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恶性单发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的差异,分析肿瘤不同生长模式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结节各边缘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血管集束征)所在区域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e)、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均峰差(ΔSUV)。应用多组间均数比较LSD法分析各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中,出现毛刺征者35例,SUVave=4.99±2.98,SUVmax=5.87±3.48,ΔSUV=0.88±0.67;出现分叶征者41例,SUVave=6.95±3.30,SUVmax=8.43±3.98,ΔSUV=1.48±1.04;出现胸膜牵拉征者26例,SUVave=4.45±2.03,SUVmax=5.40±2.45,ΔSUV=0.95±0.82;出现血管集束征者30例,SUVave=6.36±3.94,SUVmax=7.78±5.22,ΔSUV=1.42±1.52。分叶征组的SUVave、SUVmax及ΔSUV明显大于毛刺征组及胸膜牵拉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08、0.006、0.015及P=0.002、0.003、0.049);血管集束征组的SUVave及SUVmax明显大于胸膜牵拉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26、0.026)。结论肿瘤不同生长模式的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存在差异,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增殖性生长与浸润性生长在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1C-胆碱(11C-CHO)PET/CT、18F-FDG双时相PET/CT、常规18F-FDG PET/CT、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4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8例SPN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注药后l h显像,2 h行延迟显像)和11C-CHO PET/CT显像(于注药10 min后进行)。PET图像判断以SPN最大截面勾画ROI,计算SUVmax作为半定量指标,SUVmax ≥ 2.5为阳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SUVmax上升10%为恶性病变(阳性),下降或升高 < 10%为良性病变(阴性)。HRCT以是否有分叶征、短细毛刺、胸膜尾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为分析良恶性的指征。所有病例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及随访,以影像诊断是否符合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8例SPN患者中,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发现肺癌17例,结核7例,结节病4例。常规18F-FDG PET/CT显像确诊21例,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确诊24例,11C-CHO PET/CT显像确诊23例,11C-CHO +18F-FDG双时相PET/CT+HRCT确诊27例。28例患者良恶性结节的18F-FDG及11C-CHO PET/CT的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和13.19,均P < 0.05)。良恶性结节分叶、毛刺、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0.36、14.31和17.52,均P < 0.05)。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联合显像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6.4%,明显高于非联合显像。结论 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能较好地鉴别SPN的良恶性,三者联合能提高对SPN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继发性肾淋巴瘤(SRL)的诊断价值,并与肾脏免疫性疾病(RID)进行鉴别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2例SR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0±15)岁,设为SRL组。同时选取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最终诊断为RID的患者10例,其中IgG4相关性肾病2例、肾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8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60±10)岁,设为RID组。选取18F-FDG PET/CT显像肾脏正常的健康受检者10例,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55±10)岁,设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和记录肾脏以及肾外组织受累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测量并计算肾脏病变或肾皮质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肾脏病变或肾皮质SUVmax与肝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的比值(SUV ratio)及肾外受累组织SUVmax。3组受检者SUVmax、SUVratio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RL组与RID组肾外受累病变18F-FDG摄取SUVmax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2例SRL患者中,受累肾脏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结节与肿物型6例,肾脏弥漫性肿胀型6例,病变摄取18F-FDG均异常增高。10例RID患者中,受累肾脏18F-FDG PET/CT显像均表现为双肾弥漫性肿胀型,肾实质弥漫性18F-FDG摄取增高,与肾脏弥漫性肿胀型SRL表现相似。在肾外受累病变方面,RID组多有常见好发的累及部位,SRL组多伴全身不同组织脏器的受累,分布无规律性。SRL组患者肾脏病变的SUVmax、SUVratio显著高于RID组(21.88±12.04对9.09±3.51、11.38±6.52对3.67±1.12),2组肾脏病变的SUVmax、SUVratio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UVmax=3.23±0.39、SUV ratio=1.47±0.2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189、18.361,均P<0.001)。SRL组肾外受累病变的SUVmax明显高于RID组(27.67±15.09对7.55±3.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01)。 结论 18F-FDG PET/CT对SRL的诊断和全身受累范围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有助于与RID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18F-FDG联合11C-胆碱(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疑似原发肝占位性病变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58~72岁;47例患者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26例患者行18F-FDG联合11C-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每个病变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肝本底SUVmax、肿瘤SUVmax/肝本底SUVmax比值(T/L)。