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的MSCT表现,对肝脏形态、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病灶的强化方式、门静脉形态及肝十二指肠及腹膜后淋巴结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6例中54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环形强化21例(38.9%),片状强化24例(44.4%),延迟强化39例(72.2%),无明显强化1例(1.9%);门静脉变窄或闭塞37例(68.5%),门静脉癌栓15例(27.8%);周围胆管扩张35例(62.5%);子灶18例(32.1%);胆道结石21例(37.5%),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17例(30.4%);肝叶萎缩20例(35.7%);包膜皱缩38例(67.9%);肝十二指肠韧带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1例(55.4%);胆囊炎36例(64.3%)。ICC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与ICC不合并同叶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P=0.002)。结论环形或片状强化、延迟强化、门静脉狭窄/闭塞、包膜皱缩是肿块型ICC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失代偿期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1月临床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SCT影像资料,同时选取3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肝脏体积测量、腹腔淋巴结、侧支循环和胆囊病变的分析。结果 PBC组出现腹腔淋巴结增大为25.0%,对照组16.7%,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8.555,P<0.01)。PBC组胆囊炎为70.8%,对照组20.0%,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4.091,P<0.01)。肝脏体积改变及侧支循环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MSCT显示PBC的腹腔淋巴结增大和胆囊炎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张庆  李云  熊浩  彭婕 《放射学实践》2023,(12):1581-1586
目的:探讨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添加MRI辅助征象对不典型肝细胞癌(HCC)与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明确Gd-EOB-DTPA增强MRI鉴别LR-M患者中HCC和ICC的可靠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6月-2022年8月在本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LR-M类肝脏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不典型HCC 42例,ICC 56例。基于2018版LI-RADS中主要MRI征象和添加辅助MRI征象对不典型HCC与ICC的影像表现进行比较。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HC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LI-RADS中诊断HCC的主要MRI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A)并分析其诊断效能,在模型A的基础上添加辅助征象建立HCC诊断模型(模型B)并分析其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A和模型B的AUC的差异。结果:不典型HCC与ICC血清甲胎蛋白(AFP)和CA-19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强化包膜(P=0.001)、病灶内出血(P=0.040)、脂质沉积(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增强 MRI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 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11.3)岁;HCC组]及ICC 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11.6)岁;ICC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2种肿瘤平扫及Gd-EOB-DTPA动态增强MRI上影像特征,包括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病灶包膜、伴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病灶信号是否均匀、瘤体ADC值、动脉期强化特征、瘤周血流灌注是否异常、动态强化方式及肝胆期信号特征。采用t检验及χ 2检验分析2组的临床特征和常规平扫序列、增强MRI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两者的预测因素。2名影像医师对2种肿瘤的平扫及增强影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结果 HCC组病人相比ICC组多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高于ICC组,而ICC组的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更高;常规平扫序列MRI上HCC组病灶常有包膜,而ICC组常伴远端胆管扩张且ADC值更高;增强后ICC组更多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中央逐渐强化,更易出现肝胆期靶征改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强动脉期边缘强化及肝胆期靶征为鉴别诊断HCC和ICC的重要预测征象。2名影像医师诊断一致性良好(κ=0.837,P<0.001)。 结论 Gd-EOB-DTPA 增强MRI肝胆期靶征和动脉期边缘强化对最大径≤3 cm的不典型HCC及ICC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可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生性肝癌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2岁。体检发现腹腔内占位6天。不伴有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不适。15+年前患者乙肝小三阳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乙肝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阳性,AFP576.40ng/ml。HBV(+),AST72.6,ALT 69.4。影像检查:B超提示:腹腔内脐部上方偏左可探及一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5岁,因“上腹饱胀部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伴呃逆,无黑便,无反酸、呕吐、腹泻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V-DNA 2730 IU/mL;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50/AFP)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右前叶下段见一稍低密度结节影,形态欠光整,边缘模糊,大小约1.7 cm×2.2 cm,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病灶实性部分平扫CT值约为39 HU.  相似文献   

7.
