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对皮质脊髓束(CST)示踪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单侧锥体束损伤组(n=24)、假损伤组(n=8)和正常组(n=8)。在锥体交叉上方选择性切断左侧锥体建立单侧锥体束横断损伤模型。运用Rivlin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检测。在双侧感觉运动皮层多点分层立体定位注射BDA,BDA注射14天后取脑和脊髓切片进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DA标记信号,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走行。结果:Rivlin斜板试验显示单侧锥体束横断损伤组倾斜平面临界角度变化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损伤组(P<0.05)。正常组和假损伤组大鼠BDA示踪显示BDA标记阳性细胞定位于双侧感觉运动皮层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发出的BDA阳性纤维束对称分布于双侧皮层、内囊、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内,继而经锥体交叉到脊髓后索,在双侧后索最深层、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脊髓骶段。锥体束横断损伤大鼠在损伤部位以上可见双侧对称的BDA阳性纤维束,损伤平面以下在右侧延髓锥体和左侧脊髓后索中见有BDA阳性纤维束,损伤侧锥体和右侧脊髓后索中未见有BDA阳性纤维束。结论:BDA顺行示踪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最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特殊染色方法。方法:选用正常成年SD大鼠延髓和脊髓冰冻切片,应用Luxol Fast Blue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果:Luxol Fast Blue染色后,在延髓和脊髓切片中可见灰质呈淡红色,白质呈蓝色,延髓锥体染成深蓝色。锥体中Luxol Fast Blue标记的深蓝色阳性纤维,经锥体交叉后至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沿脊髓后索腹侧深层下行,至荐段后逐渐消失。在延髓锥体和脊髓颈、胸、腰段后索中,深蓝色的Luxol Fast Blue阳性纤维边界清晰,与周围结构区分明显。结论:运用Luxol Fast Blue染色可清楚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的定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皮质脊髓束形态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LINGO-1抗体对小鼠脊髓损伤后下行运动与上行感觉纤维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ISA脊髓损伤造模仪制作小鼠第9胸髓背侧切割伤模型(深度1.1 mm),术后腹腔注射抗LINGO-1抗体,运用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观察在脊髓损伤后,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标记的下行皮质脊髓束(CST)轴突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标记的上行感觉纤维的变化?结果:抗LINGO-1抗体注射组动物,可见少量BDA阳性纤维长入或越过损伤部位,且在尾侧白质内前行,最远可达损伤部位尾侧端1.5 mm;同时,在切口尾侧缘可见较对照组更多的CTB阳性纤维,但未见CTB阳性纤维长入或越过损伤切口?接受IgG注射的对照组动物,未发现任何BDA或CTB阳性纤维长入或越过损伤部位?结论:系统注射抗LINGO-1抗体可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CST轴突再生,同时能抑制CTB标记的上行感觉纤维萎缩?提示抗LINGO-1抗体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物用于脊髓损伤后促进轴突再生的治疗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光化学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建立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大鼠注射光敏性化学物质赤藓红B后,激光照射损伤左侧大脑运动皮质,B组大鼠不损伤皮质.分别以术前及术后3、7、14、28 d的H反射频率依赖性抑制(RDD)来判断两组大鼠双侧后肢肌肉痉挛情况.术后28 d以霍乱毒素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逆行示踪及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免疫荧光染色.同时取大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脑损伤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在术后3、7、14和28 d,A组大鼠右后肢跖肌H反射RDD较B组右后肢减弱(P<0.01),A、B两组左后肢跖肌H反射R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上VGLUT1的数量较B组增加(P<0.01).脑组织H-E染色可见A组大鼠左侧大脑皮质缺损,而B组无明显损伤.结论 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可造成对侧后肢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6.