以病变良恶性为状态变量,分别以18F-FDG、18F-FDG延迟、18F-FDG双时相的SUVmax和18F-FDG、11C-CHO、18F-FDG联合11C-CHO的SUVmax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两两比较,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各种显像方法的诊断效能。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Z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ROC曲线的差异。 结果 (1)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47例患者共检出49个病变(其中32个为高代谢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40个为HCC(高分化8个、中低分化32个),9个为良性病变。中低分化HCC的病变SUVmax、肝本底SUVmax和T/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2.53、4.80,均P<0.05);高分化HCC的病变SUVmax和T/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2.62,均P<0.05);良性病变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18F-FDG PET/CT显像分别与其延迟显像、双时相显像的SUVmax的ROC曲线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15、2.376,均P<0.05);而延迟显像与双时相显像的SUVmax的ROC曲线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2,P>0.05)。(2) 18F-FDG联合11C-CHO PET/CT显像:26例患者共检出26个病变(其中18个为高代谢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22个为HCC(高分化9个、中低分化13个),4个为良性病变。高分化HCC的病变SUVmax、肝本底SUVmax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9、6.57,均P<0.001),而T/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中低分化HCC的病变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5),肝本底SUVmax、T/L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1、?5.43,均P<0.001);良性病变的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18F-FDG 与其联合11C-CHO PET/CT的SUVmax的 ROC曲线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18F-FDG联合11C-CHO PET/CT多模态显像可分别提高中低及高分化原发性HCC的检出率,对肝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及临床预后判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结节(GGN)危险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89例,年龄30~79(60.2±8.9)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其中50例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后经手术切除肺孤立性GGN,按腺癌生长模式分为2组:含有贴壁为主型腺癌(LPA)和(或)腺泡为主型腺癌(APA)和(或)乳头为主型腺癌(PPA)病灶的患者归入低危组;含有实体为主型腺癌(SPA)和(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MPA)病灶的患者归入高危组。分别测量或记录患者以下信息: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径线、密度、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双时相显像滞留指数(RI)、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SUVmax的比值(T/N)、基于SUVmax的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的比值变化率(ΔT/Nmax)及多层螺旋CT征象。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其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143例患者中,低危组(117例)与高危组(26例)的病灶径线[(14.33±4.18) mm对(17.61±4.48) mm]、SUVmax(1.32±1.07对2.00±1.25)、SUVmean(1.07±0.85对1.66±1.11)、双时相显像RI(0.01±0.36对0.20±0.07)、分叶征[76.1%(89/117)对92.3%(24/27)]、胸膜尾征[39.3%(46/117)对69.2%(18/2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2~?2.392,χ2=4.773、6.766,均P<0.05)。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50例患者中,低危组(40例)与高危组(10例)的延迟显像SUVmax(1.18±0.63对2.85±1.82)、延迟显像SUVmean(0.92±0.43对2.72±1.69)、延迟显像T/N(2.55±1.33对5.84±3.8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7、?3.359、?2.678,均P<0.05);SUVmean、病灶径线和胸膜尾征为鉴别诊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SUVmax=1.625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鉴别诊断低危组与高危组的灵敏度为57.7%(15/26)、特异度为78.6%(92/117)、准确率为74.8%(107/143);当SUVmean=0.845时,AUC为0.698,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43.6%(51/117)、准确率为50.3%(72/143);当病灶径线=13.765 mm时,AUC为0.716,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54.7%(64/117)、准确率为59.4%(85/143);与单独诊断比较,SUVmax+SUVmean+病灶径线+胸膜尾征+分叶征联合诊断鉴别二者的效能最高。 结论 18F-FDG PET/CT有助于对浸润性肺腺癌GGN危险程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尿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癌(PCa)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最佳延迟显像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显示前列腺病变的23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77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158例,年龄50~87(69.6±13.6)岁。所有患者均行利尿前及利尿后延迟显像(1、2、3、4 h),获得利尿前、后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利尿后SUVmax>2.5且利尿前、后SUVmax的储留指数>15%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2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前列腺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利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57±1.58对4.32±1.01、7.04±3.03对4.62±1.84、7.28±2.90对4.73±1.88,t=3.399、3.676、2.660,均P<0.05);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3,P=0.286)。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4 h显像的SUVmax与利尿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8~0.865,均P>0.05)。