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经性传播感染HIV-1的老年男性病例特征,为解决老年男性艾滋病干预问题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方法 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监测系统”,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龙岗区内登记的经性传播感染,年龄≥50岁的男性HIV-1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56名老年男性HIV-1感染病例中,在婚占55.16%(417/756),省外户籍为主,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到64.15%(485/756);2010年之后病例报告数大幅上升,晚发现比例高;同性性传播占28.31%(214/756),异性性传播占71.69%(542/756),不同的报告时间(χ2=9.967,P=0.019)、年龄(χ2=23.990,P<0.001)、文化程度(χ2=42.957,P<0.001)、婚姻(χ2=6.928,P=0.031)、户籍(χ2=11.586,P=0.021)、职业(χ2=38.624,P<0.001)、性病史(χ2=29.545,P<0.001)、发现途径(χ2=137.172,P<0.001)、病程阶段(χ2=6.539,P=0.011)、是否接受CD4检测(χ2=18.268,P<0.001)等因素在同性和异性性传播方式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男性HIV-1感染病例快速增多,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应该引起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HIV-1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马永红  谭姣  石明娟  雷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166-1168
目的 调查陕西省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陕西省3所高校83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依赖综合征判定标准》,对其手机依赖综合征状况进行调查,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27.2%,男生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09,P=0.000),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χ2=18.025,P=0.000)、家庭人均年收入较高的学生(χ2=6.775,P=0.000),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检出率越高;文史艺术类专业(OR=1.437)、大专层次的学生(OR=1.583)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越高。时常感到焦虑(OR=2.192)和悲伤无助(OR=1.976)的学生,手机依赖症状越明显。 结论 陕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在校大学生应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形成合理科学使用手机的态度和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布及其未来10年的发病风险情况,为不同风险类型个体或群体实施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65岁及以上在深圳市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32 588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将30 583名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测的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分析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并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e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结果 纳入资料完整的老年人30 583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吸烟的暴露率分别为54.85%(95%CI:54.29%~55.41%)、23.02%(95%CI:22.55%~23.49%)、38.18%(95%CI: 37.64%~38.73%)、44.46%(95%CI: 43.90%~45.01%)和10.49%(95%CI:10.15%~10.84%),男性吸烟(χ2=4212.434,P<0.001)、超重(χ2=21.924,P<0.001)的检出率要高于女性,女性高血压(χ2=9.941,P=0.002)、糖尿病(χ2=19.437,P<0.001)、血脂异常(χ2=44.219,P<0.001)及肥胖(χ2=86.131,P<0.001)的检出率要高于男性。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为极高危、高危、中位和低危的比例分别为6.46%(95%CI:6.19%~6.74%)、30.61%(95%CI:30.10%~31.13%)、21.39%(95%CI:20.93%~21.85%)和41.54%(95%CI:40.98%~42.09%)。 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老年人ASCVD 10年发病风险高危及以上者占36.57%,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男性、高年龄段人群应成为心血管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海口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出生的22 86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妇幼卫生信息监测网络收集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调查22 860名新生儿中共有出生缺陷291人,发生率为127.30/万;2016—2019年发生率分别为106.00/万,120.98/万,136.73/万,145.42/万,不同年份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4.273,P=0.039);前三位的病种为先天性心脏病(25.37/万)、无脑儿(22.31/万)和脑积水(16.19/万);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上升最明显,2019年发生率为35.95/万,2016年为14.91/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P<0.05);农村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2.10/万,城镇为110.78/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孕妇年龄(OR=2.977)、有不良孕产史(OR=1.771)、孕期有高血压(OR=1.914)、孕期有饮酒史(OR=1.471)、孕期有感冒史(OR=1.454)、孕早期有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史(OR=1.692)、叶酸服用时间<3个月(OR=1.732)和孕周<37周(OR=1.443)是新生儿缺陷的影响因素。 结论 海口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地域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开展孕妇健康咨询和产前检查,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服务模式下不同年龄新婚人群的婚前检查意愿调查。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1 600例新婚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均分为≤25岁、>25~30岁、>30~35岁、>35岁四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并分析新婚人群不同年龄组婚前检查意愿,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结果 不同年龄组婚检调查问卷得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0,P=0.000),>35岁新婚人群的婚检认知较≤25岁、>25~30岁、>30~35岁低(χ21=53.517、χ22=31.631、χ23=24.555,P<0.007);不同年龄组婚前体检必要性认知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2,P=0.000),>35岁新婚人群认为婚检有必要的相对较≤25岁、>25~30岁、>30~35岁低(χ21=31.634、χ22=22.893、χ23=14.875,P<0.007);81.38%(1 302例)愿意参与免费婚检,18.63%(298例)不愿意参与免费婚检。