将12只成年大鼠一侧脊髓段灰质行电损毁后用溃变法追踪脊髓小脑吻侧束纤维在脊髓、脑干内的走行及在小脑内的分布.结果显示,起源于颈膨大损毁部位的脊髓小脑吻侧束的溃变纤维上行于同侧脊髓外侧索中部,经过小脑上脚和下脚入小脑,纤维双侧分布于小脑前叶及后叶的Ⅵ~Ⅸ小叶,其中以Ⅴ小叶小叶最密集。溃变纤维分布于以上叶片的白质及颗粒层,并以同侧(损毁侧)最为密集.此外,在双侧小脑的顶核和间位核内也有溃变纤维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种胃顽固性痛的镇痛方法。方法Wister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按实验设计处理,第3天,取双侧腹腔神经节、T6-9背根神经节、双侧T6-9脊神经前根及脊髓观察阿霉素在上述组织中的荧光表达;第8周末,胃内灌注甲醛溶液,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反应。2h后灌注固定,取脊髓行c-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灰质背角c-fos表达;取双侧腹腔神经节、T6-9背根神经节及心脏和胃注射区行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荧光表达:A组各部位均无荧光表达,B组双侧T6-9背根经节均有橘红色颗粒状荧光表达;双侧腹腔神经节内见穿经该神经节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外膜有荧光表达;A组呼吸频率、脊髓灰质后角部位c-fos光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HE染色:双侧T6-9背根神经节部分神经元胞体消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腹腔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未见损伤。结论胃壁注射浓度1%的阿霉素,可有效治疗大鼠胃病,并保持胃交感神经的完整性,有效地保护背根神经节内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保持了T6-9神经相应分布区的躯体感觉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胃顽固性疼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侧损伤后排尿上行传导通路的改变。方法采用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脊髓背侧损伤17 g/2 cm、17 g/5 cm及17 g/10cm,3个小组,使用该院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在T12~L1水平制备背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暴露脊髓,但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天,所有大鼠开腹,BDA注射于膀胱壁。BDA注射2周后取出脊髓组织,行BDA染色并观察其变化。结果神经示踪后BDA免疫组化阳性的神经元呈棕褐色深染。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通过观察脊髓组织内BDA的变化情况,发现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以上脊髓组织内BDA阳性的神经元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加重,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减弱。并且在脊髓损伤组中,损伤部位以上出现一侧深染者,向上走行过程中观察到另一侧相应位置也出现明显BDA染色阳性的区域。结论 BDA示踪技术在神经传导的研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神经示踪结果提示外伤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传导发生了减弱,并且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在传导过程中存在神经支配向对侧交叉传导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G)移植后在体内存活情况以及对大鼠脊髓损伤长期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OEG培养,大量增殖并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B、C组以250 mm·g打击T13脊髓致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完全消失,A组在打击区中央用尖刀横行切断脊髓;D组仅做与A、B组相同节段的椎板减压,不挫伤脊髓.A、B组在脊髓远近断端距离挫伤区边缘1 mm的脊髓中线上,深度分别为1.75、1.5、1.0、0.5 mm处,各注入200 000个OEG;C组用同样的方法注射等量的DMEM培养液;D组不做处理.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恢复情况(BBB运动功能评分法)和体重变化.术后24周取脊髓标本,做HE染色、嗜银染色、抗神经原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OEG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手术后4周,A、B、C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术后4~24周BBB运动功能评分A、B组均高于C组(P<0.01),16周以后BBB评分变化较小.HE染色A、B两组脊髓损伤区结构紊乱,纤维走行方向扭曲不一致,细胞数目较多,C组大鼠脊髓损伤段常有明显空洞存在,纤维含量少且扭曲.嗜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抗NF染色显示无论在损伤区还是损伤头、尾端,A、B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C组,但都少于相同节段的D组(P<0.0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OEG大量存在于脊髓损伤段周围.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体重减轻.术后2周,D组大鼠体重恢复至术前重量,此后逐渐增加.术后4周,A、B、C组大鼠体重降至最低,与D组(Sha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后,A、B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而C组大鼠体重增加不明显;A、B组大鼠体重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EG移植具有一定促进脊髓损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时,脊髓的一般组织病理变化及脊髓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手术对照组;C组为慢性压迫组。采用慢性泛影葡胺胶囊逐级压迫建立慢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造成家兔第2腰髓节段的慢性压迫。用Nissl染色法观察脊髓的一般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组在Nissl染色下白质中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后索最明显;灰质中神经元尼氏体淡染或消失,神经元萎缩。灰质中标记细胞主要存在于Ⅰ,Ⅱ板层,压迫区明显,其相邻的首尾端次之。A,B两组的表现正常。结论: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是导致脊髓一般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