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1、2、3 h显像的SUVmax均分别高于良性病变患者(t=2.013、3.910、3.554,均P<0.05),而2组患者利尿后延迟4 h显像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9,P=0.181)。恶性病变患者利尿后延迟2、3 h比延迟1 h显像的SUVmax高(t=2.220、2.400,均P<0.05)。利尿后18F-FDG PET/CT延迟1、2、3、4 h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效能中,延迟2 h显像的特异度[74.5%(38/51)]和准确率[76.3%(61/80)]最高,而延迟3 h显像的灵敏度[84.6%(11/13)]最高。 结论 PCa患者利尿后延迟显像可提高显像效果和临床诊断的效能,利尿后延迟2 h显像的诊断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行18F-FDG PET/CT及增强CT检查的52例胃癌术后疑似复发转移患者[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0~86(61.73±11.44)岁]。通过定量分析与半定量分析的比较,确定吻合口复发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临界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吻合口的SUVmax临界值,t检验比较组间SUVmax,χ2检验比较定性分析与半定量分析及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于胃癌术后吻合口、淋巴结、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 吻合口SUVmax临界值取3.14时,18F-FDG PET/CT诊断吻合口复发的特异度高于定性分析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9,P<0.05)。吻合口复发的SUVmax明显高于吻合口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1,P<0.05)。18F-FDG PET/CT与增强CT诊断吻合口复发、淋巴结、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48% vs. 23.81%、92.00% vs. 60.00%、87.50% vs. 34.38%,χ2=19.363、5.373、16.804,均 P<0.05);特异度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00% vs. 100% 、 100% vs. 92.5% 、 100% vs. 95.00% , χ2 = 0.000、2.850、1.412 , 均 P>0.05)。 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胃癌术后复发转移优于CT,对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及总糖酵解量(TLG)在预测高风险和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意义及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1月术前行PET/CT全身检查的4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变的侵袭程度及临床病理特点,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21例)和低风险组(23例)。应用美国GE PET/CT AW4.6工作站的PET VACR软件,采用百分阈值法(以SUVmax的40%为阈值)自动勾画感兴趣区,软件自动生成SUVmax、MTV和TLG。应用Mann-Whithney U检验分析高、低风险组的SUVmax、MTV和TLG之间的差别;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UVmax、MTV和TLG能否预测高、低风险组及预测效能。结果高、低风险组的SUVmax分别为14.54±6.54、13.06±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3,P=0.245)。高风险组的MTV[(17.86±19.32)mL]和TLG[(152.00±178.74)g]显著高于低风险组[(MTV=(7.38±5.00)mL,TLG=(54.89±80.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08,P=0.005;Z=-3.395,P=0.001);分析ROC曲线发现MTV和TLG可以预测高低风险组,而SUVmax不能预测高低风险组。分别以MTV=7.44 mL和TLG=55.52 g为截断点预测效能最佳,MTV和TLG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76%、61%、72%、68%、70%和81%、74%、81%、77%、78%。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MTV和TLG在预测子宫内膜癌的高低风险性方面优于SUVmax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37例肺LCNEC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形态特征、代谢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SUVmax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7例肺LCNEC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周围型28例(28/37,75.7%)、中央型9例(9/37,24.3%)。30例病灶(30/37,81.1%)可见分叶征,多为浅分叶;10例病灶(10/37,27.0%)可见毛刺征。29例病灶(29/37,78.4%)边界清晰,9例病灶(9/37,24.3%)可见胸膜凹陷征,2例病灶可见液化坏死,1例病灶可见空洞形成,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1例病灶内见充气支气管征。37例病灶18F-FDG代谢程度均高于肝脏,SUVmax为11.7±5.2(3.3~25.3),肿瘤最大径为(3.2±1.5)cm,SUVmax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0.569,P=0.000)。15例病灶伴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可见远处转移,包括骨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1例、肝脏及骨转移2例、肾上腺及骨转移1例。约登指数最大为0.573,所对应的SUVmax为11.9,诊断效率最高,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3%。结论肺LCNEC的18F-FDG PET/CT多表现为周围型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晰,充气支气管征少见,18F-FDG摄取较高。原发肿瘤SUVmax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半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TC的SUVmax为3.32±1.17,AC的SUV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 结论 肺类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上腺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行PET/CT检查的95例无症状的肾上腺病变患者,分为肾上腺转移瘤组(40例)和肾上腺良性病变组(55例),分别测量肾上腺病灶大小、CT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肾上腺病灶SUVmax/肝脏本底SUVmax比值(SUVmax比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上腺转移瘤的危险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最佳临界点。结果110个肾上腺病灶中良性病变60个,转移瘤50个,大小为0.65~5.70 cm,平均(1.65±0.82)cm。CT值-20.4~46.8 HU,平均(24.2±14.9)HU。SUVmax为1.1~31.9,平均4.5±4.6。SUVmax比值为0.44~14.5,平均1.99±2.15。