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白果内酯(B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饲料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 HE染色观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LR4/TAK1/NF-κB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ASH组比较,BB组(中、高剂量)血清TG、ALT和AST浓度明显降低,HDL浓度明显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同时BB组大鼠肝组织α-SM A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给予BB 8周后,大鼠肝组织MMP-1表达明显增多,TIMP-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也明显被抑制;此外,BB还可显著促进NASH大鼠TLR4和TAK1表达,升高p-p65/p65比值。结论 BB能通过抑制TLR4/TAK1/NF-κB通路激活减轻NASH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豹皮樟总黄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豹皮樟总黄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及TFLC组(100、200、400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每天给予脂肪乳剂灌胃连续10周,制备NASH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6周开始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实验10周后,检测血清ALT、AST、TC、TG、TNF-α及肝脏TC、TG含量、TLR4 mRNA和蛋白表达、NF-κB核蛋白表达,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TNF-α水平及肝脏TC、TG含量明显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发生明显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TFLC能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AST、TG、TC、TNF-α水平及肝脏TC、TG含量,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TFLC明显改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减轻。进一步研究发现TFLC能明显抑制TLR4 mRNA和蛋白表达、NF-κB核蛋白水平。结论 TFLC对NASH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与抑制TLR4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灵芪蠲肝液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84只Wistar大鼠于0周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于第1周随机取72只大鼠皮下注射40%的CCl4花生油溶液连续10周造模,第4周随机从造模大鼠中取36只作为治疗组,在造模同时予灵芪蠲肝液治疗,另36只为模型组,2组于4、6、8、10周各随机取8只大鼠同正常组观察以下指标:以逆转录PCR法检测Kupffer细胞(KCs)TLR4 mRNA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TLR4、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表达;以放免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以基质显色终点法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内毒素水平,且KCsTLR4 mRNA、肝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和Knodell HAI炎症积分也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与KCs 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45,P<0.01).结论:灵芪蠲肝液可通过降低血清内毒素、KCs TLR4mRNA表达及信号转导,减少炎症因子生成起抗大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gr-1在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观察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肝组织中E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5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低剂量组(100 mg.kg-1)、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kg-1),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酒精灌胃6周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Egr-1,TNF-α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Egr-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可见明显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明显(P〈0.01),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r-1、TNF-α在模型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kg-1)明显减少(P〈0.0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Egr-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Egr-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Egr-1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地与抑制Egr-1的活化,进而减少TNF-α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同时以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生化法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ELISA法检测脂联素、内脂素和抵抗素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和TG、CHOL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脂联素血清含量及肝组织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而内脂素、抵抗素血清含量及肝组织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显著增强(P<0.01);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肝组织病理学改善,肝脏TG、CHOL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脂联素血清含量及肝组织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增高(P<0.05),内脂素、抵抗素血清含量及肝组织mRNA表达则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存在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等炎症因子分泌的紊乱,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脂质在肝脏沉积,上调脂联素,抑制内脂素、抵抗素的过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炎症,防止NAFLD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陈洁  刘斌  袁桥玉 《天津医药》2021,49(12):1276-1281
