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的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P0.01)、入院72 h后及1周后SSS评分(P0.01)、入院时体温增高、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P0.05)、椎动脉颅内颅外段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hs-CRP、纤维蛋白原、椎动脉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是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48 h内的纤维蛋白原及hs-CRP水平、糖尿病史可能是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由3.0T MRA显示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程度能有效预测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进展型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进展型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2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进展组及对照组(非进展组),对2组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展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8.21±6.60)μmol/L,对照组为(12.15±2.20)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展组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7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进展性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D-D)评估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发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将212例后循环TIA患者按照入院时血浆D-D水平分为D-D升高组(>400μg/L,72例)及D-D正常组(≤400μg/L,140例),统计2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患者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浆D-D水平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并利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D预测脑梗死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 2组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D升高组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D正常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水平增高是后循环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高水平FPG及hs-CRP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发病7 d、30 d、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风险时,血浆D-D的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796,0.835,0.843,均高于FPG及hs-CRP的ROCAUC。结论血浆D-D水平增高显著增加了后循环TIA患者近期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可能是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应当积极检测血浆D-D水平,以指导临床治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45例,均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第1—3天肾功能,了解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hs-CRP水平对CIN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545例患者中,男391例,女154例;发生CIN 108例,发病率为19.8%。CIN患者年龄、糖尿病、hs-CRP、血糖及再灌注时间与非CIN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IN患者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水平、hs-CRP水平是CIN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hs-CRP水平采取四分法,显示和CIN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结论术前的hs-CRP水平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IN的发生密切相关,是CIN独立的危险因素,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合并高血压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糖、血脂指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寻找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后进展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32例,检测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出现率、积分、斑块的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同时选取22例与实验对象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均高于非进展组(P均0.05),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及混合斑最多,其比例高于硬斑(P0.05),进展组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比例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1);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及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早进行血清hs-CRP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识别易损斑块和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张娅  陈慧  李灿东  吴红霞  林云钗 《中医杂志》2011,52(10):859-86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123例PCI成功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规范抗栓治疗,同时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组49例和非气虚血瘀组74例,7天后所有患者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b/a(GPb/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维蛋白原(Fg),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PCI术后1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CI术后气虚血瘀组MPA、vWF、GPb/a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而PLT、F1+2和F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气虚血瘀证仍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是PCI术后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住院脑梗死老年患者315例,按患者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176例、非MS组139例。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情况、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及抽烟史,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2组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FPG)、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2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疗效及出院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脑梗死复发率,Logistic回归分析MS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MS组患者高血压、肥胖、饮酒及抽烟比例及FPG、TG、TC、HbA1c、C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MS组(P均0.05),HDL-C显著低于非MS组(P0.05);MS组总有效率为52.27%(92/176),显著低于非MS组的82.73%(115/139)(P0.05);MS组患者冠心病、肺部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脑梗死复发率均显著高于非MS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FPG≥6.1 mmol/L、TG≥1.7 mmol/L、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及肥胖是MS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MS合并脑梗死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其中高血压、肥胖、FPG≥6.1 mmol/L、TG≥1.7 mmol/L、男性HDL-C0.9 mmol/L、女性HDL-C1.0 mmol/L,是老年人MS合并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进展性组和非进展性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的特点和支循环分级评分、梗死情况及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进展性组的支循环分级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组(P0.05);进展性组患者基底节区梗死、脑干梗死发生率和分水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组患者(P0.05);进展性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大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以及溃疡性斑块发生率明显多于非进展性组患者(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对其进行早期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血栓心脉宁片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45例,疗程28d。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27.20±2.20)μmol/L和(26.59±1.34)μmol/L,而治疗后分别为(10.50±1.10)μmol/L和(15.21±1.17)μmol/L;治疗前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20.88±3.09)mg/L和(21.23±3.22)mg/L,而治疗后分别为(10.29±0.98)mg/L和(15.21±1.17)mg/L。两组治疗后Hcy、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相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自拟参芪通络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236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7例).对照组予临床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参芪通络汤口服,总疗程为14 d,检查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骨保护素(OPG)、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治疗前及治疗后2d、7d、14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sTRAI、OPG、hs-CRP、SOD、MDA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d、7d、14 d血MMP-9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够多途径、多靶点的进行脑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并与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进展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7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天为1个疗程,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2.02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沉、全血还原比黏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状况,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Fg、UA含量。结果:①血浆Fg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F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g含量变化可能与PCHD中医证型可存在相关性,PCHD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的病理基础可能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关。Fg、UA水平升高可能是PCH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及Ⅲ组各50例,三组均选取相同穴位进行电针治疗,Ⅰ组隔天1次,Ⅱ组每天1次,Ⅲ组每天2次,对比三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测定。结果: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评分比较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窄普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非进行期的效果。方法: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分别采用窄普中波紫外线及宽普紫外线治疗,采用PASI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第2疗程后A组PA-SI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A组1年内复发8例(26.67%),B组1年内复发7例(2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窄普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非进行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高卒中风险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ABCD2评分6分~7分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所有患者诊断后24h内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浓度测定,在入院后3d、5d、7d、10d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时间为3个月。主要转归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和死亡。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均存在t-PA下降及Fg、PAI水平增高。治疗组患者Fg水平于第5天下降,PAI浓度于第7天下降;对照组观察期内Fg、PAI浓度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短期转归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有效降低Fg和PAI水平,改善高卒中风险的TIA患者近期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糖代谢状态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及IR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8例NGR CHD患者、72例PDM CHD患者及40例DM合并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计算HOMA-IR。结果hs-CRP浓度、HOMA-IR DM组显著高于PDM组和NGR组,PDM组亦明显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H0M A-IR密切相关。结论①随着CHD患者糖代谢进展,hs-CRP水平及HOMA-IR逐步升高。②hs-CRP可能为CHD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