不同年龄组参加免费婚检意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85,P=0.000),其中,≤25岁愿意参加免费婚检率较>30~35岁及>35岁高(χ21=15.885、χ22=17.852,P<0.05),>25~30岁愿意参加免费婚检率较>30~35岁及>35岁高(χ21=20.224、χ22=22.418,P<0.007);愿意便于了解男女双方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预防子代出生缺陷是愿意参与婚检的主要原因。觉得不重要、在单位常规体检过是不愿意参与婚检的主要原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历高(OR=0.056)、婚检重要性(OR=0.039)及必要性(OR=0.055)认识充分是愿意参加免费婚检的保护因素。害怕查出有病对方不结婚(OR=7.076)是愿意参加免费婚检的危险因素。 结论 新型服务模式下,年龄较低的新婚人群婚检意愿较高,新婚人群对于婚检认识还有待加强,规范婚检服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婚检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健康体检者中冠心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4 186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冠心病检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86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冠心病193人,检出率为4.61%。男性94人,检出率为5.90%,女性99人,检出率为3.82%,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年龄≥75岁老年人检出率高达7.05%,但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61);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62.013)、糖尿病(OR=9.994)、血脂异常(OR=33.683)、肥胖(OR=48.521)、饮酒(OR=4.689)、吸烟(OR=15.831)、高脂饮食(OR=22.465)、高糖饮食(OR=31.375)、高盐饮食(OR=7.257)及家族病史(OR=13.229)是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医院老年体检者冠心病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社区综合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饮酒、吸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水平,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洛阳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为制定学校传染病策略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随机抽取的相同学校采用现场督导检查,填写调查表等方法,调查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18年洛阳市学校保健教师配置合格率明显提升(χ2=151.140, P<0.001),但卫生室和校医配置合格率没有明显变化;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晨检、因病缺课登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传染病防控管理合格率明显提升(χ2=7.572, P=0.006; χ2=38.293, P<0.001; χ2=10.379, P=0.001; χ2=38.001, P<0.001);中小学校新生入校体检传染病体检项目合格率没有明显提高,但健康教育课合格率有明显提高(χ2=9.808, P=0.002)。 结论 虽然洛阳市通过督导检查、量化分级管理等方法,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晨检、因病缺课登记、健康教育等方面明显提高,但在卫生室、校医设置及传染病相关体检项目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防病设施和校医编制,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基因(preS)变异与HBV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67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血清HBVPreS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应用MEGA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PreS基因热点变异与LC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V基因组PreS区T3116m(χ2=8.470,P=0.004)、A49m(χ2=4.939,P=0.026)、T53m(χ2=6.683,P=0.010)、A109m(χ2=5.868,P=0.015)及PreS缺失变异(χ2=12.154,P=0.000)与LC发生显著相关。PreS缺失变异在失代偿期LC患者中的频率(63.16%)显著高于代偿期LC患者(31.03%)(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1.07,95%CI:1.02~1.11)、T3116m(OR=4.18,95%CI:1.39~12.61)、PreS缺失变异(OR=7.20,95%CI:2.09~24.80)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 PreS缺失变异与T3116m是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LC的危险变异,还需要大样本人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制鞋业胶粘剂主要的挥发性化学组分,为开展制鞋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产品类型从25家制鞋企业收集了72份胶粘剂样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挥发性化学组分检测后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黄胶挥发性有机组分检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最多,PU胶危害因素种类最少,4种胶粘剂中均检出酯类、酮类和烷烃类物;72份有机溶剂中主要挥发性有机组分检出率超过10%的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共13种,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丁酮69.4%(50/72),最低是乙酸丁酯12.5%(9/72);胶粘剂中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丁酮(χ2=32.293,P<0.05)、乙酸乙酯(χ2=18.879,P<0.05)、丙酮(χ2=19.763,P<0.05)、乙酸甲酯(χ2=12.653,P<0.05)、正庚烷(χ2=25.665,P<0.05)、正己烷(χ2=34.549,P<0.05)、甲基丙烯酸甲酯(χ2=13.350,P<0.05)、辛烷(χ2=12.809,P<0.05)、二氯甲烷(χ2=8.243,P<0.05)、戊烷(χ2=19.405,P<0.05)和乙酸丁酯(χ2=9.678,P<0.05)。 结论 所检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毒性以及差异性等都对监测工作危害因素的识别具有指导意义,针对胶粘剂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仍然要引起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宁区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为有效地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长宁区一个建筑工地,所有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核心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了解。结果 艾滋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1.40%,知晓程度较高的人群为男性(OR=2.92,95%CI:1.73~4.93)、“有配偶/性伴”(OR=3.19,95%CI:2.08~4.90)、“四川户籍”(与“浙江户籍”相比,OR=2.03,95%CI:1.14~3.59),知晓程度较低的人群为“31~岁”年龄组(与“51~岁”年龄组相比,OR=0.47,95%CI:0.23~0.97)、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相比,OR小学及以下=0.50,95%CI:0.27~0.91;OR初中=0.36,95%CI:0.21~0.61)。对艾滋病的经性、血液、共用针具和母婴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81.16%,88.02%,80.35%和68.49%;对“蚊虫叮咬”、“共用牙刷、剃须刀”,“一起吃饭”和“共用游泳池、浴缸”等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非传播途径存在一定误区,回答正确率分别为30.81%,51.05%,59.77%和43.95%。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55.70%的对象不愿意和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62.33%的对象对艾滋病患者感到恐惧,不同知识知晓程度对患者的歧视程度不同(P<0.05)。结论 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尤其对日常生活接触的非传播途径;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应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特点,开展针对性宣传,提高知晓率,降低歧视。  相似文献   

