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例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的16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可见高密度索条征,2例可见脑组织水肿、局灶性静脉性梗塞,2例脑室扩大,1例脑室缩小,1例脑血循环时间延长.6例均可见Delta征,CT静脉血管成像三维重建均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 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的可行性与价值。 方法 1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CT扫描数据集导入相应软件,重建跟骨骨折三维可视模型。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跟骨骨折的三维数字化分型和sander分型评估,使用Kapppa值计算相关度,比较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差别。 结果 重建了15个跟骨骨折的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准确地反映了跟骨骨折的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数字分型的可信度Kapppa值为0.795(0.691~0.874),属于可信程度, sander分型的Kapppa值为0.641(0.591~0.701),属于基本可信程度。 结论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的跟骨骨折的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自身对比双能量减影与数字减影图像质量,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方法 20例三期双能量双源CT脑血管检查按减影法分成A组:双能量减影;B组:100kv Neuro DSA数字减影。计算2组图像信噪比(SNR)与对比噪声比(CNR)及减影时间,按去骨程度及血管显示与切割程度,采取双盲法分别对图像评分(1-5分)。比较2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减影时间A组短于B组(2.07±0.19min VS2.27±0.13min,P0.05)。A组动、静脉期SNR(29.89±12.20,30.49±7.34)均高于B组(24.42±9.99,27.17±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静脉期CNR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动、静脉期图像去骨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A组动脉期血管评分低于B组(3.95±0.97 vs 4.95±0.23,P0.05),主要为部分颈内动脉管腔局部缺损。2组静脉期评分差异不显著。三期双能量扫描DLP平均为416.21±26.10 mGy·cm,较双期双能量扫描增加约10%。结论双源CT三期双能量扫描模式的双期脑血管成像,增加少许辐射剂量,可同时利用双能量与数字减影的优点来相互弥补诊断,推荐临床急诊脑血管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选用不同阈值对血管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价值.方法:64例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分别用100、130、160和190 HU的阈值,比较四组触发时间、实际触发值、升主动脉强化值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64例均完成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100 HU组130 HU组在触发时间和冠状动脉血管评价上无明显差异,但160 HU和190 HU组有明显差异,四组的实际触发值均有明显差异,而升主动脉强化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Bolus tracking技术可以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提供理想的扫描延迟时间,自动触发阈值选择在100~130 HU为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颈部CTA低剂量减影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对28例患者行颈部CTA减影成像检查,平扫毫安量采用50 mas,增强扫描毫安量为160 mas,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将增强前后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进行血管三维重建,与非减影三维重建图像相比较.结果 减影图像能整体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18例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椎动脉,10例因颈部移动,未能去除骨结构,成功率64%.重建时间减少5 min,平均增加患者辐射量3.90 mgy.结论 与常规颈部CTA相比,低剂量减影技术操作简单,稍增加辐射剂量便可以得到类似DSA血管减影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量化评估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行MR 16回波GRE序列的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骶侧上下区域和髂侧上下区域及L5椎体下终板区域的骨髓T2*值,对比各区域间、髂侧和骶侧及L5椎体下终板区域间的骨髓T2*值差异,分析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的细微差异。结果骶髂关节的髂侧T2*值均值为23.08±2.9ms,骶侧为21.09±3.43ms,髂侧骨髓平均T2*值大于骶侧(P0.05);L 5椎体下终板骨髓T 2*值均值为18.55±5.5ms,分别小于髂侧和骶侧骨髓平均T2*值(P0.05);而左右髂骨上下区域间(RI1/RS1,LI4/LS4,RI1/LI4,RS1/LS4)T2*值对比无差异(P0.05),左右骶骨上下区域间(RI2/RS2,LI3/LI3,LI3/RI2,LS3/RS2)T2*值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青年人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含水量髂侧多于骶侧,髂侧和骶侧均多于L5椎体下终板区域,T2*mapping成像技术对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的核磁共振含水量进行细微量化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Neuro DSA去骨软件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与常规Subtraction软件比较,探讨Neuro DSA软件在16层螺旋cr颈动脉减影去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小剂量测试后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行相同范围低剂量平扫与颈动脉CTA,分别进行Subtraction减影去骨及Neuro DSA减影去骨成像,比较两种去骨方法的成像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 21例颈动脉平均强化值为(396.58±97.71)HU;颈动脉与颈静脉平均强化差值为(231.33±94.85)HU;颈静脉干扰轻微,1例静脉返流严重,1例位置移动过大不能进行减影去骨血管成像.其余19例均可进行减影去骨处理,Subtraction软件直接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4.05±1.28)min、(20.95±6.73)min,Neuro DSA减影的平均时间及手工辅助去骨平均时间分别是(2.35±1.05)min、(8.39±4.0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ubtraction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1.08±0.28、2.15±0.69.Neuro DSA软件直接去骨及手工辅助去骨后图像评分分别为2.46±0.78,2.85±0.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共发现动脉瘤3例,动脉狭窄12例.两者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变.结论 Neuro DSA软件较常规Subtraction软件能更快速、自动去除颈动脉CTA中的骨结构,更清晰、全面显示颈动脉血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