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治疗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2004年收治的46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21例,为一期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者;B组15例,为单纯原发灶切除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者;C组10例,为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未能切除而仅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者。用KaplanMeier法对病人的生存时间作统计分析。结果:A、B、C3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20和13个月;各组之间术后生存时间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手术切除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的疗效最好;肝转移灶无法切除者能将原发灶切除并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未能切除而仅经肝动脉和门静脉置泵化疗的疗效相对较差。对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应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措施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
外科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行外科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25例,17例为同时性肝转移,8例为术后发现的异时性肝转移。其中单转移灶15例,多转移灶10例。行不规则肝切除16例,左外叶切除4例,左叶切除3例,右叶切除2例,术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9例,肝动脉化疗栓塞16例。结果1例同时性肝切除患者术后死于肺部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余24例均获随访,中位时间25(7—60)个月。胃癌肝转移灶切除后1、3年生存率为68.5%和29.8%,原发癌浸润表浅、淋巴结转移少、单转移灶、异时性转移及转移灶有包膜是影响生存率的有利因素。结论同时及异时性胃癌肝转移可经外科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但应注意手术指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伴有同时性不可切除肝转移灶的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31例结直肠癌伴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按原发灶手术切除方式分为两组,A组行开腹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n=18),B组行腹腔镜手术(n=13)。术后均采取mFOLFOX6方案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接受首次化疗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31例均成功施行结直肠癌切除术,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行mFOLFOX6方案化疗至少2个周期。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术后接受首次化疗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于不可切除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腹腔镜原发肿瘤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伴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转移,在切除原发灶的手术中具有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促进术后早期化疗等优势。腹腔镜手术对原发肿瘤及转移灶的治疗效果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1995-2001年间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103例的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以Cox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8%和43.7%,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g.6%和49.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EA水平、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术中切缘情况、肝门淋巴结转移、肝内卫星灶的存在与否、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数目及有无包膜影响患者的术后肝内复发和术后累积生存率,而术后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切缘情况、肝内卫星灶的存在与否和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是影响肝内复发和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而肝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有无包膜是影响肝内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治疗间隔时间、切缘情况、肝内卫星灶、肝转移灶的大小和包膜、肝门淋巴结转移等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疗效。方法1996年8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1例,行原发癌与转移癌同时切除者9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6月再切除肝转移灶者18例;切除肝转移灶后2月再切除原发病灶者4例。原发灶行右半结肠切除5例,横结肠切除4例,左半结肠切除7例,Dixon术12例,Miles术3例。肝转移灶行左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左或右肝不规则切除1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随访6.4(0.5~8)年,1、2、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6%、29.0%。同期手术者与分期手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7.3%,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术后可配合其他综合治疗;对原发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及辅助化疗有利于防止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6.
对1例主诉为"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的病例进行讨论.该患者入院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合并肝脏多发转移.MDT讨论建议予患者术前介入局部灌注化疗后切除结肠癌原发病灶,术后化疗(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结合靶向治疗(爱必妥).按该方案实施4个月后,患者肝转移灶缩小,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予化疗.第2次术后8个月,肝脏再次出现转移灶,经讨论予射频治疗,更换化疗方案为FOLFIRI.2010年10月后,更改化疗方案为FOLFOX联合安维汀.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  相似文献   

7.
本例不可切除性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诊直肠癌时已合并肝内不可切除多发转移, 切除原发病灶后采用FOLFOX方案化疗+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2年后患者肝内转移灶增多增大, 未见肝外转移灶及原位复发, 实施肝移植手术, 术后采用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免疫抑制方案, 雷替曲塞化疗。肝移植3年后, 本例患者肿瘤复发, 总生存期为6年。本例提示, 对于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在未发现原位复发及其他远隔转移的情况下实施肝移植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手术策略仍存争议。尽管部分学者主张分期肝切除,但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同时切除结直肠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即同期肝切除是安全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腹腔镜同期肝切除虽已有报  相似文献   