12.
张兰  杨燕  张瑞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1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区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修订完善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对成都市某区1 34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等。结果 被调查的1 347名学生对国艾办制定的“新国八条”知晓率为75.7%,远低于国家95.0%的目标;不同年级和不同关注程度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艾滋病流行趋势知晓率较低(60.2%);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有待提升,仅有53.0%的学生知晓唾液不会传播艾滋病;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成都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82.0%),通过同伴、家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比例较低(29.1%、35.6%)。结论 成都市该区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国家要求,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加强艾滋病宣传。成都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在艾滋病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25所中学的4 09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等信息.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8.69%(2 404/4 096).48.12%(1 971/4 096)的学生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艾滋病教育处方(63.48%)、艾滋病知识宣传栏/海报(60.63%)和专家专题讲座(4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5%CI=1.04~ 1.36)、学校提供过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OR=1.84,95%CI=1.56~2.17)、近1年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OR=2.54,95%CI=2.21 ~ 2.92)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P值均<0.05).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较低,尤其对艾滋病流行形势、主要传播途径和新型毒品危害方面的知识缺乏.学校应加强针对流行新形势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屯留县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县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 238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0.16%,其中传播途经知识知晓率为61.45%,非传播途经知识知晓率为48.36%。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县级高中学生为60.25%,职业高中学生为52.65%,县级初中学生为64.55%(P<0.0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正确率为51.38%。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互联网及电视占77.78%,书报杂志占59.45%,学校教育占50.96%,社会宣传占43.37%。[结论]屯留县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待提高,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不足,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认同率很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吉林省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为制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0-2015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监测点抽取吉林省暗娼不少于400人,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性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梅毒、HIV和HCV检测。 结果 2010-2015年,吉林省共调查暗娼35 830人。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94.4%,并且从2010年的93.0%上升到2015年的95.3%(χ2趋势=43.756,P<0.001);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94.5%,并且从2010年的92.6%上升到2015年的95.8%(χ2趋势=246.304,P<0.001);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84.2%,并且从2010年的78.6%上升到2015年的87.9%(χ2趋势=247.433,P<0.001)。HIV抗体总的阳性率为0.01%,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58,P=0.421);梅毒抗体总的阳性率为1.7%,并且从2010年的1.4%上升到2015年的2.6%(χ2趋势=66.071,P<0.001)。 结论 吉林省暗娼人群HIV抗体阳性率较低,但梅毒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该加强针对暗娼人群的行为干预服务,进一步提高该人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并促进其定期检测HIV和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评价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对提升高中学生结核病知识水平的效果。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普通中学高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以自制的结核病知识问卷为调查工具,比较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前后学生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结果 共纳入9个高中班级5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172名(34.26%)、高二184名(36.65%)和高三146名(29.08%);男生260名(51.79%),女生242名(45.21%)。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前,答题者结核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5.00%,8条知识的知晓率为42.23%~75.10%,其中知晓率最低的是“肺结核的治疗规范及疗效”(42.23%),最高的是“肺结核的传播途径”(75.10%)。不同性别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5,P=0.009),女生(57.08%)显著高于男生(52.98%)。不同年级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1,P=0.001),高三(58.73%)最高,高一(51.24%)最低。结核病健康...  相似文献   

17.
