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发生情况,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德保县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出生的4 915例壮族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低出生体重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358例,低出生体重率为7.28%。母亲孕龄≥35岁(OR=1.72)、身高150 cm以下(OR=2.75)、孕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OR=1.68)、血红蛋白浓度<110 g/L(OR=1.50)、孕中期增重少(OR=1.57)、流产史(OR=1.76)、妊娠期高压(OR =5.32)、多产次(OR=1.51)、孕期产前检查少于8次(OR=2.10)等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孕早期BMI≥24.0 kg/m2(OR=0.26)、分娩孕周37周及以上(OR =0.06)、单胎(OR=0.04)等为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孕龄、身高、孕早期BMI、血红蛋白浓度、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孕期产前检查次数等是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贫血与子代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8月-2014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市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的1 376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妊娠期贫血调查表》,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孕妇孕早期贫血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文化程度的孕妇发生孕早期贫血状况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贫血组孕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是非贫血组的5.514倍(95%CI:2.134~14.26)。结论孕妇孕早期贫血可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2011-2016年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现状并分析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9月期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分娩产妇36 32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孕妇相关基线资料、健康状况及婴幼儿分娩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探究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36 32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23±0.53)kg,低出生体重儿2 070例,低出生体重占比5.70%。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早产、母亲的年龄、吸烟、胎次、流产、妊娠高血压、贫血存在直接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胎儿早产(OR=3.823,P=0.000)、孕妇高龄(OR=1.733,P=0.018)、孕妇吸烟(OR=1.557,P=0.008)、多胎次(OR=2.115,P=0.019)、孕妇贫血(OR=2.634,P=0.001)、妊娠高血压(OR=2.631,P=0.000)是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州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现状不容乐观,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低出生体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回顾性统计分析研究,以201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共纳入37010例(占总数91.31%)低出生体重活产儿,对照组随机抽取54677例正常出生体重活产儿,采用孕产妇个案调查表收集相关孕产妇数据及新生儿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低出生体重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出生身长、民族、孕周、多胎妊娠、新生儿出生缺陷、产程、孕产妇初检孕周、产检次数、孕次、产次、产后出血量以及孕产妇孕早期(孕13周以前)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舒张压、体重、是否服用叶酸有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可疑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危险因素为性别(OR:1.345,95%CI:1.278~1.415),出生身长(OR:0.250,95%CI:0.244~0.255),住地农村(OR:1.119,95%CI:1.037~1.208),孕次(OR:0.938,95%CI:0.916~0.960),产次(OR:0.859,95%CI:0.825~0.894),孕周(OR:0.587,95%CI:0.576~0.598),出生缺陷(OR:1.627,95%CI:1.304~2.031),孕产妇产检次数(OR:0.959,95%CI:0.951~0.967),多胎妊娠(OR:3.268,95%CI:2.838~3.765),孕产妇孕早期体重(OR:0.989,95%CI:0.986~0.992),孕产妇孕早期是否服用叶酸(OR:0.936,95%CI:0.891~0.985)及孕产妇孕早期舒张压(OR:1.003,95%CI:1.000~1.006)。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胎儿方面因素与孕产妇方面因素均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可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增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必要时积极做好出生缺陷筛查、孕产妇定期产检、保证孕期营养物质供给等措施来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控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出生监测数据,采用Joinpoint软件计算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年平均变化百分率(AAPC);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1—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低出生体重儿总体发生率为3.45%。Joinpoint趋势检验表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呈上升趋势(AAPC=1.8,95%CI:0.7~3.0),尤其在2017—2021年明显增加(APC=3.9,95%CI:0.8~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婴(OR=1.449,95%CI:1.338~1.568)、胎龄<37周(OR=77.631,95%CI:71.665~84.093)、第1产(OR=1.474,95%CI:1.339~1.623)、母亲<20岁和≥35岁(OR<20岁=1.266,95%CI:1.046~1.533,OR≥35岁=1.197,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性。方法于2018年6—10月选取佛山市某区妇幼保健院15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20周前尿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铬水平,并根据其浓度三分位数将孕妇分为尿铬低、中和高暴露组,分娩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等出生指标,分析母体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结果孕妇孕早期尿铬均数为1.58μg/g肌酐(范围:0.42~4.83μg/g cr),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173,P<0.05)、头围均呈负相关(r=-0.170,P<0.05)。