目的 探究姜黄素对酒精性肝损伤(ALD)大鼠细胞色素P450 3A(CYP3A)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60只 建模成功的AL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40、80、160 mg/kg姜黄素)及阳 性对照组(腹腔注射200 mg/kg腺苷蛋氨酸),每组12只;对照组12只正常饲养,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6周。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肝脏组织中孕烷X受体(PXR)、组成型雄甾烷受 体(CAR)、CYP3A25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PXR、CAR蛋白水平。以大鼠原代肝细胞为研究对象, 分别用0、100、200、300、400、500 mmol/L乙醇培养细胞,取细胞增殖抑制率约为50%时的乙醇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 0、0.5、1.0、2.0、4.0、8.0、16.0 μmol/L姜黄素培养细胞,取最适姜黄素浓度进行后续研究。实验分为对照组、乙醇组、姜 黄素组、姜黄素+siRNA-NC 组及姜黄素+siRNA-CYP3A25 组。CCK-8 检测细胞增殖情况;qPCR 检测细胞中 CYP3A25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XR、CAR蛋白水平。结果 动物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 ALT、AST、ALP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低剂量组血清中ALT、ALP水平降低,肝脏组织中PXR、 CAR mRNA和蛋白,CYP3A25 mRNA水平升高(P<0.05),姜黄素中、高剂量组血清中ALT、AST、ALP水平降低,肝脏 组织中PXR、CAR mRNA和蛋白,CYP3A25 mRNA水平升高(P<0.05);随着剂量升高,各指标逐渐恢复。细胞实验: 与对照组相比,乙醇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中PXR、CAR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乙醇组相比,姜 黄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降低(P<0.05),细胞中CYP3A25 mRNA,PXR、CAR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姜黄素组相 比,姜黄素+siRNA-CYP3A25 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细胞中 CYP3A25 mRNA,PXR、CAR 蛋白水平降低 (P<0.05)。结论 姜黄素可上调 CYP3A25 水平,促进药物代谢,实现对 ALD 的缓解,这一过程可能与升高 PXR、 CA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贾京绵  王梅  张丽华 《河北医药》2009,31(10):1217-1218
目的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在普通饲料内添加100g/L猪油、20g/L胆固醇),12周后处死实验动物,观察2组大鼠体重量、肝脏质重(湿)、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等)及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结果模型组肝脏质量(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肝细胞变性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三酰甘油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大鼠游离脂肪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成功复制了NASH单纯脂肪性肝炎期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同系大鼠肝移植(OLT)模型,受体分为3组,每组8只大鼠: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假手术组大鼠仅接受麻醉、开腹、肝周韧带游离及关腹操作;乌司他丁组及对照组大鼠建立OLT模型,门静脉开放后,乌司他丁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104 U/kg,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后6及24 h每组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肝脏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肝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Kupffer细胞浸润,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脏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体血清内上述炎症介质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肝脏内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亚单位P65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时点检测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肝脏组织学损伤情况明显改善(P<0.01),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肝脏内TNF-α、IL-1β、IL-6、MCP-1的mRNA表达降低(P<0.01),血清内上述炎症介质含量明显降低(P<0.01);P65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减轻大鼠移植肝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0)、模型组(FC组,n=15)和替米沙坦干预组(FT组,n=10)。FC和FT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脂肪性肝炎,其中FT组于高脂喂养12周后,给予替米沙坦(5mg·kg-1·d-1)灌胃治疗4周。取肝组织测肝指数;检测血清ALT及AST,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FC组血清ALT、AST均明显升高(P<0.01),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FT组的血清ALT显著降低(P<0.01),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水平较FC组均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促进肝脏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杨蕊  许华  王兵  王勇强 《天津医药》2018,46(6):581-584
目的 探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腹腔感染性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的方法制备大鼠腹腔感染性脓毒症模型,按照检测时间点(24、48、72 h)分组,于术后各时间点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肾脏组织PI3K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大鼠肾脏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18的表达水平。假手术组除不进行盲肠结扎及穿孔外,其余操作与CLP组相同。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LP各组大鼠血Cr、BUN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5),肾脏组织内PI3K及AKT mRNA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其下游 NLRP3 炎性小体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同时血清TNF-α、IL-1β及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在腹腔感染性脓毒症AKI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活化诱导下游NLRP3炎性小体活化增加,进而使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并加重脓毒症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及丹酚酸B治疗组各12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于12周处死模型组。治疗组每天以浓度为1mg/ml的丹酚酸B溶液20ml/kg灌胃,同时继续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以20ml/kg蒸馏水灌胃,同时继续普通饲料喂养。于实验第24周处死剩余实验动物。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IMP-1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肝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TIMP-1及TGF-β1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丹酚酸B治疗组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MDA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TIMP-1及TGF-β1mRN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丹酚酸B对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褪黑素(M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形态学及肝内脂质和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MT低剂量组、MT中剂量组、MT高剂量组予高脂饮食12 wk。