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讨艾滋病(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行胸部平片检查11例,胸部CT扫描4例,腹部CT扫描9例,盆腔CT扫描2例,盆腔MRI检查1例,消化道内窥镜检查9例。结果:11例中消化道穿孔3例(食管穿孔2例,胃穿孔1例)、肠结核2例、巨细胞性肠炎1例、淋巴瘤4例、胃腺癌1例。食管穿孔的主要影像表现为食管一纵隔瘘伴纵隔淋巴结结核及双肺结核;胃穿孔主要表现为胃瘘伴肝左叶及肝胃间隙脓肿;肠结核主要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巨细胞性肠炎主要表现为乙状结肠末段及直肠管壁向心性增厚;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受累消化道管壁肿块状增厚,肠腔狭窄或扩张,多伴溃疡及病变周围淋巴结增大;胃腺癌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及明显强化。结论:AIDS相关消化道病变可表现为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李宏军  宋文艳  贾翠玉  张瑞池  陈枫  何宁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67-1068
病例报道 患者,男,57岁,已婚,农民。既往史:1992年因卖血感染HIV,2002年发病并确诊为AIDS患者。2003年曾因全身酸痛、浮肿伴红疹一周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1周发热,盗汗,夜间明显,感到全身无力,吞咽困难,心慌气粗。现病史:发热,头痛,说话迟钝,伴随右侧肢体无力、僵硬,活动不灵便。  相似文献   
4.
5.
【摘要】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会导致免疫功能损害,免疫监视功能降低,肿瘤发病率增加。艾滋病相关肿瘤的准确及时诊断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可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但当前艾滋病相关肿瘤的影像学研究较落后,对影像诊断的探索依然处于小宗病例或个案报道的初级阶段。本文对当前分散的AIDS相关肿瘤影像学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AIDS相关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其分为重症组(11例)及危重症组(7例),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结果 重症组11例,8例X线表现为双侧肺野中内带分布的、边缘模糊的小斑片和结节状阴影,3例X线表现为局灶性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其中1例胸部CT表现为右下肺大片实变影.危重症组7例,4例X线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阴影伴部分实变,其中1例出现胸颈部皮下气肿,1例胸部CT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沿支气管走行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双下肺结节状实变病灶和胸腔积液;其他3例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大范围实变影.结论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包括重症患者肺内的结节样和斑片状阴影,危重患者肺内弥漫的支气管周围分布的磨玻璃密度灶和多灶性实变.  相似文献   
7.
张瑞池  陈枫  赵大伟   《放射学实践》2013,28(8):874-877
目的:比较MSCT三期增强扫描各时相及不同时相组合对小肝癌(≤20mm)的检出率和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小肝细胞癌患者的MSCT资料。分析不同期相增强扫描下39个单发病灶的检出率,三种不同时相组合(动脉期+门脉期、动脉期+延迟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对小肝癌显示的敏感度。结果:增强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对在39个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84.6%(33/39)、69.2%(27/39)、92.3%(36/39)。动脉期+延迟期(76.9%)、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76.9%)对典型小肝癌的检出率高于动脉期+门脉期(56.4%),但三种不同时相组合对小肝癌显示的敏感度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4)。结论:延迟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能力较高,应该作为小肝癌以及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的常规扫描时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失代偿期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1月临床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SCT影像资料,同时选取3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肝脏体积测量、腹腔淋巴结、侧支循环和胆囊病变的分析。结果 PBC组出现腹腔淋巴结增大为25.0%,对照组16.7%,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8.555,P<0.01)。PBC组胆囊炎为70.8%,对照组20.0%,PBC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x2=14.091,P<0.01)。肝脏体积改变及侧支循环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MSCT显示PBC的腹腔淋巴结增大和胆囊炎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IPT)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对照。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IPT的影像及组织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PT的MRI表现:1)MR平扫:T_1WI低信号为14例(14/18,77.78%),T_2WI高信号为17例(17/18,94.44%),其中2例呈病变周边高信号。DWI(b值=800s/mm~2)表现弥散受限的高信号15例(15/18,83.33%);2)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见3种表现:①环状强化12例(12/18, 66.67%):动脉期病变边缘出现模糊的轻度环状强化,其中1例病变内部可见结节状强化。12例中有9例在静脉期及平衡期表现持续的环状强化,3例表现向心性强化;②病变呈不均匀的整体强化4例(4/18, 22.22%);动脉期病变表现整体强化,2例在平衡期出现病变周围持续的环状强化,2例表现持续的整体强化;③延迟强化2例(2/18,11.11%):动脉期2例均无强化。1例在平衡期出现延迟的环状强化,1例在平衡期表现延迟的病变中央强化;3)本组中9例进行了肝胆期扫描,其中6例的环状强化在肝胆期表现等或稍高信号,其病变范围与动态增强阶段图像对比出现向心性缩小。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典型MRI表现为动态增强的延续强化和病变范围在肝胆期的向心性缩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评价肝总动脉变异.方法 对1 129例受检者的64层螺旋CT腹部血管造影检查(CTA)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肝总动脉变异及分类.结果 1 129例受检者的CTA显示肝总动脉变异46例,占4.1%(46/1 129).肝总动脉变异分为3组:(1)肝总动脉起源变异31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起源23例,腹主动脉起源6例,胃左动脉起源2例.(2)肝总动脉路径变异4例.表现为肝总动脉起源正常,自腹腔干发出后在胰腺上、门静脉后走行,在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延续为肝固有动脉.(3)肝总动脉缺如11例.此型变异的胃十二指肠动脉均独立起源于腹腔干,肝动脉起源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起源4例;替代右肝动脉和左肝动脉分别起自腹主动脉、胃左动脉4例;替代右肝及左肝动脉分别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3例.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判断肝总动脉起源和解剖路径变异,对变异的范围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也能进一步评估,弥补了血管造影(DSA)的不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