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方法,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定位髋臼中心及安放髋臼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具40侧正常成年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剥离骨盆软组织,显露出髋臼缘、髋臼前后切迹和Harris窝;通过髋臼的垂直径和水平径的交点确定髋臼的中心,并记录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数值,再利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距离(MAC)。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分别为45.50—55.60mm、44.50—52.54mm,使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得MAC为26.60—33.82mm,平均为30.87mm,并观察到髋臼中心均在靠近卵圆窝内头侧接近月状关节软骨处。根据测量的MAC分别与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水平径以及两者之和数据绘制散点图,提示MAC和髋臼开口平面水平径、垂直径、以及两者之和呈正性相关,Pearson系数r分别为0.89、0.81、0.91,从Pearson线性分析可知相比于MAC和垂直径或水平径,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变量的相关系数更接近1,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性相关性。结论 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呈线性正性相关性,提示可以通过测量髋臼水平径和垂直径的距离来得到MAC的值,从而可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快速准确地确定髋臼中心,为正确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以相关解剖学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以“解剖学标志”“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置入”以及“anatomical mark”“total hip arthroplasty”“acetabular prothesis implant”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19年9月有关骨盆及相关解剖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9 881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3篇,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的指导髋臼假体置入的解剖学标志包括髋臼横韧带、卵圆窝及髋臼切迹、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等,通过识别、参照以上解剖学标志,有助于精准置入髋臼假体。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相对抽象,髋臼横韧带、“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适用于髋臼解剖相对正常的患者,卵圆窝及髋臼切迹指导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髋臼假体置入的精准性。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根据患者髋臼的解剖形态特点,正确认识、选择和参照合适的骨盆及相关解剖学标志,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利于实现髋臼假体个性化的精准置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异常处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骨折及全髋翻修等髋臼侧异常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重建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41例髋关节病例分为两组,A组(20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的髋臼移位或假臼形成,全髋置换术中利用颗粒植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真臼内移重建髋臼;B组(21例)为髋臼骨折、全髋翻修的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等形态异常的髋臼,利用股骨头结构植骨或颗粒打压植骨填补骨缺损并重建真臼。结果: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3.6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5分,术后平均82.6分;植入骨均愈合,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髋臼植骨重建解决了全髋置换中恢复正常旋转中心及骨储备不足的技术难题,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的选择上,多数研究认为螺旋型髋臼较压配型髋臼能的稳定性好。 目的:对比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螺旋型髋臼与压配型髋臼两种不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9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随访4~51个月,平均32.6个月。②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 < 0.05),且螺旋型髋臼假体组稍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不良反应:压配型髋臼假体组置换1年后松动1例,术后行走疼痛3例,髋臼假体周围成骨6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3例,髋臼假体周围骨硬化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螺旋型髋臼假体组髋臼假体周围成骨3例,髋臼假体周围出现透亮带1例,髋臼假体周围骨吸收1例。表明螺旋型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优于压配型髋臼假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髋臼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996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25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患者行双锥面螺旋髋臼翻修。患者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57~81岁,平均(69.0±0.2)岁。Harris评分16~57分,平均43分。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彻底清理髋臼并根据骨缺损情况行同种异体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术后随访评价依据Harris评分系统,根据坎贝尔手术学所提供的诊断标准判断影像学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过3~14年,平均4年的随防,髋关节功能良好,未发现髋臼假体松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5%。结论运用双锥面螺旋髋臼假体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松动的患进行翻修治疗,固定可靠、愈合快、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功能满意,是一种确切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髋臼杯安放角度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搜集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髋臼杯应如何安放的大量文献,总结该手术方案目前的研究现状。结果:髋臼杯外展40°-45°时可获得最佳的活动范围,前倾角在10°-20°比较合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的精确安放对关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在其安全角度范围内植入假体可获得对股骨头良好的包容性及最佳匹配,并保障了关节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髋臼杯即髋臼假体的安放角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是评价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 目的:综述了髋臼前倾角的测量方法,髋臼前倾角与假体的关系,为临床合理放置假体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2011-08之前关于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人工关节;测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关节置换及髋臼前倾角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髋臼假体精确的放置对关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臼假体安放于外展40°~45°、前倾15°~20°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复原髋臼窝在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精准全髋置换中的作用,以及在标准骨盆X线平片上首次采用量化评分方法评价髋关节假体安装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CroweⅢ型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86例(92髋),其中男13例(16髋)、女73例(76髋),年龄30~64(50.3±7.2)岁,术前20例患者依据髋关节CT扫描数据3D打印髋臼模型,观察髋臼和髋臼窝的病理形态特点,并模拟手术;术中通过复原髋臼窝确定髋臼原始中心、深度、前倾角和外展角的方法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后1或4或12或48周拍摄标准骨盆X线平片,从髋臼假体压配、旋转中心垂直高度、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假体压配、偏心距、中置度、双下肢长度差9项指标设计分值,其中髋臼假体压配和前倾角分值分别为15分,其余7项指标每项分值均为10分,9项指标总分100分。按照以上评分方法对本组86例(92髋)手术后骨盆平片中的假体位置进行评分,双侧置换者以正常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单侧置换者以健侧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前倾角以正常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总分≥91分为优,81~90分为良,≤80分或单项评分≤5分为差。结果 本组92髋CroweⅢ型DDH髋臼以不同程度上宽下窄近似贝壳形态呈现,其中正贝壳形29髋,顺贝壳型56髋,逆贝壳型7髋。髋臼窝因骨赘增生覆盖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中三角形68髋,封闭形13髋,裂缝形6髋,不规则形5髋。髋臼窝处以其下方骨赘增生最明显,在髋臼切迹处测得骨赘厚度(14.4±3.83)mm。本组92髋的髋臼切迹处均被增生骨赘覆盖,少见有横韧带痕迹。本组92髋骨盆X线平片影像学评分75~98 (94.15±1.94)分,其中优79髋、良8髋、差5髋,优良率94.56%(87/92);后者中,1髋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 mm,1髋髋臼假体外展角为53°,1髋髋臼假体前倾角为0°,1髋髋臼杯与骨床之间的透亮带在2区和3区>1 mm,1例双下肢长度差为17 mm。结论 CroweⅢ型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精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根据复原的髋臼窝可以确定髋臼的原始中心、髋臼深度、前倾角和外展角,参照以上解剖标志可以实现髋臼假体的精准安装;对病理变化严重的全髋置换进行量化的影像学评分有助于手术者检讨置换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提高精准置换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质缺损常常是难以定位及定量的,因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进行置换前准备可减少髋臼重建的难度及风险。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个体化全髋关节假体翻修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将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髋关节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髋关节三维模型。测量髋关节假体前倾角、外翻角、颈干角、股骨头直径、髋臼壁厚度/直径以及假体松动破碎情况,对髋臼骨质缺损范围进行定位以及定量,同时通过模拟翻修,设计植骨范围,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规格。 结果与结论:通过Mimics三维窗口,精确定位该破碎假体,碎片最大纵径预测33.68 mm,距离股骨头假体距离48.93 mm,距离髋臼假体20.14 mm。髋臼选取130.47 mm2可视区域平均阈值339.98,骨质缺损区130.47 mm2可视区域平均阈值-481.25,缺损面积21.41 mm×21.38 mm,根据三维模型评估骨质缺损并分类:AAOS分类ⅠB型,Gross分类ⅡA型,Engh分类Ⅰ型。结果证实,在髋关节翻修中借助Mimics软件可优化置换方案及方式,减少并发症,降低置换风险。 关键词:髋关节翻修;Mimics;三维重建;人工假体;数字化骨科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6  相似文献   