MRCP在评价肝内胆管变异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分析肝内胆管变异与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429例胆石症患者的MRCP检查资料,评价肝内胆管的解剖类型,并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结果MRCP资料显示肝内胆管变异占总病例数的31.7%,肝内胆管常型占68.3%。在肝内胆管变异的病例中,有肝内胆管结石者58例(42.6%),无肝内胆管结石78例(57.4%);肝内胆管常型的病例中,有肝内胆管结石者77例(26.3%),无肝内胆管结石216例(73.7%)。两组病例发生肝内胆管结石概率的χ2检验结果为:χ2=11.538,P<0.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内胆管变异者有更高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发现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情况.资料与方法 将MSCT检查发现肌桥同时1个月内行核素心肌灌注检查者87例分为浅肌桥组(n=36)和深肌桥组(n=51),统计两组核素心肌灌注检查阳性病例数.结果 36例浅肌桥核素心肌灌注检查未见阳性发现,51例深肌桥组3例核素心肌灌注检查阳性,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结论 MSCT发现的肌桥只有少数具有核素心肌灌注异常,即有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胆道系统结石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58例胆道结石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多序列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2 WI、轴位T2WI压脂、轴位T1WI、冠状位T2WI、厚层块MRCP和薄层MRCP.2种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天,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按结石所在部位分成肝内胆管结石、上段胆总管结石、下段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进行统计.将MSCT和多序列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应用配对四格表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共102个部位存在结石,其中胆囊结石30个部位,上段胆总管结石9个部位,下段胆总管结石36个部位,肝内胆管结石27个部位.多序列MRI诊断100个部位存在结石,MSCT诊断66个部位存在结石,多序列MRI诊断正确率为98.03%(100/102),MSCT诊断正确率为64.7%(66/10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P<0.01).结论 多序列MRI诊断胆道系统结石明显高于MSCT,为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人磁化传递率(MTR)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肝硬化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44例肝纤维化病人、49例肝硬化病人及46例正常对照组利用磁共振磁化传递成像(MTI)进行检查,并对MTR与血清学指标对照,采用Kruskal-Waills进行非参数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及偏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磁化传递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3.558, P=0.169);肝纤维化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磁化传递率与透明质酸(HA)(r=0.724, P=0.000)和IV型胶原(r=0.425,P=0.038)正相关;偏相关显示磁化传递率仅与透明质酸(HA)相关(r=0.8748,P=0.000).结论 磁化传递率可间接反映肝纤维化胶原沉积情况,MTI技术和透明质酸等血清学检查指标相结合,在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弥漫性病变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振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98-1200
目的:通过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MSCT表现与相应的病理改变,探讨MSCT对PAP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9例PAP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对其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AP胸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改变,其中碎路石样改变4例,地图样改变9例,肺实变表现(支气管充气征)6例,肺间质纤维化样表现3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石蜡包埋切片,显微镜下示片状嗜伊红性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其中可见针状裂隙。组织化学染色示肺泡腔内或BALF中嗜伊红性细颗粒状蛋白性物质淀粉酶消化后的过碘酸雪夫染色(D-PAS)阳性,奥新兰染色(AB)阴性。结论:PAP典型的胸部MSCT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临床诊断本病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CTA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性改变的11例患者,均经DSA或手术证实。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对SMAT的CTA表现及肠系膜、肠管等的继发性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例CT增强扫描表现均为肠系膜上动脉增粗和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液和/或液-气平面7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增厚及强化程度减低或不强化8例;肠系膜水肿5例,肠系膜积液2例;气体集聚2例,分别位于肠壁、肠系膜内及腹腔。结论:MSCT能够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继发病变进行快速、及时、准确地诊断,并能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性病变的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晓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41-1442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肺腺鳞癌中,周围型9例,中央型3例;肿块直径为(3.3±1.2)cm;均匀密度肿块3例(25%),不均匀密度肿块9例(75%),其中有钙化2例;常见CT征象包括分叶征10例(83%),胸膜凹陷征9例(75%),肿块内坏死7例(58%),厚壁空洞2例(17%),毛刺征9例(75%),2例肿块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达(23.5±1.2)HU。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肺腺鳞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ep Par1等抗体在诊断血清AFP阴性肝细胞肝癌(HCC)及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肝转移性腺癌(MAC)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100例血清AFP阴性HCC、30例ICC及36例MAC(胃腺癌30例、肺腺癌6例)石蜡标本,根据Hep Par1等抗体的染色、表达率、金标准诊断、综合性能计分(CCS)筛选免疫组化诊断谱。结果血清AFP阴性HCC中,Hep Par1胞浆染色(CCS≥8);CD34血管均匀染色(CCS=9);CD10(CCS=8)及CEA毛细胆管染色。ICC、MAC中,CK19(ICC中CCS=7)、CK7(MAC中CCS=7)胞浆染色,CEA膜浆染色。结论诊断血清AFP阴性HCC联用CD34与Hep Par1(或CD10、CEA);鉴别诊断ICC、MAC分别加用CK19、CK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3例均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伴有反复自发性气胸,3例伴乳糜胸,2例伴咯血,1例合并腹部淋巴管瘤。肺功能检查表现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合并弥散功能降低;MSCT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薄层重组和HRCT图像可清晰显示囊腔薄壁及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对多数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低张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怀疑小肠疾病患者40例行低张+MSCT扫描,以横断面为主,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内镜活检或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40例中,小肠癌15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小而漏诊,其T、N、M分期准确性分别为94.5%、90.5及96.5%;淋巴瘤6例;小肠Crohn病9例,小肠间质瘤4例,小肠血管瘤1例,小肠结核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阴性3例。结论:MSCT低张小肠造影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患者耐受性良好,能显示肠镜不能通过的狭窄段。MPR、MIP后重建对于小肠疾病的术前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1-1124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MS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MS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①56例患者CT显示肠壁增厚,4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②25例分化较好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1例分化差的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③MSCT显示结肠浆膜或/和周围脂肪间隙受侵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94.64%,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77.78%;④MS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77.42%,准确度为82.14%,阳性预测值75.86%,阴性预测值88.89%;⑤MSCT术前T分期和N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T=0.864,P=0.000;KN=0.650,P=0.000)。结论:螺旋CT扫描可有效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可以准确进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