将新生儿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r=-0.299,P<0.05)和出生头围(r=-0.253,P<0.05)也均呈负相关,未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男性新生儿出生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是新生儿出生体重(OR=0.584,95%CI:0.359~0.952)和出生胸围(OR=0.61895%CI:0.389~0.983)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相对较高,孕早期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且这种关联在女性新生儿中更加明显。孕早期尿铬可能与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性。方法于2018年6—10月选取佛山市某区妇幼保健院15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20周前尿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铬水平,并根据其浓度三分位数将孕妇分为尿铬低、中和高暴露组,分娩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等出生指标,分析母体尿铬水平与新生儿出生指标的关联。结果孕妇孕早期尿铬均数为1.58μg/g肌酐(范围:0.42~4.83μg/g cr),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r=-0.173,P0.05)、头围均呈负相关(r=-0.170,P0.05)。将新生儿按性别分层后,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r=-0.299,P0.05)和出生头围(r=-0.253,P0.05)也均呈负相关,未发现孕妇孕早期尿铬与男性新生儿出生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后,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是新生儿出生体重(OR=0.584,95%CI:0.359~0.952)和出生胸围(OR=0.618 95%CI:0.389~0.983)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孕妇孕早期尿铬水平相对较高,孕早期尿铬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且这种关联在女性新生儿中更加明显。孕早期尿铬可能与出生头围和出生胸围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长治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孕期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地区分娩的5 055名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性别、孕周、孕妇年龄、产次、孕妇生活地区(城乡),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探讨影响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 5055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128±675)g,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14.6%,巨大儿发生率为8.2%.经单因素x2检验,孕妇生活地区、孕周、孕母年龄是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223.807、34.120,2 211.570、68.941,92.199、18.745),产次与低体重儿发生有关(x2=54.822),性别与巨大儿发生有关(x2=34.5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结果显示,早产(OR=37.147,95% CI:30.094~45.853)、生活在农村(OR=0.390,95% CI:0.310~0.492)孕母年龄(OR=0.864,95%CI:0.779~0.959)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男婴(OR=0.524,95% CI:0.423~0.650)、生活在城市(OR=0.616,95%CI:0.501~0.758)、过期产(OR=4.175,95%CI:2.918~5.974)及孕母年龄偏大(OR=1.229,95%CI:1.104~1.368)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地区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巨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城乡差异存在,因地制宜的提供科学的干预措施和孕产期保健服务、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及适龄孕产,是控制出生体重在合理范围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IVH)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8例并发IVH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住院治疗、曾经头颅B超检查的7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限(95%CI).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病率为38.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期窒息(OR=6.379,95%CI=1.192~34.144)、机械通气时间(OR=8.374,95%CI=2.561~27.388)和苯巴比妥治疗(OR=0.081,95%CI=0.023~0.268)为极低出生体重IV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IVH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围产期窒息、机械通气时间和苯巴比妥治疗与极低出生体重儿IVH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新生儿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二孩政策下的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出生的2 479名活产单胎新生儿,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适龄产妇和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地区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适龄产妇(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正常的初产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农村地区的初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孕前偏瘦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393,95%CI:0.535~3.629;OR=0.925,95%CI:0.498~1.720);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比初产妇下降了近50%(OR=0.519,95%CI:0.276~0.978),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OR=1.221,95%CI:0.836~1.784)。结论高龄可能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女性应避免高龄生育;二孩生育的妇女应警惕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及行为相关因素对足月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 [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将上海某区孕期<20周的孕早期妇女纳入队列,最后分娩单胎足月活产儿的孕妇共2768人.