9.
对于肝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经过多学科刚队讨论,采用全身化疗、介入化疗和肝转移灶消融毁损术等多种方法改善患者预后.应结合患各和肿瘤的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组刖,制定各自的治疗同标和治疗策略。其中部分患者,如果化疗后可能转化为潜在可切除,建议给予强化的三药联合方案,尽髓缩短疗程,从而获得肿瘤的最佳反应率.继而行手术切除。KRAS野乍型的患并推荐西妥子单抗联合FOLFOX或FOLFIRI方案,而且旦转移灶转化为可切除,就应该积极手术切除。埘十肝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尤症状的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似乎可以获得生存收益。关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影响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58例鞍山市中心医院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部分患者术后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占同期大肠癌患者11.2%。原发灶切除、辅助治疗方式、肝转移灶切除、术前CEA水平为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与预后无关。术前CEA〉36ng/ml、原发灶未切除、转移灶未切除患者的生存时间[(5.88&#177;3.68)个月]显著低于其他患者[(19.04&#177;7.40)个月]。结论治疗方式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应积极切除原发灶、治疗转移灶。肝动脉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术前CEA水平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外科切除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患者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手段。尽管如此,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领域目前还存在很多困惑和争议.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分期系统尚不完善、潜在可切除标准尚未统一、可切除肝转移灶是否需要新辅助化疗、根治切除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不可切除肝转移灶患者无症状原发灶的处理等。本文依据近年来发表的研究资料,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剖析肝转移外科研究领域中不同的观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伴发同时性肝转移的比例较高,传统治疗方案为先行直肠癌手术,然后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术。随着新辅助放化疗的广泛应用.有学者采用同期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或首先切除肝转移灶。本研究对此3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术后生存因素的相互关系,寻找更多更准确的能够影响预后的指标对预后生存的影响,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的23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将经单因素分析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7.0个月,术后1、3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0%、61.0%、17.0%。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期、3及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姑息性手术者:40.53个月比27.20个月、59.0%比29.0%、20.0%比0(P0.05)。对于总体生存期而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肝转移瘤切除术后首次复发时间、肝内转移灶数目、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手术切缘、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是否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术前血清CEA水平、CA19-9水平、是否为同时性肝转移、原发灶TNM分期、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和肝转移瘤包膜是否完整这13项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姑息性手术方式、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广泛、肝转移瘤无完整包膜、肝内转移灶多发、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存在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和未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这8项因素是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生存产生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姑息性手术方式、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瘤生长位置广泛、肝转移瘤无完整包膜、肝内转移灶多发、肝内转移灶最大直径3 cm,存在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组织或器官侵犯、未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等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报告3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效果,其中肝脏有1-3个转移灶者24例。在20例为同时性肝转移癌中,转移灶与原发灶行一期切除者15例,分期(2-4周后)切除者5例,5例为结肠直曲癌局部润转移,与原发灶整块切除,其它手术方式有不规则肝部分切除、肝左外叶切除、肝右后叶切除、肝右叶切除及肝右3叶切除等。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无手术死亡。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25.0%。作者认为肝转移灶数目  相似文献   

15.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手术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通过积极的转化治疗可以使一部分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并获得良好的生存。基于转化治疗后肝切除预后与转化治疗的线数、疗程等有关,多程化疗后带来的肝脏毒性及术后并发症增加等情况,建议在高强度、高效化疗适当疗程后,肿瘤退缩至符合可切除标准即可。关于最佳手术方式、同期肝转移原发灶与转移灶处理先后顺序问题,目前没有定论,建议由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胃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间施行肝切除的24例胃癌肝转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同时性肝转移19例,异时性转移5例。共施行肝段叶切除8例,肝部分切除16例;19例同时性肝转移患均在肝切除的同时加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术后并发肝昏迷死亡l例。手术死亡率为4.2%。全组22例获得随访。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8.2%和9.1%。生存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率不仅与胃癌原发灶的分化程度、有无浆膜面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且与肝转移灶的数目及其在肝脏内的分布范围有关。结论对于胃癌孤立性肝转移患,其原发病灶可根治切除的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患可获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灶重复肝切除术后复发率高 ,有关重复肝切除术的选择标准仍有争论。作者分析日本Chiba国立癌肿中心东部医院于 1 992~ 2 0 0 1年共为1 2 0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施行首次肝切除术资料 ,计男 69例 ,女 5 1例 ,平均年龄 60岁 ( 2 3~ 78岁 ) ,其中 1 1例在原发灶切除曾用辅助化疗。在第一次肝切除术后 ,定期随访 ,包括CT扫描和血清癌胚抗原 (CEA)测定。再次肝复发灶的手术适应证同第一次肝切除手术 ,即转移灶局限于肝内 (除可切除的肺转移外 ) ,所有病灶均可切除但以保存肝功能为限。结果 第一次肝切除术后共有 78例复发 ,…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通过转化治疗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率的外科治疗新进展,评估预后评估模型在肝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指导患者术后的综合治疗,从而控制疾病快速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收集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新进展的文献,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指征、预后评估模型以及如何通过转化治疗提高其手术切除率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通过积极的转化治疗,能够使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肝内转移灶。对于自始至终均无法接受手术切除肝内转移灶的患者,术前化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多种介入治疗等转化治疗方案均不失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的效果。结论我们应该加强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重视,积极推动预后评估模型在肝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胃癌同时性肝转移外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7年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0例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原发灶D2切除,根据肝脏转移灶是否行R0切除,分为A组肝脏转移灶切除(20例)与B组肝脏转移灶未切除(2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1.000),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月(95%CI 8.809~13.191)明显高于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月(95%CI 2.078~7.922),P=0.009。A组术后6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均好于B组,但在术后6月(P=0.006)、术后1年比较差距有统计意义(P=0.047),术后2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行胃癌D2切除联合肝脏转移灶R0切除,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例右半结肠癌肝肺转移并腹膜后转移患者的诊治经过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8月收治的1例行MDT讨论的右半结肠癌肝肺转移并腹膜后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国内学者诊治晚期结直肠癌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该患者于MDT前接受了数周期化疗和3次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后,再次发现腹膜后占位,经影像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胃肠与疝外科多学科MDT讨论后,认为目前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术后继续口服化疗药物。患者接受了腹膜后肿瘤切除术+腹腔粘连松解术。术后已获访3个月,未发现复发转移灶,继续随访。结论右半结肠癌合并肝肺转移及腹膜后转移的治疗上主要以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病灶、转移灶和复发病灶为基础,术后结合放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同时需定期监测CEA值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