黄娟  明辉  王巧智  龚德华  唐益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2):1455-1458
目的 了解湖南省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水平,为有效开展结核病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城乡人口比例及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12个,每个调查点调查110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知晓率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完成问卷1 309份,应答率为99.2%。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88.3%,其中5条核心信息中前4条知晓率超过85%,仅肺结核治疗预后知晓率较低(73.5%)。接受过健康教育人群知晓率(90.0%)高于未接受者(74.7%)(χ^(2)=141.006,P<0.001)。离退休人员知晓率相对其他职业人群较低,仅为77.7%;15-岁和65-岁两个年龄段知晓率低于其他年龄段,在85%以下(χ^(2)=141.006,P<0.001)。离退休及未接受过健康教育者对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6.9%和77.7%(χ^(2)=141.006,P<0.001)。结论 湖南省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治宣传促进工作中应加强对结核病治疗预后的宣传,特别是对老年人、低年龄学生人群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行为状况,并探讨该人群对社区健康体检中提供HIV检测的接受度。方法 2020年6-8月在长沙市某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个镇卫生院对自愿参加健康体检的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梅毒检测。结果 有效问卷调查843人,有效应答率90.9%(843/927)。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32.9%(277/843);居住地为城镇(OR=1.784,95%CI:1.236~2.575)、文化程度越高(初中OR=1.504,95%CI:1.021~2.216;高中/中专OR=3.048,95%CI:1.915~4.851;大专及以上OR=3.880,95%CI:1.192~12.632)、个人年收入越高(≥20 000元OR=1.895,95%CI:1.242~2.893),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可能性越大;而年龄越大,知晓的可能性越小。男性的性需求(Z=-6.585)、自我报告性生活频率(Z=-3.640)均高于女性(P<0.001)。知晓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者更有可能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Z=-2.134,P=0.002)。98.6%(831/843)的调查对象从未做过HIV检测,且居住地不同,其从未做过HIV检测的原因不同(P<0.001),但对健康体检中提供的HIV检测的接受率为96.0%(890/927)。HIV抗体阳性0人,梅毒抗体阳性4人。结论 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不足,多种不安全性行为并存,建议加强对该年龄组人群艾滋病知识宣教,尤其是农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可考虑在其社区体检时加入HIV和梅毒检测,尽早发现HI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学生烟草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0-11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昌平区9所中小学校1 364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尝试吸烟现状、首次吸烟年龄、首次吸烟原因、对烟草的认知与态度及尝试吸烟的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 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0.34%,高中生(16.45 %)高于职高生(13.76%)高于小学生(7.53%)高于初中生(4.79%)(χ2=35.51,P=0.00),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0);第一次尝试吸烟年龄主要分布在7岁或7岁以下(23.40%),其次是8~9岁(17.02%);最主要原因是好奇(54.61%);尝试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是男生(OR=3.02,95%CI:1.97~4.63,P=0.00)、每日零花钱>5元(OR=3.02,95%CI:1.91~4.79,P=0.00)、校园内见过有人吸烟(OR=1.97,95%CI:1.32~2.95,P=0.00)、最好的5位同学或朋友中有人吸烟(OR=4.28,95%CI:2.79~6.56,P=0.00)和电视、录像或电影中看到过吸烟镜头(OR=1.76,95%CI:1.19~2.61,P=0.01)。结论 2015年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较为严峻,且影响因素广泛,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烟草知识宣教,开启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控烟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解房山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烟草相关知信行情况,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房山区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职高共1 50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学段学生尝试吸烟情况以及对烟草的知信行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房山区2019年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6.30%,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学生尝试吸烟率分别为3.46%、4.12%、3.53%、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0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高学段、身边有朋友吸烟、见到电视电影中有吸烟镜头、模仿偶像吸烟等变量是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烟草相关知识各题目的正确率学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对于烟草的肯定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性别、学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8.90%的学生表示今后肯定不会吸烟。52.02%的学生会劝阻身边吸烟的人,1.26%的学生会跟随身边人一起吸烟。22.16%的学生表示会模仿明星偶像抽烟,性别和学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作者简介:孟毅(1982-),女,北京市房山人,学士,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学校卫生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儿童青少年的控烟是今后降低全社会人群吸烟率的关键。控制儿童青少年吸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防控,创建轻松和谐、无烟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强化知识宣教与干预,使儿童青少年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产生心理认同,将控烟行动坚持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