10.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 结果 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 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 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 结论 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重建接骨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骨折复位骨盆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28例。按照Letoumel分型,后壁骨折18例,后柱骨折6例,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前柱伴前壁骨折l例;其中8例伴髋关节后脱位,2例髋关节前脱位,2例髋关节中心脱位。结果:根据美国骨科学会(AAOS)标准,本组疗效优18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结论: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恰当地掌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靠的内固定及满意的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假体重建的软组织处理方法.方法:对11例高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2.5岁(48~71岁).Crowe分型III型9髋,IV型2髋.后外侧入路,依层次松解显露,髋臼基床及股骨髓腔处理,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于适当位置后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结果:术后11例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6~24个月),髋关节疼痛消除,畸形步态基本矫正,关节活动度增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6分,近期优良率为90.9%.结论:术中避免盲目松解并行必要的软组织重建,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蛋壳刮除技术在强直髋全髋关节置换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荆门市中心医院收治强直髋患者34例(44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7 ~ 66岁,平均(49.2±9.2)岁;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患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创伤、手术后强直髋患者13例,骨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感染后强直髋患者1例。对其实施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改良的蛋壳刮除技术寻找并重建髋臼,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段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测量髋臼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坐骨结节水平连线的垂直距离,以及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耻骨联合中线的水平距离。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比较重建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有无差异,检验髋臼假体位置安放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3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72个月,平均38.03个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血栓、脱位、骨折等并发症。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36.56±7.31)分提高到术后1年(80.7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分别为(78.38±8.58) mm和(96.86±9.48) mm,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77.78±7.63)mm和(98.38±10.62)mm。将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重建的髋臼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改良蛋壳刮除技术操作简单,能有效避免术中磨穿髋臼,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准确找到真臼并原位重建髋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在继发骨关节炎时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中髋臼的重建是重点和难点。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并结构性植骨治疗CroweⅢ型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6-01/2009-08收治的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8髋),均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髋臼自体结构性植骨。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接近正常,置换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0-3.5 cm,置换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5 cm。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8分(17-69分)升高至92分(86-96分)。提示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将髋臼重建于真臼内、把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辅以结构性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覆盖、维持臼杯稳定并恢复下肢长度。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metal shell during the revision surgery has several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otal acetabular revision, there are some disputes about its clinical outcomes,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re-revision rate and the prosthetic survivorship.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in the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retained stable cup.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2 and November 2014,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There were 1 male and 8 females, aged 43.7 years on average. The time was 9.4 years on average from the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revision. Harris Hip Score and prosthesis X-ray films were compared after revision.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were further evalu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Nin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37 months. The Harris hip scores before revision was (49.54±18.28) points previously, and (84.82±10.59) points during final follow-up (t=6.377, P < 0.05). One patient had re-revision surgery because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There were not complications in other patients, resulting in failure rate of 1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lyethylene liner cementation technique is safe and effective when the well-positioned and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retain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方法和一期翻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一期置换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9例.其中,初次置换术后感染7例,翻修术后感染2例;伴有窦道形成2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9个月.9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出现感染复发征象;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6.9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5.8分.结论:只要经过正确的局部处理和全身支持治疗,一期翻修手术也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ROM人工全髋关节在治疗超细股骨干儿童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病理性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一例成人超细股骨干儿童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病理性脱位采用S-ROM全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中借助C臂透视定位及导引,成功扩髓、股骨截骨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肢体短缩得到良好纠正,肢体短缩1.5cm,原髋部疼痛消失,跛行步态得到改善。髓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40分,改善为85分。结论应用S-ROM人工全髋关节在该例儿童化脓性关节炎后遗髋关节病理性脱位的治疗取得成功,临床效果满意,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 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 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Widmer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 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