死亡率,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CPB和呼吸机时间长、术后并发肺炎和切口感染等,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针对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同期住院的102例有髋关节破坏性病变的AS患者(A组)和54例无髋关节破坏性病变的患者(B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和非对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患者比B组发病年龄早[(17±8)岁与(24±7)岁]、病程短[(5±4)年与(11±5)年]、幼年发病多见(37.3%与20.4%)、首发髋关节起病较多(38.2%与25.9%),以及外周关节炎重(39.2%与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以及骶髂关节病变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显著多于B组,使用柳氮磺吡啶和沙利度胺剂量显著少于B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5个髋关节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病程、幼年发病、首发髋关节起病以及服用柳氮磺吡啶(P<0.05或P<0.01).结论 发病年龄早、幼年发病、病程短以及髋关节起病的AS患者可能易于发生首发髋关节病变,而足量的柳氮磺吡啶可能是AS起病发生髋关节病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易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预后和复发预测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IBD患者的复发特征以及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6月明确诊断的住院IBD患者47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1例,克罗恩病(CD)178例,按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IBD复发的各项临床特征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UC组复发率为52.49%,CD组为77.5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轻(40岁,OR=0.825,95%CI:0.777~0.876,P=0.000)、病程长(OR=1.186,95%CI:1.089~1.291,P=0.000)和广泛结肠炎(OR=16.993,95%CI:2.670~108.170,P=0.003)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轻(40岁,OR=0.944,95%CI:0.915~0.974,P=0.000)和服药依从性差(OR=31.074,95%CI:10.456~92.343,P=0.000)是C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参考上述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早期识别、早期积极干预、坚持维持治疗,同时加强健康宣教以改善服药依从性,可能对降低IBD临床复发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用治疗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 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Wan Fang)、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有关IFX和IFX+EN治疗中-重度CD的对照试验,由两人分别独立对其有效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数据提取。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对所纳入队列研究根据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研究文章纳入,CD患者共计668例,试验组(IFX联合EN)306例,对照组(IFX)3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IFX联合EN治疗CD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IFX组(OR=2.38,95%CI:1.65~3.42,Z=4.66,P0.00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用药组与IF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12~4.45,Z=0.34,P=0.73)。复发率:联合用药组低于IFX治疗组(OR=0.31,95%CI:0.18~0.53,Z=4.25,P0.0001)。结论对于中-重度CD患者,IFX与EN联用治疗较IFX治疗更有效,且复发率更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