各MT干预组依次给予MT(含≤1%无水乙醇)2.5 mg·kg~(-1)·d~(-1),5.0 mg·kg~(-1)·d~(-1)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含1%无水乙醇)腹腔注射,12 wk末进行肝脏病理检查,生化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中-重度脂肪变性,血清ALT,AST,肝匀浆TG,TC,MDA值明显升高(P<0.05),SOD,GSH-PX值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MT干预组肝脏病理变化改善,ALT,AST,TC下降,随MT剂量增高MDA值逐渐降低(P<0.01),SOD,GSH-PX值则升高(P<0.01,0.02<P<0.05)。结论:MT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形态学变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因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他多辛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中CYP2E1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方法 3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预防组。采用乙醇(8g·kg~(-1)·d~(-1))灌胃,每日2次,间隔8h,持续8wk,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正常组:不灌服乙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在每次灌服乙醇1h后,给予等体积灭菌注射用水;预防组:在每次灌服乙醇1h后给予美他多辛(300mg·kg~(-1)·d~(-1))。8 wk灌胃结束后,B超、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肝形态变化,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YP2E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ALT、AST、TG、TC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预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预防组明显降低CYP2E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美他多辛通过抑制CYP2E1表达的上调,有效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夏枯草硫酸多糖 (PVSP) 对四氯化碳 (CCl4 ) 致大鼠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 CCl4-橄榄油腹腔注射诱导建立 SD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 3 组, 每组 10 只, 分别为模型组 (Model 组)、 PVSP 高剂量组 (PVSP-H 组: 400 mg/kg) 和 PVSP 低剂量组 (PVSP-L 组: 100 mg/kg)。并设空白对照组 (Blank 组) 和溶剂对照组 (Solvent 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和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的含量, HE 和天狼猩红染色比较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 采用 q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肝组织中Ⅰ型胶原 (Col- Ⅰ)、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 mRNA 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Solvent 组大鼠血清中 ALT、 AST 及肝组织中 Col-Ⅰ、 α-SMA mRNA 和蛋白与 Blank 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 Model 组相比, PVSP 能显著降低血清 ALT 和 AST (P<0.05); HE 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 PVSP 能减轻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q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PVSP 明显降低大鼠肝脏内 Col-Ⅰ、 α-SMA mRNA 和蛋白表达 (P<0.05)。结论 PVSP 具有减轻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l-Ⅰ、 α-SMA 表达, 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P)、I/R组、I/R+NAC组。P组只开腹不阻断肝血流,另2组阻断大部肝血流后再灌注,其中I/R+NAC组再灌注前5 min尾静脉给予300 mg/kg NAC。各组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脂多糖(LPS)与肝组织TLR4 mRNA及其蛋白。结果:在各时间点,P组血ALT,AST,LPS和肝绍织TLR4表达无显著差异;另2组较P组均有显著升高,但I/R+NAC组各指标升高低于I/R组。肝组织TLR4 mRNA表达在I/R组从3 h起显著增强并维持高表达,而I/R+NAC组各时相无显著变化;但两者TLR4蛋白表达变化类似,都在6,24 h表达显著增强。结论:LPS及其TLR4参与了I/R肝损伤的病理过程;NAC减弱肠源性LPS及其启动的TLR4炎症信号通路而保护缺血再灌注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金涛  胡宇  刘超 《天津医药》2016,44(10):1233-1237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90 只成年清洁级 SD 大鼠随机均分为 3 组, A 组为假手术组, B、C 组建立 SD 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并对 C 组大鼠进行缺血预适应干预。 于缺血再灌注后 0、2、6、12、24 h 采集血标本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肝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及白细胞介素(IL)-1β 水平; 采集肝组织标本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B、C 组大鼠的血清转氨酶、TNF-α、 IL-1β 及 MDA 水平均明显高于 A 组(P< 0.05); B、C 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低于 A 组(P< 0.05); B、C 组大鼠肝脏 SOD 水平明显低于 A 组;C 组大鼠各项指标均优于 B 组(P< 0.05)。 缺血再灌注发生后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 0 h 后即达到最低值, 此后呈逐渐上升趋势(P< 0.05), 并且 C 组的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在各时段均高于 B 组(P< 0.0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肝细胞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适应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因子 TNF-α 及 IL-1β 的释放, 提高 SOD 拮抗自由基的活性, 减轻线粒体损伤等途径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舒远辉  马润  谢娜  李垚  王豫萍 《天津医药》2021,49(7):694-698
目的 探究大麻二酚(CBD)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42只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模型组(9只)、CBD对照组(9只)、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干预组(6只)、CBD干预组(9只),其中CBD对照组、GSH干预组、CBD干预组分别腹腔注射CBD 5 mg/kg、GSH 200 mg/kg、CBD 5 mg/kg,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2 h后模型组、GSH干预组、CBD干预组分别腹腔注射含20% CCl4橄榄油5 mL/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24 h后取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GS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损伤坏死严重,ALT、AST、MDA水平及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OD、GSH水平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GSH干预组、CBD干预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ALT、AST、MDA水平及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GSH水平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CBD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抑制COX-2的表达,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