单因素分析得出两者在病灶大小、CT值、SUVmax、SUVmax比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08、-6.030、-7.966、-8.252,均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比值是影响肾上腺转移瘤发生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SUVmax比值=1.24为鉴别诊断肾上腺转移瘤与良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肾上腺转移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UVmax比值是肾上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鉴别诊断肾上腺良性病变与转移瘤的SUVmax比值最佳临界点为1.2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急性白血病(AL)骨髓移植术后髓内复发灶的诊断价值,筛选可用于诊断其复发的半定量参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北燕达医院接受骨髓移植且疑为髓内复发的81例AL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和病历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36例,年龄3~55(25.14±15.07)岁。以骨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复发的“金标准”,将患者分为复发组(41例)、无复发组(40例),测量并计算所有可疑复发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肝脏本底SUVmax,计算附肢骨SUVmax/中轴骨SUVmax和骨髓SUVmax/肝脏SUVmax比值,并以其不同的临界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诊断复发的效能。以视觉判读法为参照,分析并计算18F-FDG PET/CT不同半定量参数诊断AL髓内复发灶的效能。2组间半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结果 81例AL患者中,复发组的中轴骨SUVmax高于无复发组(3.10±1.65对1.99±1.26,t=3.367,P=0.001);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的骨髓SUVmax /肝脏SUVmax比值(1.20±0.56对0.89±0.74)和附肢骨SUVmax /中轴骨SUVmax比值(1.58±1.38对0.79±0.37)均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3.477,均P<0.05)。基于SUVmax的半定量指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中轴骨SUVmax≥2.05作为判断髓内复发的标准时,其诊断AL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0.73%(29/41)、72.50%(29/40)和 71.60%(58/81),AUC为0.770。视觉判读法结果显示,以多灶性摄取+弥漫性摄取18F-FDG为髓内复发的诊断标准时,其诊断AL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5.37%(35/41)、70.00%(28/40)和77.78%(63/81)。 结论 18F-FDG PET/CT视觉判读法是诊断AL复发简便、可靠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基于SUVmax的半定量参数分析是视觉判读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基线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评估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化疗方案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R-CHOP方案化疗前行基线18F-FDG PET/CT检查的FL患者48例,其中18例患者在3个周期R-CHOP化疗后再次行18F-FDG PET/CT检查进行疗效评估。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低级别FL组(病理分级为1~2级、3a级)与高级别FL组(病理分级为3b级及以上)、局限期组与播散期组、完全缓解组与非完全缓解组患者的基线SUVmax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基线SUVmax与不同Ann Arbo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FL组与高级别FL组患者的基线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4.68 vs.13.20±6.68,t=3.91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35。基线SUVmax与Ann Arbor分期无显著相关性(r=0.242,P=0.098)。低级别FL患者中局限期组的基线SUVmax明显低于播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1.20 vs.7.85,U=24.000,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R-CHOP中期化疗后疗效完全缓解组的基线SUVmax明显低于非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6±3.05 vs.10.99±7.45,t=2.172,P=0.045)。结论18F-FDG PET/CT基线SUVmax可有效评估FL的侵袭性,并与R-CHOP方案的中期疗效、低级别FL患者的病变播散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PET/CT代谢层面的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青岛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被组织病理学检查(穿刺活体检查或手术)结果证实的5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66.5±9.3)岁。 18F-FDG PET/CT检查于治疗前进行,采用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图像处理系统对肺癌原发病灶行代谢指标的测定,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分数(TPS)=1%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TPS≥1%)和阴性组(TPS<1%);以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50%为临界值,将阳性组患者分为PD-L1蛋白高表达组(TPS≥50%)和低表达组(1%≤TPS<5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病灶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病灶TLG和MTV与PD-L1蛋白表达情况的关系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勾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SUVmax的最佳临界值将入组患者分为高SUVmax组与低SUVmax组,观察2组的PD-L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NSCLC病灶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r=0.604,P<0.001);而MTV和TLG与TPS均无相关性(r=0.083、0.102,均P>0.05)。55例患者中,PD-L1蛋白表达阳性组34例、阴性组21例,阳性组SUVmax高于阴性组(12.58±6.35 对 5.60±4.83,t=2.57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以SUVmax=5.15为最佳临界值,高SUVmax组36例、低SUVmax组19例,2组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56%(29/36)和28.16%(5/19),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分别为12.50%±3.21%和1.28%±0.46%,高SUVmax组患者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TPS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0,t=2.671,均P<0.05)。 结论 NSCLC患者18F-FDG PET/CT中SUVmax与PD-L1蛋白表达阳性的TPS呈正相关,可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