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被动吸烟、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和低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在2768名产妇中,有1284人(46.4%)至少在孕早期或孕晚期有二手烟暴露的情况,孕妇低身高(模型1:OR=0.9,95%CI为0.840~0.996;模型2:OR=0.9,95%CI为0.860~0.998)及怀孕后患有疾病(模型1:OR=2.7,95%CI为1.1~6.5;模型2:OR=2.7,95%CI为1.1~6.6)会增加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孕早期或孕晚期的被动吸烟史对胎儿的出生体重没有影响. [结论]本研究并未发现孕期被动吸烟与胎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孕妇心理健康状况与低出生体重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孕妇心理社会应激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1 519名即将分娩的孕妇进行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追踪其分娩情况,采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户籍、文化程度、年龄孕妇其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妇焦虑、抑郁、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低出生体重均无关联(均P>0.05);控制孕妇年龄、户籍、文化程度及妊娠合并或/和并发症等因素后,中重度生活事件应激仍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OR=3.619,95%CI=1.863~7.028).结论 孕妇发生中重度心理社会应激可能对胎儿宫内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分析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提高参考性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108例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10例正常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及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并应用单因素分析、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产妇年龄、异常孕产史、产检次数、孕周、妊高症、胎数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年龄20岁、有异常孕产史、孕周37周、产检次数6次、患有妊高症、多胎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多胎、产妇年龄、妊高症等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对上述危险因素重点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9名孕(12±1)周的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线资料,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于孕(28±1)周及分娩前测量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和各孕期增重速率,并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孕期增重推荐标准进行评价。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孕期总增重为(16. 2±4. 6) kg,孕期总增重异常比例为59. 1%,其中增重过多比例为44. 3%;孕早期增速过缓比例为44. 3%,孕中期、孕晚期及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的比例分别为63. 6%、55. 7%和65. 8%。控制孕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分娩孕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比较,总增重不足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1,95%CI 1. 08~5. 82),总增重过多组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4,95%CI 1. 20~5. 36)。与孕中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7,95%CI 0. 13~0. 60)。与孕中晚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8,95%CI 0. 13~0. 59)。结论成都地区孕妇孕期增重异常问题严峻,孕期增重过多和不足同时存在。孕期总增重过多是大于胎龄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期、中晚期增速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早期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和体质指数(BMI)对孕期血糖的影响。方法利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2009-2010年26 965名孕早期接受首次产检孕妇的基本信息、孕早期ALT水平、孕早期BMI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检测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超重肥胖单独/联合ALT水平对于孕期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同孕早期ALT<40 U/L者相比,ALT≥40 U/L的孕妇GCT阳性(≥7.8 mmol/L)的比例明显升高(OR=1.368,95%CI=1.204~1.553)。同孕早期BMI 18.5~23.9 kg/m^2者相比,消瘦(BMI<18.5 kg/m^2)的孕妇GCT阳性的可能性减低(OR=0.730,95%CI∶0.648~0.823),而超重(BMI:24.0~27.9 kg/m2),肥胖(BMI≥28.0 kg/m^2)均是GCT阳性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07,95%CI:1.489~1.735;OR=1.868,95%CI:1.657~2.107)。以ALT<40 U/L且BMI<24 kg/m^2为参照组,多因素分析中,孕早期超重肥胖使ALT≥40U/L增加GCT阳性发生风险的OR值从1.219(95%CI:1.015~1.464)增加至2.655(95%CI:2.226~3.167),且相加交互作用的3个指标RERI、AP和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孕早期ALT水平升高是孕期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孕早期孕妇超重肥胖会加重升高的ALT水平引发孕期高血糖风险的效应,即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措施.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和300例正常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母亲年龄(OR=3.232;95% CI:0.453~ 3.348)、孕周(OR=2.454;95%CI:0.975 ~ 2.349)、双胎及多胎妊娠(OR=2.642;95% CI:0.723 ~ 2.34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236;95% CI:0.455~ 2.445)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OR=3.642;95% CI:1.347 ~ 3.425)、家庭月收入(OR=3.532;95% CI:1.436~2.335)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针对母亲年龄、孕周、双胎及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卫生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合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根据是否发生低出生体重,建立出生队列(共纳入280名低出生体重儿和200名正常出生体重儿),对低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03%,女婴高于男婴(χ2=38.78,P0.05);多因素研究显示早产(OR=16.466,95%CI:8.539~31.754)、妊娠合并症(OR=2.559,95%CI:1.063~6.163)、孕期增重(OR=0.944,95%CI:0.899~0.992)和孕期食欲(OR=0.264,95%CI:0.104~0.619)与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妊娠合并症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孕期增重增加、孕期食欲好可降低低出生体重发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降低低出生体重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